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連鎖便利店GS25曾發(fā)布一張新海報,不料在部分韓國男性網(wǎng)友里引發(fā)了軒然大波。他們認為海報上一個女孩的動作有“厭男”傾向。由此引發(fā)的爭議導(dǎo)致便利店下架了該海報,海報中的女孩和她所在的團體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擊。
那么這張海報長什么樣呢?長這樣:
圖 | GS25便利店官網(wǎng)
四個笑靨如花的妹子在展示美味的面包。厭男的部分在哪?請仔細看:
就是這個動作。
megalia | 維基百科
這個動作是韓國激進女權(quán)主義在線社區(qū)“????(megalia)”的標志性手勢,意思是“你的生殖器就這么小”。部分網(wǎng)友們看到了GS25的海報以后,認定女孩是在明目張膽地比劃這個手勢,因此才引發(fā)了激烈的討論。
這件事被網(wǎng)友po到國內(nèi)網(wǎng)站的時候,大家都吃驚于這些韓國男性網(wǎng)友的劇烈反應(yīng)。一個毫無關(guān)系的手勢也能上趕著碰瓷,他們到底在敏感什么?
連“暗示”都令他們難耐
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社會性別不是由染色體、生殖器官決定的,而是通過社會建構(gòu)形成、通過社會化的過程習(xí)得的。我們的社會對男、女兩性的“應(yīng)該的樣子”有一系列的刻板印象:
社會對兩性的刻板印象 | 參考文獻[1]
這些刻板印象,構(gòu)成了我們常說的“男子氣概”和“女子氣概”。其實人是可以同時擁有所謂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的,以上所有氣質(zhì)不分男女,是人們都可以擁有的性格特征,只是被社會建構(gòu)強行標注了性別而已。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只有擁有“男子氣概”的男性才會被稱為“真男人”,那些不夠有所謂男性氣概的男人,或者那些性格特征往所謂“女子氣概”那邊偏了的男性,都會被認為“不夠男人”,或者“不行”。
有些男性對這種“不行”特別敏感。這樣的男性,對社會文化所建構(gòu)的男子氣概有著深深的認同,他們覺得要那樣才算真男人;同時,他們又覺得自己離所謂的真男人還有一定距離,這就形成了社會性別角色差距(gender role discrepancy)。感知到這樣的差距,會給他們帶來壓力、焦慮、抑郁等,這被稱作差距壓力(discrepancy stress)。
如果男人擰不開瓶蓋,你會不會覺得他“不夠男人”?| pixabay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覺得自己和所謂男子氣概有差距的男性都會對此產(chǎn)生負面情緒。有些男性雖然明白自己不符合傳統(tǒng)的男性氣質(zhì),但他們覺得這樣也很好,同時對于傳統(tǒng)的男子氣概并不是很認同。還有些男性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完全不在意。這樣一來,社會性別角色差距在他們身上就不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
只有那些極其看重傳統(tǒng)男子氣概、奉之為行為準則和做人標準的男性,面對社會性別角色差距時,才會更加脆弱和易感,從而產(chǎn)生差距壓力。這樣的男性對任何“不夠男人”的指控都會異常敏感,甚至?xí)岩恍┠@鈨煽傻拿枋龊突右暈閷λ麄兡凶託飧诺馁H低。
而男子氣概最重要的代表,大概就是男性生殖器。至今為止沒有科學(xué)數(shù)據(jù)表明種族間勃起的陰莖尺寸存在差異,所有聲稱種族間存在明顯差異的研究都因為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不夠嚴謹,而被醫(yī)學(xué)界認為不夠準確并不予采納。
“要想成為一個男人,你必須得有榮耀和小弟弟!” | giphy
2015年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陰莖尺寸測量研究,納入了15521個男性,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陰莖的長度或圍度與種族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但坊間還是流傳著這樣一張圖,聲稱朝鮮半島的男性擁有世界上最小的陰莖,部分韓國男網(wǎng)友對這樣的“挑釁”自然非常敏感。
這種焦慮是不必要的。正如《陽剛之氣的自我》(The Masculine Self)的作者基馬?。↘ilmartin C. T.)所說的那樣,“只要男人繼續(xù)將陰莖大小等同于男子氣概,他們就會繼續(xù)感到不必要的性焦慮。”
對抗差距的方式:釋放攻擊
這些敏感的男性會用什么樣的方式對抗差距壓力所帶來的不適感呢?很遺憾,不是去改變認知或?qū)で髱椭?,而是去做一些他們認為真男人會做的事——男子氣概過度補償(masculine overcompensation)。
一項發(fā)表于2013年的研究指出,當男性面對男子氣概威脅時,哪怕只是被告知“像個女人”,他們都會表現(xiàn)出更支持戰(zhàn)爭、更反對同性戀和更想購買一輛SUV(而非小轎車)的欲望。同時,他們會表現(xiàn)出對社會等級的贊許,也對“男性優(yōu)于女性”的說法更為贊同。
在行為上,感覺到自己和“真男人”有差距的男性通常會選擇酗酒、濫用藥物、冒險行為、暴力/攻擊和危險性行為來進行補償,其中,暴力和攻擊是最典型的男子氣概過度補償行為。
當男性認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男子氣概時,這種氣概要求男性處于社會主導(dǎo)地位,而有害的、威脅的、暴力的行為是確認主導(dǎo)地位的一種方式 | pixabay
