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育兒明星爸媽』,只差這次掃碼嘍 點擊收聽『積木育兒學院』最新內(nèi)容
《內(nèi)向膽小的孩子,最需要爸爸的陪伴》
因為兒子上幼兒園的事,閨蜜和家人鬧崩了。
她兒子今年四歲了,早已經(jīng)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可閨蜜說什么都不愿意送兒子去幼兒園,一再表示自己可以教兒子。
追根究底,閨蜜是因為擔心兒子在幼兒園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因為平時生活中,她兒子是一個典型的“受氣包”。
在游樂場,喜歡的車子被別人搶了,他只會傻愣著;玩蹦蹦床被別人擠下來了,他就去玩別的東西;自己堆的積木城堡被別人推倒了,他只會哇哇大哭。
如此“不省心”的孩子,她是無論如何也不放心讓他待在幼兒園的。
孩子被欺負,這是很多父母都不能忍受的事。
像閨蜜兒子這種“招欺負體質(zhì)”,并非是天生自帶的,而是和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不開的。
換句話說,要想讓孩子有一張“不受欺負”的臉,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非常重要。
有這么三種孩子最容易被同伴“欺負”,父母可以對照日常的教養(yǎng)方式,對號入座一下。
① 懂事聽話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在別人眼里,閨蜜兒子是一個“天使寶寶”,聽話是他最大的優(yōu)點。
有一次,我?guī)鹤友詫毴ラ|蜜家玩。言寶這個“車控”,一看見那么多的車,手和腳都不聽使喚了,不經(jīng)過小主人的同意,直接上手了。
我看到閨蜜兒子臉上有一絲不悅,他剛想去阻止言寶,便被媽媽霸道地拉住說:“小哥哥是客人,你要熱情一點,不要不懂事?!?/p>
因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遭到了媽媽的指責和批評,這會造成孩子的物權(quán)意識被破壞,界限感也隨之消失。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東西別人可以玩,甚至是被占為他有。如果我不這樣“配合”,我就是不聽話的孩子,不是乖孩子。
心理學關(guān)于人心理功能的防御方式有很多很多種,大部分人是通過強硬防御他人讓自己舒服,但是有一部分“好人”,運用的防御方式是自我攻擊和自毀。
因為“好孩子”的包袱,孩子變得不會保護自己的權(quán)益,成為了“吃虧”一族,看似與世無爭,其實已自帶“被欺負”的氣質(zhì)。
所以,寧可孩子熊一些,也不要他太聽話,是讓孩子不容易被欺負的第一步。
② 不被父母認可的孩子容易被欺負。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低溫燙傷”。
這種傷害最容易出現(xiàn)在父母和孩子之間。
如果父母總對孩子進行否定教育,不認可、不接納孩子的種種,就會導孩子的低價值感、自卑,更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痊愈。
被父母的言語“燙傷”過的孩子也有一張“受欺負”的臉。
小時候,鄰居家的小男孩因成績不好,經(jīng)常被父母罵,說他比豬還笨,腦袋里裝的都是漿糊。
父母罵得很大聲,左鄰右舍都聽得到,這讓男孩感覺很丟臉。
可媽媽卻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事上很認真,圍觀的越多她越開心。
可是,每逢中秋節(jié),孩子們在一起扎燈籠,從來都不帶這個小男孩玩。甚至,他在旁邊看都會被幾個男孩子揍。因為大家從來不擔心揍了他會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因為在家他也是挨打最多的那個孩子。
有很多次,我都看到這個孩子被同伴排斥、被打后,蹲在墻角自己抹眼淚。
不被父母尊重和接納的孩子,就會變成一個無助的弱者,面對別人惡意對待自己,不會反抗,甚至會認為別人欺負自己不是錯,而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所以,即使孩子犯了錯,即使父母再怎樣生氣,也不要當眾責罵孩子。
孩子不但同樣需要面子,更需要被同伴的認可和尊重。
一個經(jīng)常被父母“欺負”的孩子,也更容易被其他人欺負。
③ 不被父母重視的孩子也容易被欺負。
心理學家威利·詹姆斯說過一句話:“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p>
不被父母重視的孩子,他們心里會內(nèi)化為一個不配被愛的自我。這種自卑感,會讓孩子在遭受欺負的時候選擇忍氣吞聲。
一個男孩和小伙伴在一起玩,因爭奪玩具起了爭執(zhí),被其中一個小朋友打了,他難過地跑到父母的身邊,希望得到安慰和支持??傻K于熟人情面的父母,卻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沒有關(guān)系,不疼的,他又不是故意的!”孩子還想跟父母說點什么,卻被父母一把推出去:“快去玩吧,別磨磨唧唧的!”
