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記述大意是轅固生與黃生兩位學(xué)者在漢景帝面前爭論,湯武代夏,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由此而論及政權(quán)建立合法性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湯武革命,順天應(yīng)人”這句話,而“革命”這個詞也源于此。湯指的是商湯王,武指的是周武王,二人皆打敗了前任,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王朝,商湯王乃是歷史上第一位由臣推翻自己的王而自己坐上王位的人,之前都是禪讓制,由在位的王將王位讓給一位德才兼?zhèn)涞娜藖碜?,現(xiàn)在卻是商湯起兵,推翻夏朝,情況又大大不同了。所以,黃生就說湯武這一行為并不是受天命,而是弒君?!笆苊闭f,源于《尚書湯誓》中,商湯王起兵前宣誓,主要講的就是起兵的因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也就是說,我商湯受天命,夏桀罪大惡極,必須討伐。同樣,周在起討后來的商時,周武王也做如此說——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zāi)下民。今予發(fā)惟恭行天之罰。這就提供了一個樣板,以后歷朝歷代,在推翻前朝時,這就成了一種說辭,所謂起兵,乃是替天行道,所謂“弒君”,不叫弒君,叫誅一夫,《孟子》中有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轅固生在回答黃生時,也這樣說,說桀紂虐亂,人民的心都向著湯武,連桀紂的老百姓都不遠萬里跑來跟隨,湯武不忍心,只能自立保護他們。“天命”,在這里就是民心,《尚書》中也說夏桀暴虐,民心離散,湯武才躬行天之罰。循著這種邏輯,上天是保護人民的,天心即是民心,民心即是天心,要想長盛不衰,就要敬天愛民,否則就會有人打著“天之罰”的旗號推翻你。這樣,政權(quán)的更替就有了統(tǒng)一的詮釋,舊王朝的崩塌乃是源于民心向背,新王朝的建立乃是民心相向的結(jié)果。當(dāng)然,人民乃是一個統(tǒng)稱,至于能不能更替成功,最重要的還是看結(jié)果,“成者王侯,敗者寇”,實力說話。
似乎,轅固生的回答可以完全解釋一切問題,不過黃生又說話了。桀紂始終是君,湯武始終是臣,君憂臣勞,君辱臣死,主上有過,做臣下要匡正,怎么能因為有過而誅殺,這不是弒君,是什么?黃生的疑問,不僅是他的疑問,也是整個儒家的疑問,新生政權(quán)的疑問。一個政權(quán)要想穩(wěn)固,忠孝必不可缺,從上到下,一級一級,必須是下忠于上,不管如何,這是鐵律,不可動搖。只有在忠君的大義之下,各級才能安分守己,否則人人下克上,不是天下大亂嗎?所以,儒家對“亂臣賊子”尤為痛恨,那現(xiàn)在問題來了,湯武是不是“亂臣賊子”呢,屬不屬于此范疇呢?撇開大義不說,光看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弒君,君有君格,臣有臣格,打亂這一格局,也就是犯上了。就像黃生所說,帽子再破,也是戴在頭上,靴子再好,也只能踩在地上,上下之分很顯明。
黃生的回答讓人無懈可擊,堪稱完美,就連漢景帝都挑不出刺,因為上下之分,君臣之別,有著天然的界限,更是統(tǒng)治的根基,《資治通鑒》開篇有云: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tǒng)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wèi)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于禮也。
所以,不管星移斗轉(zhuǎn),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講“分”,講“別”,講“忠”,講“孝”,也許有的講得光明正大,有的講得含糊隱晦罷了。
轅固生無法正面回答,轉(zhuǎn)了個彎,迂回攻擊,用事實來反證,“那么,高祖皇帝(劉邦)代替秦,做了天子,按你所說,豈不是不正當(dāng)?shù)模俊眲?,一亭長起兵,推翻暴秦而有天下,依照黃生所說,那劉邦就是亂臣賊子,因為劉邦原本是秦吏,屬于臣下。更厲害還在后面,若是劉邦謀國不正,那這后來的文帝,以至于景帝豈非都是亂臣之子,大漢朝豈不是叛國。如此而論,天下是否可以人人共誅之,為秦報仇?
到了這一步,漢景帝坐不住了,出來打了個圓場,他說吃肉不吃馬肝,不能說是嘗遍美味,學(xué)者不討論湯武受命,不能說是好學(xué)。于是,這場爭論就戛然而止了。雖然,此爭論已歇,但是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這場爭論卻遠未終止,以至于后來的儒學(xué)大師,飽讀宿儒也為此大傷腦筋。
張子曰:“此事閑不容發(fā)。一日之閑。天命未絕,則是君臣。當(dāng)日命絕,則為獨夫。然命之絕否,何以知之?人情而已。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武王安得而止之哉?
一夫,言眾叛親離,不復(fù)以為君也。書曰:“獨夫紂?!鄙w四海歸之,則為天子;天下叛之,則為獨夫。
以上選自《孟子集注》,君臣之義不能驟然割絕,要看天命,天命絕斷,君就不是君了,就是獨夫,就要降格,從君位上下來。怎么知道,天命是否斷絕呢?看人情,看民心,諸侯不期而至者八百,可見人心所向,天命所歸。所以,四海歸之,則為天子;四海叛之,則為獨夫。天子是可以向獨夫轉(zhuǎn)換的,轉(zhuǎn)換的條件是天命是否歸,民心是否向,一旦歸為獨夫,則可以誅之了,也就無所謂礙于君臣大義了。
民心的向背,這個標準很難判定,若是暴君以武力相持,民不敢向,或者圣君以武力相待,民懼而向,這民心而向是真實,還是不真實呢?是否可以說是天命呢?又是否可以說“予恭行天之罰”?則又是一道難題。
其實,民心向背不是一個條件,更多是一種結(jié)果。因為成功了,所以就民心相向了,不成功,則民心背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