這是因為,第一,當男性們意識到自己不夠男人,或者被暗示、被告知自己不夠男人時,立刻會出現(xiàn)情感反應(yīng) “躁動不安”(agitation)。這種躁動會通過興奮傳導(dǎo)激發(fā)人們的攻擊行為。第二,當男性認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男子氣概時,這種氣概要求男性處于社會主導(dǎo)地位,而有害的、威脅的、暴力的行為是確認主導(dǎo)地位的一種方式。有研究證明,女性傾向于認為自己的攻擊行為是暫時的情緒失控,而男性更傾向于認為攻擊是一種掌控。
這些暴力和攻擊行為有很多表現(xiàn),例如對親密伴侶的暴力(情感、語言和肢體暴力),對性騷擾/性侵害女性行為的寬容,對戰(zhàn)爭、侵略行為的認同,以及網(wǎng)絡(luò)暴力、網(wǎng)絡(luò)騷擾。在一項發(fā)表于2009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那些被暗示“女性化”的男性在接下來的擊打板子的游戲中,使出了更大的力量,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攻擊性。
女性傾向于認為自己的攻擊行為是暫時的情緒失控,而男性更傾向于認為攻擊是一種掌控。| pixabay
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部分韓國男網(wǎng)友面對megalia手勢的挑釁、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海報手勢而進行的網(wǎng)絡(luò)暴力和反撲了。
越想成為“真男人”,反而越脆弱
性別角色差距和隨之帶來的負面影響引發(fā)了心理學(xué)家的進一步的討論——實際上很少有女性會因為被說“不夠女人”而感到壓力,即便有,也不會像男性那樣反應(yīng)劇烈。只有男性在面對男子氣概威脅的時候,才會過度補償。
這是因為人們定義一個女性是不是“真女人”的時候,更傾向于用身體或外貌因素來判斷,比如胸部大小、是否有生育能力、是否已為人母等等。雖然這些判斷因素也存在著許多槽點,但相比之下,男子氣概就顯得更脆弱,更捉摸不定,更難獲得,也更容易失去。這被稱為不穩(wěn)定的男子氣概(precarious manhood)。
在很多人眼里,只有擁有“男子氣概”的男性才會被稱為“真男人” | pixabay
有實驗研究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讓被試們填寫“女孩如何成為一個女人”,和“男孩如何成為一個男人”的問卷。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人們評估女性特質(zhì)時,選擇的多是生理上的特質(zhì),這些特質(zhì)是女孩成熟過程中自然發(fā)生的;而評估男性特質(zhì)時,被試則使用了更多的社會特質(zhì),例如獲得某種社會地位、賺多少錢和擁有多少權(quán)力。這說明,在人們的認知中,女人可以自然生長而成,但成為一個“真男人”是需要大量社會證明的。
另一個研究發(fā)現(xiàn),男子氣概極容易失去。研究者讓被試評估什么情況叫做“失去女子氣概”和“失去男子氣概”。與之前的研究相似,在失去男子氣概的部分,比起變老、變丑這樣不可抗的生理特質(zhì),失去男子氣概只需要類似“失去工作”這樣的社會特質(zhì)。而且被試們表示,評估如何失去男子氣概很簡單,評估如何失去女子氣概要難得多。
看似強大的男性在面對性別角色威脅的時候,比女性脆弱得多。當男性認同傳統(tǒng)社會性別刻板印象賦予他們的男子氣概,又從自己和他人那里得到“自己不夠符合這些男子氣概”的反饋時,就會遭遇更多的抑郁、焦慮情緒,進而導(dǎo)致皮質(zhì)醇水平升高,產(chǎn)生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
比起變老、變丑這樣不可抗的生理特質(zhì),失去男子氣概只需要類似“失去工作”這樣的社會特質(zhì) | pixabay
這進一步說明,傳統(tǒng)文化給兩性賦予的所謂社會角色和社會分工,是非常不合理的。
很多人已經(jīng)意識到女性在這樣的文化下所受的壓迫和剝削,但這種傷害是雙向的,男性也同樣生活在高壓之下。這種高壓導(dǎo)致了部分男性暴力性地反撲,進而又加強了兩性之間的矛盾,成為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
社會學(xué)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曾經(jīng)說過:“兩性之間達到的平等程度越大,男性特質(zhì)和女性特質(zhì)的先存形態(tài)就越是聚斂于某種雌雄同體的模型之上?!?/p>
為什么需要額外付出高昂代價,來證明自己夠男人或夠女人?每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在增加和豐富男人和女人的定義。性別平等所追求的目標,是每一個人都能接納自己的特質(zhì)和喜好,不再為所謂的男子氣概和女子氣概苦惱,不再執(zhí)著于所謂的“真男人”、“真女人”標準。即使有人暗示你“不夠男人”或者“不夠女人”那又怎樣,成為真實的自己,比符合僵硬刻板的“傳統(tǒng)標準”更重要。
參考文獻
[1]Moynihan, C. (1998). Theories of masculinity. Bmj, 317(7165), 1072-1075.
[2]Willer, R., Rogalin, C. L., Conlon, B., & Wojnowicz, M. T. (2013). Overdoing gender: A test of the masculine overcompensation th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8(4), 980-1022.
