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大致有三點:
(1)“存在先于本質”。在薩特看來,人像一粒種子偶然地飄落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本質可言,只有存在著,要想確立自己的本質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人不是別的東西,而僅僅是他自己行動的結果。
(2)“自由選擇”。上帝死了,人在這個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動選擇是自由的。這是因為人的選擇既沒有任何先天模式,沒有上帝的指導,也不能憑借別人的判斷,人是自己行動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世界是荒誕的”。人偶然地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面對著瞬息萬變、沒有鋰性、沒有秩序、純粹偶然的、混亂的、不合理的客觀外界,人感到處處受到限制、阻礙。在這茫茫的世界里人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人只有感到惡心、嘔吐。 1、“自在”與“自為” 薩特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存在問題,并將存在區(qū)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兩種。想要理解薩特的存在主義,必須首先弄清這兩個概念的涵義。 所謂“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識之外的東西,相當于一般所說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與本質,這種本質是“超現(xiàn)象的”,掩蔽在深處的東西。它永遠、絕對地存在,但卻是偶然的,沒有必然性,無法真正認識。因此它是一個異己的、荒誕的、令人厭惡的世界。 所謂“自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時卻又是一種虛無。因為它是自由的,不確定的。它永遠不是什么東西,它總要成為什么東西。因此它使“現(xiàn)在”永遠成為對自我的否定和不滿足,就此成為虛無。 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在性質上是相對立的,但二者又是統(tǒng)一的。一方面自為的存在不能離開自在獨立地存在,沒有自在的自為將流于抽象,就像沒有音高和音色的聲音一樣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僅僅是,至于是什么,這是自為或意識所賦予的。如果沒有自為的出現(xiàn),自在就只是一種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區(qū)別的渾然一體的東西。自在只有依賴人的意識才能得以說明,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真實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質 薩特即是把純粹的主觀性,即自為,當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為哲學的出發(fā)點,并由此推導出外部客觀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說“純粹主觀性”被當作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礎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認為是第一性的?;诖耍瑢τ谌说拇嬖诩氨举|問題,薩特一反“本質先于存在”的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質”的觀點。 所謂“存在”是指“人的實在”或“自我”。即個人的主觀性。所謂“本質”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動中造成他自身的規(guī)定性。存在先于本質這個命題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為一種純粹的主觀性而存在,人的本質,人的各種特征都是后來由主觀性自行選擇和造就的。所以說,世間并無人類本性,因為世間并無設定人類本性的上帝。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東西。物則不同,它們不能選擇和造就自己的本質。物的本質是由人的意志所給予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通過意識的作用,使之具有某種意義和價值,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質,然后才作為某物而出現(xiàn)在世界上。顯然某物出現(xiàn)之前,它的本質已先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了。所以物是本質先于存在的。這樣人和物便截然區(qū)別開來,從而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發(fā)人們采取積極的行動,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本質。因此薩特的存在主義事實上是一種行動哲學。 3、自由理論 薩特認為自為是絕對自由的,不受任何東西,包括自身的束縛,它不斷否定、創(chuàng)造著自己,發(fā)展著自己,正因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從根本上說就是自由的。同時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質,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來成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這兩者之間沒有區(qū)別。但是薩特所說的自由并不意味著達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著選擇的自主。只要可以選擇,即是自由,甚至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即選擇了不選擇,也是自由。在薩特看來,人的絕對自由只是說明人被拋入塵世是孤立無依的。因為什么也決定不了他。他就只得自己決定自己,自己選擇,自己造就自己。人的一生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計劃,不斷地自由選擇,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本質,不斷地向著未來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 4、責任與人道主義 薩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沒有天賜的戒律可以依據(jù)。個人無依無靠,必須自己去探索和選擇;第二,沒有先驗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沒有一種普遍的倫理學指示你該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絕對自主的,可以在各種可能性中進行選擇;第三,世界是荒誕的,無所謂必然性,沒有客觀的必然性能束縛自我的自由選擇。既然如此,那么還有什么能夠為個人提供普遍的價值標準呢?沒有。人的一切行為準則,一切是非善惡的區(qū)分都是由個人自己確定、自由選擇的,沒有什么客觀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但是薩特認為,人既然是絕對自由的,那么,不管發(fā)生什么情況,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行動和價值承擔全部責任。此外,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純粹的,而總是處于某種境況之中。通過某個人的選擇,他牽連到全人類。這就是說,我們不僅對自己負責,而且要對一切人負責,這就是人的意義和價值。在這里,薩特把存在主義變成了一種人道主義。 1943年《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出版則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xiàn)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過去是什么,將來并未存在,現(xiàn)在是一個聯(lián)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一個虛無。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對象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xiàn)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范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guī)律。在這個基礎上,后面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的存在、與自在即與處境的具體關系,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終以現(xiàn)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這也是“現(xiàn)象學本體論”的落腳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