【綱】仲景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癥。不可攻之。黃芩生姜半夏湯。
【目】朱肱曰。無陽則厥。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之經(jīng)。足陽明之氣本不行。今厥而上行。
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
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膳c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和浹。然汗出而解。大抵嘔癥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尤相當(dāng)耳。與小柴明。胸脅滿而嘔。日晡發(fā)潮熱者??尚〔窈用⑾跻?。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與大柴明。大便秘。方加大黃。
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nèi)有枳實。去穢壓虛氣。須是去大黃。如本條之癥。宜用官局桔梗湯最良。
亦用枳實耳。
戴原禮曰。陽明病。雖顯然有可下癥者。兼嘔多猶屬上焦。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湯。若獨見太陽癥?;蛲聻a者??蛛蹰g有痰飲停滯。且以二陳湯定之。候嘔吐定。徐進解藥。若先嘔卻渴者。豬苓湯。先渴卻嘔者。治膈間之水。小半夏茯苓湯。嘔而吐涎沫者。吳茱萸湯。太陰厥陰。間有嘔吐。
太陰。理中湯。厥陰。四逆湯。并加生姜。以上陰癥。乃陰中之陰。宜用熱劑。陽入陰者。能為利而不為嘔。嘔屬上而近于外也。陽之所入者深。故利也。
又有陽癥新瘥而嘔。別無所因。此余熱在胃脘也。宜竹葉石膏湯。或橘皮竹茹湯。
大抵得之太陽而嘔者。必是合病。乃病漸入內(nèi)。非正太陽也。蓋太陽見嘔。非合陽明。則合少陽。其嘔為熱。忌用暖劑。
有人初病。其太陽癥而嘔。一家少長相似。與養(yǎng)胃湯俱立效。此時行之氣適然。是為傷寒雜病。
又非可以正經(jīng)傷寒以律之也。
李中梓曰。嘔多。水氣在上焦也。雖有胃實癥。只宜小柴胡以通液。誤攻。必至利不止。
【綱】仲景曰。傷寒發(f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轉(zhuǎn)屬陽明也。
【目】王肯堂曰。宜大柴胡湯。
陶華曰。嘔者。聲物俱有而旋出。吐者。無聲有物而頓出。較其輕重。則嘔甚于吐。大都表邪傳里。里氣上逆。故嘔吐而水谷不下。其有胃熱。脈弦數(shù)。口苦煩渴而嘔吐者。有胃寒。脈弦遲。
逆冷不食。小便利而嘔吐者。有水氣。在膈間。怔忡。先渴而后嘔者。有膿血。喉中腥氣。奔逆上沖。不從治之。嘔膿血盡自愈者。是四者不可不辨。
鰲按。此條之嘔。即在不能食。可知其胃家素實。與干嘔不同也。
【綱】仲景曰。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目】朱肱曰。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姜。孫真人云。生姜是嘔家圣藥。仲景治嘔皆用之。金匱治諸嘔吐。谷不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皆可選用。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嘔而發(fā)渴者。豬苓湯。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茯苓湯。若少陰癥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傷寒瘥后嘔。有余熱在胃脘。竹葉湯加生姜。若病患直患嘔吐。而復(fù)腳弱。或疼。乃是香港腳。當(dāng)作香港腳治。
柯琴曰。虛煩是陽明壞病。若少氣。若嘔。又從虛煩中想出。煩必傷氣。加甘草以益氣。虛熱相搏必欲嘔。加生姜以散邪。
【綱】仲景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膳c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
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目】魏荔彤曰。脅下硬滿。較他條胸脅滿不去。少甚矣。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是陽明病胃已成實。而邪復(fù)轉(zhuǎn)傳少陽也。此諸癥中。惟不大便為正陽陽明。其余盡少陽陽明所應(yīng)有之病。但俱屬欲轉(zhuǎn)少陽而未全成少陽也。與以小柴胡湯。仍以和解為用。使正陽之邪。由少陽而出。胃不成實。陽明得罷耳。
二三日。寒邪在陽明少久。方能變熱。乃同陽邪逆沖而嘔而咳。然終無陽邪之烈。所以咳而不咽痛。又帶有陰邪之滯膩。所以嘔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