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就不停地對他笑,叫他的名字,跟他說話,讓他感受到我們之間的親密關系,臉上的表情固然重要,但是語言更是承載了交流功能的重要手段,今天說說聊天兒。
先輸入,才能期待輸出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不滿時哭,開心時樂,哭聲和表情就是他們本能的表達。
此時的他們具有我們成人已經退化了的吸收性心智,這種吸收性心智經常被形象地描繪為海綿吸水,因此,即使孩子不會說話,我們也要經常跟他交流,這個過程就是語言學習的過程。僅僅說還不夠,要篩選一些經典的音頻素材,豐富的刺激會促使大腦更好的發(fā)育。
哥哥小時候,我通常在起床后就開始放音樂,一般選擇輕音樂、交響樂、英文兒歌或者童聲多聲部合唱,交替播放??蓜e低估了孩子的吸收性心智,你看他在干別的,其實他的大腦已經在得到鍛煉,這是非常省力的方式,讓他的感官不停地受到外界的良性刺激。同理,視覺、觸覺等方面也需要多樣性的刺激。
什么叫不良刺激呢?我覺得就是讓人不舒服的聲音和感受,比如裝修噪音、吵架聲以及不段打斷孩子的行為等等。
有時候我們和孩子對話,難免出現童語疊詞,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但是這樣做無助于孩子語言的發(fā)展,該怎么做?
其實很簡單,成人怎么說就怎么告訴孩子,鴨子就是鴨子,別說鴨鴨,吃飯就是吃飯,別說吃飯飯。對孩子說話要盡量用規(guī)范的語言,具備基本的邏輯性,避免學孩子說話。
哥哥小時候有個動作現在都讓我記憶猶新,小小的人兒站在我面前,仰著頭舉高雙臂,說著“抱抱……抱抱……”,此時的他已經能用簡單的詞匯表達需求了,他說完,我會這樣告訴他:“嘟嘟想讓媽媽抱對嗎?可以說:媽媽抱抱我!”這是完整的主謂賓結構,你可能覺得這樣真勞神,說明白不就得了嗎?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做減法容易,不是嗎?難的學會了,簡單的自然就會了。
五歲十個月,一天從幼兒園回家一進門就說:“媽媽,我給你一個傷心的驚喜!”撩開衣服,看到左胯上一道三公分長的血印,在幼兒園玩平衡木掉下來弄的,還沒等我問自己接著說;“我快哭了,但是忍住了!”我建議他處理一下,他立刻反對:“都快好了,午睡時就不太疼了!已經開始長了,我也沒跟老師說!”
某天,哥哥在吃早飯,看到弟弟還不洗漱,于是說:“你別玩啦,洗臉去!”弟弟充耳不聞,哥哥忿忿道:“自由主義!”我聽完吃吃地笑,哥哥從小說話就是一板一眼文縐縐的!
繪本對于孩子語言的發(fā)展非常有利,畢竟,我們在日常的遣詞造句中詞匯量有限,而在故事豐富的情境中,所接觸的語言范圍就更加廣泛。繪本中通常是書面語和口語的交替運用,讓孩子感受不同的語言風格,學習不同的表達方式。
哥哥小時候特別喜歡的一套書是小老鼠無字書(原來叫莫妮卡無字書),可以按照你的理解給孩子講,慢慢的孩子可以用他自己的語言去講,很有意思。
孩子如果喜歡一本書,通常要看好幾遍,大人疲勞,但是孩子在一遍一遍的閱讀中,無形中記住了很多優(yōu)美的語言,我就遇到很多次,讀錯了他們立刻糾正我,因此在選擇繪本時,還是要選那些經得起推敲的讀物。
兩歲九個月弟弟和五歲十個月哥哥的對話:
寫完作業(yè)哥哥洗碗,弟弟看著:“媽媽。我長大了也洗碗!還切菜呢!”哥哥:“你不能用刀!”弟弟:“你別說話,我和媽媽聊聊天!”
吃炸醬面,外公問:好吃嗎?哥哥:“有點兒好吃,但是總的來說,難吃!”弟弟比較直接:“不好吃!”
鼓勵孩子表達
當媽媽的壓力其實都來自于比較,每天下樓遛一圈,這家孩子會走了,那家孩子叫媽媽了,都一樣大的孩子,怎么就我家孩子啥也不會,尤其是說話晚這件事,是很多家長的心病。
孩子嘛,就像不同科的植物,抽芽開花結果的節(jié)奏自然不同,積累的時間長一點,并不是什么壞事!過幾年,大家不都一樣了嗎,何必急在這一時。
千萬不要給孩子壓力,成天十萬個為什么,尤其是老一輩人,切不可成天為此唉聲嘆氣的,不要忘了孩子的吸收性心智,這種負面的情緒刺激還是免了吧!只要孩子的反應是正常的,成長過程中成人給予的關注和交流是足夠的,只須靜待時日即可。
不過有些孩子說話晚確實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最典型的就是家長代替孩子表達,比如,孩子想要一個東西,立刻不由分說地遞給孩子,隨時關注孩子的需求并沒有錯,但是過分就是剝奪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客觀害人了!可以緩一步,先問問孩子:寶貝,告訴媽媽你想要什么?