或許是真的不疼,可孩子要的不是父母給自己“驗傷”,而是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難過,理解自己的處境,和自己站在一起,甚至是幫助自己。
孩子受到了欺負,內(nèi)心是充滿了委屈和恐懼,父母的“沒關(guān)系”,看似是一句安慰,實則一劑毒藥,會麻痹了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容易養(yǎng)成孩子膽怯、懦弱的性格。
父母的重視和愛,才是孩子面對欺負,向外抗爭的最大力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被小朋友打,或者是被欺負是很常見的事。
最重要的是孩子面對欺負的時候,能夠有能力制止對方繼續(xù)傷害自己。
父母如何才能撕掉孩子那張“受欺負”的臉呢?
① 無條件的愛和尊重。
尹建莉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地把他當做一個‘人’人來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p>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孩子不容易被欺負,父母首先要給予孩子一些尊重和自由。
尊重孩子這個小小的個體,讓他們有一定的自我決定和選擇能力。
表妹是出了名的“護犢子”,不管誰想要她女兒的玩具,她都只有一句話——這是田田的東西,你問問她是否愿意。
如果有人不經(jīng)過同意,搶了女兒的玩具。表妹是一定會告訴她:“你要是不愿意給她玩,媽媽陪著你把玩具要回來。”
正是有了她的這一份支持,田田才會非常懂得保護自己。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尊重,會慢慢建立成孩子心中的安全感。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在面對欺負的時候,可能只會默默承受。
有了父母給予的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才能有足夠強大的“拒絕力”!
② 傾聽孩子的內(nèi)心。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道:“表達情緒和感受,是有效溝通的重要方法。”
愿意傾聽孩子內(nèi)心想法的父母,等于打通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閥門,親子關(guān)系也順勢得到了改善。
一個朋友來我家做客,看到女兒和我無話不談,一臉的羨慕,說她女兒不會這樣和她說話,基本上是一問一答。
其實,一開始她女兒也不是這樣,放了學,也會像只嘰嘰喳喳的小麻雀一樣說學校的趣聞。可每次都會被她打斷:“整天說這些,趕緊寫作業(yè)?!?/p>
有一次,她女兒的衣服被同學惡意甩了鋼筆水,見到她,女兒一臉委屈地說:“這是她最喜歡的一件衣服!”
而她卻說:“是不是你惹他了,不然怎么別人沒有被甩,偏偏要甩你?”
一肚子委屈的女兒,一下子就被媽媽的話氣哭了。
后來,女兒和她聊同學之間的趣事,被她斥責為“不好好讀書”;女兒想買個什么東西,被她斥責“小小年紀,只想著虛榮”;女兒受了委屈想告訴她,她卻說“把心放在學習上,少跟同學瞎聊就沒這么多事了”。
開心的事不能分享,難過的事不能分擔。
久而久之,女兒學會了閉嘴,只和她說一些必須要說的話,有了什么不開心的事,都只放在心里??蓩寢尫堑珱]認識到跟女兒的溝通已經(jīng)出了問題,還經(jīng)常跟別人嘮叨女兒“越來越內(nèi)向”。
一位家庭教育學家說:“說者是弱者”。
孩子愿意嘰嘰喳喳地跟父母分享學校里的小事,是好事,那代表他渴望獲得關(guān)注和認同。
一旦自己的話被父母認真傾聽,孩子就會感覺自己的身后有強大的力量保護著自己,遇事也就多了幾分膽氣和勇氣。
③ 帶孩子鍛煉身體。
但是,有研究表明,體格強壯的孩子,遭遇欺負、霸凌的幾率會小很多。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fā)力,有爆發(fā)力,就不容易被欺負?!?/p>
父母要多帶孩子去鍛煉身體,不僅能增強孩子的體力,更會增加孩子的勇氣。
孩子身上有力氣,心中才有勇氣,才能攢夠足夠的底氣去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欺負。
《美國精神病學雜志》曾發(fā)布過一個研究:
童年時期遭受的暴力對一個人的影響,會從青春期一直持續(xù)到中年。
當孩子受欺負,父母能夠和孩子“并肩作戰(zhàn)”,能夠接納和理解孩子,這才是為人父母最需要去做的事。
今天,你讓孩子有了免“被欺負”的臉,以后,孩子才能還你一張深感欣慰的臉。
▽▽▽
回復“欺負”,可以看到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