[3]Berke, D. S., Liautaud, M., & Tuten, M. (2020). Men’s psychiatric distress in context: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masculine discrepancy stress, race, and barriers to help-seeking.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359105320977641.
[4]Yang, X., Lau, J. T., Wang, Z., Ma, Y. L., & Lau, M. C. (2018). The mediation roles of discrepancy stress and self-esteem between masculine role discrepancy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35, 513-520.
[5]Rubin, J. D., Blackwell, L., & Conley, T. D. (2020, April). Fragile Masculinity: Men, Gender, and Online Harass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14).
[6]Reidy, D. E., Berke, D. S., Gentile, B., & Zeichner, A. (2016). Masculine discrepancy stress, substance use, assault and injury in a survey of US men. Injury prevention, 22(5), 370-374.
[7]Reidy, D. E., Brookmeyer, K. A., Gentile, B., Berke, D. S., & Zeichner, A. (2016). Gender role discrepancy stress, high-risk sexual behavior,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5(2), 459-465.
[8]Reidy, D. E., Berke, D. S., Gentile, B., & Zeichner, A. (2014). Man enough? Masculine discrepancy stress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8, 160-164.
[9]Berke, D. S., Reidy, D. E., Gentile, B., & Zeichner, A. (2019). Masculine discrepancy stress, emotion-regulation difficulties,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4(6), 1163-1182.
[10]Weisbuch, M., Beal, D., & O'Neal, E. C. (1999). How masculine ought I be? Men's masculinity and aggression. Sex Roles, 40(7), 583-592.
[11]Cohn, A., & Zeichner, A. (2006). Effects of masculine identity and gender role stress on aggression in men.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7(4), 179.
[12]Bosson, J. K., Vandello, J. A., Burnaford, R. M., Weaver, J. R., & Arzu Wasti, S. (2009). Precarious manhood and displays of physical agg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5), 623-634.
[13]Vandello, J. A., Bosson, J. K., Cohen, D., Burnaford, R. M., & Weaver, J. R. (2008). Precarious man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6), 1325.
[14]Vandello, J. A., & Bosson, J. K. (2013). Hard won and easily los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precarious manhood.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14(2), 101.
[15]Bosson, J. K., & Vandello, J. A. (2011). Precarious manhood and its links to action and aggress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 82-86.
[16]Veale, D., Miles, S., Bramley, S., Muir, G., & Hodsoll, J. (2015). Am I norm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struction of nomograms for flaccid and erect penis length and circumference in up to 15?521 men. BJU Int., 115(6), 978–986. doi: 10.1111/bju.13010
作者:阿藍
編輯:八云
一個AI
聽說最近牙簽挺流行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