結巴的問題在男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總會有一個階段,孩子說話不是那么利索,大約在三四歲的時候,我家哥哥和弟弟都有這個階段,這是孩子語言發(fā)展中的正?,F象。
道理很簡單,就是孩子腦袋里想說的話太多了,嘴跟不上頭腦思維,就跟堵車似的,一時組織不好,于是出現語塞。出現這種情況,一不要緊張,因為情緒是傳遞的,二千萬不要譏笑孩子,我那時通常這樣說:“不要著急,慢慢說!”如果孩子還是說不清,你可以循著孩子的思路,慢慢幫他把想說的補全,比如:“寶貝,你想說……是嗎?”你的話語其實就是在告訴他可以這樣表達,這就是示范。
快樂的聊天兒需要技巧
不知你們有沒有體會,孩子最有趣的階段,是開始說話但只有媽媽才能聽懂的那個階段,這時,足夠了解孩子的你,就是他的翻譯,能否有能力擔起翻譯之職,也是檢驗你這個媽媽合格與否的標準。
拋出篇譯文,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弟弟21個月的晨起語錄,原文如下:吸奶,拉年,蒙開開,拿黃書。
譯文:吃奶,拉窗簾,門開開,給我拿紅色動物書。
然后指著書里的動物一通認知:大董容(大恐龍)、鯊魚(其實是海豚)、鴨紙(鴨子)、斗斗(狗狗),獅?豹?(指著老虎問),大鼠(袋鼠),鴨鴨壞(印著鴨子的那頁撕壞了),鯊魚永永永(我理解他想說:鯊魚在水里游泳)……講完……(然后指著另一本)講這……
各種口音和指鹿為馬,相當考驗我的腦洞!
孩子說的話,你懂嗎?你要懂,懂了就奠定了一生的溝通基礎!這么玄?就這么玄!任何感情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
當孩子嘰里咕嚕出口成章時,語言作為思維載體的功能越來越突出,除了表達需求,更可以借助它窺見孩子內心的想法,孩子通過語言可以排解一些情緒。
因此,聊天兒很重要。
外婆給嘟嘟換尿不濕,隨口問他:“你的尿不濕是什么號的?。俊编洁讲蛔髀?,外婆自問自答:“XXL,記住了嗎?”“記住了?!钡诙煸賳査肓税胩旎卮鸬溃?span>“是WWS號!”?
經過了語言的無序期,就迎來了表達的春天。
我相信,經歷過孩子上幼兒園的家長們,最有感觸,每天把孩子接出來都特別想知道在這一天沒見的時光里,孩子都是怎么過的。
有的孩子,不用問自己就噼里啪啦說一堆;
而有的孩子,你問他才說;
還有的孩子,你問他,他也不說。
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有天性的因素,也有心情的關系!
哥哥在小班時是最后一種類型,上中大班時是第二種,上小學后是介于第二和第一種之間。
小班時,老師暴虐,哥哥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放學,因此放學時的狀態(tài)是異常開心的,可話題一涉及幼兒園生活,立刻沉默,我理解,這是孩子開啟了自我保護模式,好不容易忘掉的不愉快絕不想再提起,再深挖,其實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那時候,我會先拋磚引玉一下,說說自己一天的經歷,然后再問問他,通常這樣他還能聊幾句,我也會通過這個過程,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在聊天中要傳達一種信號,就是令你困擾的或者不開心的事情可以告訴媽媽,看看媽媽能幫你做什么?可以一起商量一下,家長一定要做孩子心理的堅強后盾。
有了這些心理支持和溝通習慣,哥哥就樂于與我分享一些真實想法,甚至是一些對我的不滿,他也會表達出來,去年六歲時,有次他說:“媽媽以前對我可好了,特別耐心,從不發(fā)火,現在太兇了……不過,和弟弟比起來,我還是幸運的!”聽完,汗一地……為娘的急躁,是一定要改的!
弟弟是喜歡表達的類型,一直是介于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
我問:“你今天吃獼猴桃了嗎?”他頓了一下回答:“奶奶喂的!”我接著問:“吃了幾個?”他訊速作答:“八十!”“八十?”他誠懇地點點頭說:“再買!”
你要聽懂孩子的話,甚至聽懂弦外之音,捕捉到微妙的心理變化,才有聊天的基礎。
我覺得和孩子聊天兒是件特別有趣的事情,孩子的思維總讓我腦洞大開!可是,我們成人有時真的不會聊天,尤其是孩子大一點后,這樣的開場白是家常便飯吧!
“你今天在學校做了什么???”“你在學校有沒有聽老師話?”遭遇這種問題,小朋友的答案大概是:“沒什么??!跟平常一樣!”“我聽話了啊!”……話題還能繼續(xù)嗎?
還有很多家長,他們跟孩子之間的對話永遠都是:“功課寫完了沒?”“琴練了沒?”“今天考幾分?”把質問當聊天,通常都是以問句始,以斥責終。
孩子也許現在還能給你回應,可是長大以后呢?會不會直接來句“你好煩!”然后進屋將房門和心門一同關閉……留給你一片可怕的寂靜……
想想自己,你在什么情況下愿意傾吐,就是說出來是安全的(不會被罵)、感到被包容和理解(不會被否定)的時候。
所以,我們需要掌握以下幾個原則:聊具體事件,從別人的事情聊起,多用同理心不否定,多傾聽不斥責,用一些可以讓人感到支持和鼓勵的肢體語言。
最后再來一個哥倆的段子:
希望大家都和孩子變成無話不聊的小伙伴兒,祝大家周末愉快!
【評論有獎】每周都有免費禮物等你拿!
親們:每天看完小編我精選的推薦文章,也許你感同身受,也許你另有觀點,也許你有很多建議.........,從此刻起,不吐不快的“評論有獎”的活動為你而來了,你的點點滴滴的文字都是咱們溝通的橋梁,你的每一個聲音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截止日期:2016年1月6日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