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父母選擇春季開學將孩子送入幼兒園。孩子們初入集體,除了吃喝拉撒睡的問題,父母們最關(guān)心的就是孩子能不能融入集體,和小朋友們和平共處了。一般而言,學齡前的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不存在“欺負”“被欺負”的問題。但是的確有些孩子更不合群、更容易跟其他小朋友發(fā)生肢體沖突。而大一些后,尤其進入小學,還要面臨潛在的校園霸凌的威脅。
那么,為什么有些孩子社會化能力更弱,更容易被欺負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位媽媽曾問了一個典型問題:羅老師你好,我家女兒現(xiàn)在2歲5個月了,她有段時間愛打人,但是她只是和比較熟的小朋友打,不認識的她還是不會的。我一直很制止她的這些行為,我是個很急性子,她愛打人的那段時間我老愛吼她,我也知道不能吼有的時候生氣的時候就忍不住啊,我有的時候也很苦惱的,這段時間她是不打人了,但是感覺她膽子變小了,別人打她或者故意欺負她,她就只哭,也不知道反抗,我現(xiàn)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父母告訴孩子不能隨便打人是對的,但是如果只是單純制止孩子“不許打人”,卻沒引導孩子正確的社交方法,孩子在以后的社會化中依然會碰壁,并且會左右為難,甚至感到無助、畏縮,就像上面這個小女孩一樣。
須知,很多低齡寶寶愛“打”人,不過是他們的一種肢體表達,他們喜歡一個人或者討厭一個人都可能用“打”來進行。父母只需要溫和制止,并且引導:“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姐姐呀,來,我們這樣輕輕抱一抱她試試,她會更喜歡……”“你是不是喜歡哥哥的那個玩具,來,你試試這樣去問他……”
若父母粗暴制止,甚至再給孩子來一拳頭以示警戒,那么別指望孩子能夠?qū)W會新的社交辦法。他們要么會繼續(xù)通過暴力解決問題,要么被父母嚇到了,因此變得退縮。退縮的孩子心里會想:父母說了,我沒有打別人的自由和權(quán)利;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能打別人;父母的話,我一定要聽,不聽父母會生氣,會不愛我……
另外,也有些孩子其實并沒有打人的習慣。他們只是和小伙伴爭搶東西的時候,發(fā)生了普通的肢體沖突。這個時候,很多父母會著急忙慌地出來喝止。其實,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說,小孩子打架,只要沒有危險,大人是不用去干涉的。
日本曾經(jīng)有一個家庭教育課題組觀察過3歲兒童在一起玩的情況,他們發(fā)現(xiàn),當大人不在旁邊的時候,孩子開始搶玩具,通過種種斗爭,一個孩子得到了玩具,另一個孩子失敗了。而這時候,很明顯,兩個孩子之間有一段沉默時間,兩個孩子都在靜靜地想心事。過了一會,兩個孩子又開始一起玩了。然后,又會發(fā)生爭搶的情況,又會有靜默時間,又會再一起玩。
由此可見,孩子是在“爭斗”過程中學習與人相處的,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并有自己的選擇。這就是孩子的學習過程。很難想象,從未和小伙伴發(fā)生過沖突、未曾打鬧過的、未曾獨立處理同伴沖突的孩子,他們長大后如何去跟同齡人競爭。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孩子沒有求助父母,父母最好不要干預孩子與小朋友們發(fā)生沖突的自我處理。
還有一位媽媽問:羅靜博士您好!我家女兒4歲3個月在幼兒園讀中班,近來發(fā)現(xiàn)我女兒在班里膽子特別小,雖然她很喜歡上幼兒園但是到了以后會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膽小,謹慎,不知所措。我還發(fā)現(xiàn),她即使被小朋友打了或著罵了她也不還手不回嘴,總是默默的低著頭走開!看著我心里難過著急又不知道該怎么幫他或者教她。
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對于如何與同齡人相處不知所措,除了趕緊按照對方的話去做和感到委屈的時候放聲大哭,別的什么也不會了。也許是孩子生性有些內(nèi)向。但我猜測更多的原因是,這個小孩此前缺乏社會化的鍛煉,生活環(huán)境太過單一。平日里,她一定和媽媽倆人緊緊捆綁在一起。媽媽的懷抱太溫暖,媽媽的照顧太周到。而外面的世界呢?那么不同。所以,缺乏社會化體驗的孩子,初開始面對復雜的外部世界,自然容易感到陌生、不安全,或者干脆回避。
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多帶孩子走出去,去和社會接觸,與不同的人“碰撞”,利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場景和對象,有意識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勇敢和自信,學會與人交往。比如帶孩子出去吃飯,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告訴服務員想吃什么菜等,通過參與社會生活,讓孩子在不斷和人接觸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從而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
父母還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具體活動,吸引孩子們走到一起共同活動。交往需要情景,對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項彼此都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可以在家中舉辦小小晚會,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小范圍的、熟悉的同伴交往,會幫助孩子在放松的氛圍下,體驗到社會化的愉悅,并習得基本的社交技巧。
另外,親子閱讀也可以用更加自然的方式,無形中教會孩子更多社會化技巧,包括如何觀察他人,理解他人,如何表達自己。
整個過程,父母不可太急躁。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孩子也更容易退縮。相反,父母需要蹲下來,去看看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在經(jīng)歷著怎樣的情緒體驗,并幫助孩子把她的內(nèi)心情緒描述、命名出來。被理解了的孩子,才更有力量往外探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