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世的時候,作品并不太引人注目,他本人也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完全不能與頂著主角光環(huán)的李白相提并論。直到后來,元稹、白居易等人發(fā)現(xiàn)了杜詩的巨大價值,這才將杜甫的地位逐步提高,最終與李白并行。杜甫的作品確實如同鬼斧神工一般,字里行間力透紙背,充滿著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一如規(guī)規(guī)矩矩的人生態(tài)度,杜甫作詩也是正兒八經(jīng),并不像李白那樣肆意灑脫。他擅長格律詩,尤以律詩為甚,特別是一首《登高》,是與崔顥的《黃鶴樓》比肩的“七律之冠”。
在膾炙人口的《登高》中,杜甫敘述了人生經(jīng)歷的沉淪,寫出了唐朝經(jīng)歷安史之亂后的一蹶不振,抒發(fā)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壯志未酬后的傷感之情。其實,寫這首《登高》時,杜甫已經(jīng)五十六歲,確實已經(jīng)進入了暮年,難免流露無可奈何的情緒。其實,倒退四年前,他依然壯心不已,另外一首登高之作《登樓》就是如此: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是在唐代宗廣德二年的春天,杜甫來到成都已經(jīng)五年。還記得在前一年的正月,安史之亂平定,他在興奮之余,寫下了歡欣鼓舞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然而,就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形勢跌宕起伏,讓人眼花繚亂。
首先是吐蕃攻陷長安,唐代宗逃往陜州,相比安史之亂,這對于唐朝來說更是奇恥大辱。后來,郭子儀收復了長安,然而吐蕃又攻破了破松、維、保、劍南、西山等州,這些地方都是在四川西部,杜甫自然非常清楚。此時依然是多事之秋,所以杜甫在首聯(lián)中便感嘆登上高樓之后,目下雖然繁花遍地,但萬方多難的狀態(tài)卻讓自己憂心忡忡。
頷聯(lián)緊緊承接首聯(lián),描寫的是杜甫在高樓之上看到的景色。錦江帶著無限春色從遠方?jīng)坝慷鴣?,玉壘山上的浮云漂浮不定,像極了當時變幻莫測的局勢。詩人在極差的心情之下,寫出了對于自然的感受。高興時可以春夜喜雨,悲傷時再美麗的春景也讓人黯然神傷。
然而,杜甫并沒有絕望,他對于唐王朝還是抱著堅定的信心。他相信,唐朝才是正統(tǒng)王朝,正如天上的北極星一樣,亙古不變。他也相信,吐蕃不過是“西山寇盜”,雖然猖獗一時,最終卻還是會被唐朝所擊敗。所以,他希望吐蕃“莫相侵”是發(fā)自肺腑的忠言。
不僅對于王朝有信心,杜甫對于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也沒有喪失信心。他官運坎坷,直到安史之亂時因為投奔有功,才被授予小官,但很快在官場上遭到沉重打擊。作為典型的儒生,他并不是抱著無為的黃老之術,而是積極入仕,等待朝廷的召喚。
他以諸葛亮為偶像,依然相信自己不過是在蟄伏之中。一旦有機會,就會大放異彩。只不過,杜甫只是感嘆,那個昏庸無能的后主劉禪,當上了亡國之君,居然還有自己的祠堂,享受后世的祭拜。
詩歌是有感而發(fā)的,杜甫提到劉禪,正是為了諷刺當時的唐代宗。劉禪信任宦官黃皓而亡國,唐代宗也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這才導致形勢如此惡劣。蜀漢還有諸葛亮苦苦支撐,唐朝有誰?相信杜甫此時,一定也是在急切呼喚朝廷,能夠讓自己奉獻一份力量。
杜甫之所以是詩圣,就是因為他的詩歌不僅針砭時弊,而且還反映出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即便是困苦不堪,他依然不忘記祖國,只要祖國需要,他能舍棄一切。這種思想,是貫穿杜甫一生的,始終沒有改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