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有一次宴請外國賓客發(fā)生了一件尷尬事,客人都還在,菜不夠吃了。
于是,李鴻章靈機一動,讓管家把撤下去的菜,加上新菜,用大盤裝上來,沒想到收獲意外好評,還成就了一段佳話,這就是“大雜燴”的由來。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尷尬呢?
手里積累的素材不少,就是不知道怎么靈活運用于寫作和日常生活中,白辛苦一遭,用時找不到。
怎樣才能有效整理我們積累的素材,同時又能夠讓它物盡其用,烹飪出一道“美味佳肴”呢?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用一個辦法就解決這個難題,就是像李鴻章一樣,做一道“大雜燴”。
奧野宣之被譽為“筆記本作家”,他獨創(chuàng)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chuàng)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就是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大受好評后的又一力作。
這本書圍繞的就是奧野宣之獨創(chuàng)的“一元化筆記法”,就是將平時我們所見,所想,所經歷的,不加分類,隨意記錄在一個筆記本里。
一元化筆記法有三個執(zhí)行原則:一元化,時序化,索引化。
一元化,即不用分類,把所有信息統(tǒng)一記在一個本子上;
時序化,就是給每條信息加上以年份開始的六位數(shù)時間,例如210307;
索引化,就是給筆記本建立目錄,可以在每個本子的首頁或最后一頁,手寫每頁的內容,筆記本多了,就要利用電子表格,形式是筆記本編號+日期標簽+檢索標記+條目標簽,只要運用ctrl+F就能搜索到自己要找的內容了。
你無須準備幾個筆記本,把工作生活學習等分門別類,也不必絞盡腦汁想到讓自己驚嘆的點子再記錄,只要你覺得“可能有用”,就可以隨手記下,只要創(chuàng)建一個索引表,就能隨時找到自己想找的素材。
如今,我們通過刷手機,讀書,聊天可以獲取萬千信息,可是一味地攫取,卻忽略了我們本身具有的創(chuàng)新能力。
作者告訴我們,創(chuàng)意的產生也可以以信息整理為基礎,具體有五個步驟:收集,咀嚼,發(fā)酵, 頓悟,具體化。
收集就是上文提到的一元化筆記法,記錄下自己每天的發(fā)現(xiàn),疑惑,在意之事及所思所想。
咀嚼就是對筆記的回顧和再整理,通過重讀對筆記進行再加工和做標記,在溫故的過程中產生新的靈感。
除此之外,作者還介紹了交叉參考,卡片重組,A4紙移植等方法,來促使我們從既有的信息中,萌發(fā)新的創(chuàng)意。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說,所謂創(chuàng)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有時候看似互不相關的兩個事物,在背后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經常進行書中說的交叉參考訓練,也可以鍛煉大腦思考事物本質的能力。
白巖松也說過,做個有趣的人,做些無用的事。
有些信息,可能當時我們覺得沒什么用處,可能在日后的某一天就會成為一個點睛之處。
其實不刻意思考,隨心記錄的方式,也是在減輕我們的心理負擔,沒有壓力地記錄,也是我們可以持續(xù)堅持下去的動力。
作者說,不是有思才寫,而是為寫而思。
很多時候我們不經意產生的想法,恰是我們深入思考的契機。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除了要學會整理信息,靈活運用,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獨立思考,這也是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
我們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按照作者提供的方法去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拿出整塊的時間去粘貼整理筆記,我們可以借助印象筆記等APP,養(yǎng)成隨時記錄的習慣,需要用素材時利用檢索功能,調出自己需要的素材。
靈感和創(chuàng)意的產生沒有固定的法則,有時感覺像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但勤能補拙的道理在這里同樣適用。
每天的積累固然繁瑣,但也許未來某一刻就會成為照亮我們的靈感之光。
就像讀書一樣,可能一本書讀下來,我們只記住了一句話,但可能這句話就會成為我們人生的拐點。
與其坐等靈感閃現(xiàn),不如主動去邂逅可能成為靈感的信息。
如果你還在苦于找不到素材,或者到手的素材不會活用,這本書可以提供給你讀完就能立刻實踐的方法,任何人都能學會,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每天拿出幾分鐘時間去堅持。#讀書方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