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xué)“的代表人物是陸九淵與王陽明,所以有時也稱”陸王心學(xué)“。心學(xué)相對于理學(xué),其實是一種心靈深處的自救。朱熹講”理學(xué)“時,認為理之于氣,就好像人之于馬,馬一出一入,人跟著一出一入。
但大家發(fā)現(xiàn),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人還有什么靈動可言?這樣的理不就是死理嗎?又怎能說是萬物之源?
相對于理學(xué),心學(xué)更強調(diào)對本心的體認,陸九淵有一句名言,就是”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這話聽起來很霸氣,頗有點禪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暗臍馄?。
因為這個原因,研究哲學(xué)的人喜歡把理學(xué)判為客觀唯心主義,把心學(xué)判為主觀唯心主義。雖然西方的那套哲學(xué)名詞根本不能硬套在中國文化上,但這種分類法大體上能看出二者的區(qū)別。
那么陸九淵到底想表達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回想一下,王陽明曾經(jīng)與友人的一段對話。王陽明的友人指向山上一棵開花的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這棵樹在山中花開花落,這與我們的心有何關(guān)系呢?“
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你沒有看花時,花與你同歸于寂。你來看花時,這花的顏色便一時鮮明起來,由此可知,花并不在你的心外?!?div style="height:15px;">
對于王陽明的回答,很多人覺得很搞笑,不看花的時候,難道花就不在了嗎?這也太主觀了吧!確實,從世俗的角度來看,王陽明的回答有悖常理,甚至顯得有點荒唐。
但作為一代圣人的王陽明絕不會犯我們以為的”常識性錯誤“,所以肯定是我們在什么地方誤解了王陽明的思想,而不是王陽明犯糊涂了。
為什么說心外無物?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也就是我們以為的客觀世界,是不是真實存在的?我想絕大部分人的回答應(yīng)該是肯定的。
但如果仔細想想,好像也不盡然。譬如說上面說到的花,看上去我們看到的花確實是客觀真實的。但我們看到花,其實是通過我們的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來確定的。
詳細來講,我們覺得自己看到了花的顏色與形狀,但我們真的看到了嗎?其實我們看到顏色與形狀的那一剎那,不過是眼根接收到了一些光波,這些光波本身是談不上顏色的。
但是這些光波還會通過視覺神經(jīng)等大腦功能的轉(zhuǎn)化,轉(zhuǎn)化之后,意識才能出現(xiàn)花的顏色和形象。所以本質(zhì)上我們看到的“相”與我們的心有關(guān)系,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的”客觀“其實是一種幻覺,并不存在絕對的客觀。
這個心可能不太好理解,如果換成“識”可能就比較直觀一點,也就是說從根本上來講,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有沒有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因為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個心識,我知道”我知道“。
但因為業(yè)力的不同,所呈現(xiàn)的幻象也不一樣。譬如說人的糞便,氣味傳道人的鼻子里,經(jīng)過嗅覺神經(jīng)與意識的轉(zhuǎn)化后,人會覺得很臭,但狗子可能覺得很好聞,有一種想吃的沖動。
如果還不明白的話,可以試著想想,宇宙中有各種波長的信號,我們?nèi)说难劬Σ⒉皇嵌寄芊直?,但有的動物卻可以分辨紅外線,有的動物能看到紫外線。
所以佛家講萬法唯識,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當(dāng)然這樣的認知模式,一下子是很難改變過來的,佛家講多聞熏習(xí),目的就是要慢慢轉(zhuǎn)變這種顛倒妄想。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能明白王陽明與陸九淵的意思了。陸王想說的其實就是上面討論的“識”,我們唯一能知道的就是“識”,“識”以外有沒有東西,凡夫無法知道,因為凡夫還沒有沖破意識的幻象。
因為即使討論這句話也是在“識”當(dāng)中,你永遠無法繞開“識”,就連你此刻讀這句話也是在”識“當(dāng)中。但知道這樣的道理并沒有大用,我們?nèi)匀挥X得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真實,摸摸桌子或者石頭,他們確實是真實的啊。
是的,這就是所謂的堅固顛倒妄想,很難破除,即使明白了萬法唯識的道理,我們?nèi)匀惶怀鰣怨掏?,因為這種慣性太強大了。但如果你能時時刻刻的去體悟它,久而久之,內(nèi)在會慢慢發(fā)生改變,你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因為那個時候,就真的是“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或者也可以換成其它說法,譬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又如”宇宙只有我一人“、”心物一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