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這位正德皇帝除了喜歡給自己封官之外,還喜歡微服出巡——帶幾個親信太監(jiān),到民間消遣找樂子,留下了很多的民間傳說,最膾炙人口的莫過于在江南梅龍鎮(zhèn),和賣酒姑娘李鳳姐的纏綿悱惻的愛情傳奇,這個傳奇就成了后來著名戲曲《游龍戲鳳》的故事框架!
正德皇帝雖然風流倜儻,但是卻沒有子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正德皇帝駕崩后,世界第一帝國大明王朝竟然出現沒有接班人的尷尬局面,對整個國家來說,無疑是個悲劇,國不能一日無主,于是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翻來覆去,度德量才,認真地揣摩起大明王朝接班人來:正德皇帝的父親孝宗皇帝朱佑樘(年號弘治),另有二位皇子,但是已經去世,正德皇帝祖父憲宗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長、次子也已經去世(三子是孝宗朱佑樘),四子興王爺朱佑杬也已去世,但朱佑杬有二子,長子已去世、次子為朱厚熜——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隆重登場!
朱厚熜,當時只有14歲,年紀雖小,神童之名,卻響徹大江南北!于是,內閣首輔楊廷和與群臣議定,擁立朱厚熜為新皇帝,于是,楊廷和讓司禮監(jiān)請?zhí)筌仓迹叫贾旌駸袨榛实劾^承人。
朱厚熜,正德二年出生于湖廣安陸,其5歲之時,他父親興王讀王勃的《上百里昌言疏》時,情不自禁慢慢唱道:“明君不能畜無用之臣……”,朱厚熜立即接上:“慈父不能愛無用之子”,興王爺驚詫不已。
正德十四年,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去世,年僅12歲的朱厚熜世襲王位。朱厚熜最愛讀的書是《大學》和《孝經》,尤其是《孝經》中孔子所言: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身體,父母予之,不得毀之,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也。”對他影響極大,也正是因為一個孝字,才引出了我們今天的故事!
嘉靖皇帝此舉并沒有不妥之處,在明朝也有先例: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后,就曾追封生父朱世珍為仁祖淳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也曾追封父親朱標為興宗孝康皇帝,朱世珍和朱標生前都沒有做過皇帝,是被兒子追封,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會,兒子追封父親是孝順的一種表現方式,對父母至孝無比的嘉靖皇帝,追封父親更是刻不容緩!
但是,嘉靖皇帝的行為卻遭到了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反對,楊廷和認為:嘉靖登基稱帝,那是要過繼給孝宗皇帝朱佑樘(正德皇帝的父親,嘉靖的伯父)做兒子,美其名曰“為人后者為之子”,就是繼承了人家的皇位就應該給人家當兒子!同時還要與親生身父母脫離關系!
有人站出來說:“西周時,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如此類推,孝宗是大宗,你爹興獻王是小宗也。有大就不能入小,嘉靖當皇上繼大統,即入大宗,自然要稱孝宗為皇考,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至于親生父母,和皇位相比,自然為小,關系也就要自然疏遠?!?/div>
這個人叫楊慎,是楊廷和兒子,也是當時文壇的領袖,被譽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作過一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在清代被放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開篇詞而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楊慎的詭辯發(fā)言,再加上他權勢滔天的父親楊廷和,滿朝百官都統統倒向他們陣營,嘉靖孤掌難鳴,只能宣布:退朝,再議!
再上朝,又是排山倒海的奏章撲面而來,引經據典,高談闊論,目的只有一個,嘉靖皇帝不能認親生父親!說嘉靖當學前代漢哀帝和宋英宗,這兩位當初在入繼宗室繼承大統之后,便將傳位給自己的叔伯漢成帝和宋仁宗尊奉為父親,稱“皇考”。
嘉靖皇帝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皇帝,但此時年僅14歲,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哪里辯得過這些博古通今,滿腹經綸的鴻儒名士!
奏章的末尾除了百官的集體簽名外,還明確指出:但凡朝中有所異議者,都屬“奸邪”,當斬!
嘉靖皇帝辯不過百官,直接下圣旨為父親正名分,結果圣旨到了內閣,被首輔楊廷和用“封駁”的權利給退了回來?。ǚ怦g,是明朝時期,內閣首輔認為皇帝的意見不對,有權力把圣旨退回的制度。)
硬的行不通,嘉靖皇帝就來軟的,重賞楊廷和,并請楊來偏殿喝茶談判,大肆稱贊楊的“豐功偉績”,并表示只要給親生父母一個名分,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
縱橫官場數十年,獨掌朝政大權的的楊廷和,皇帝的恭維全聽、賞賜全收,皇帝吩咐的事情堅決不辦!
嘉靖皇帝孤立無援,壓抑郁悶,朝堂上全是讓他廢棄親生父母的“正確”建議,此時的嘉靖,多想有人能幫幫他呀!可大明王朝文武百官,大多數都是楊廷和親信,其余的要么在觀望之中,要么保持沉默。
權勢滔天的楊廷和真能一手遮天嗎?當然不能!此時,一位官員挺身而出,支持嘉靖皇帝,這位官員叫王瓚,浙江人,弘治年間科舉考試高中榜眼,此時擔任正三品禮部左侍郎。王瓚曾經在工部任職,任職期間,曾受命到安陸州監(jiān)工修建興王府,與嘉靖的親生父親興王朱佑杬頗有交情,王瓚憑借和興王的交情,決定支持嘉靖皇帝。
王瓚也知道自己勢單力薄,無法抗衡楊廷和,于是暗中聯系官員,準備替皇帝出頭,但是,事情不小心被泄露,傳到了楊廷和耳中,楊勃然大怒,暗中派人調查王瓚的過失,一旦查出眉目,就唆使御史彈劾王瓚。
調查的結果出來了,楊廷和大吃一驚:王瓚一生,胸懷坦蕩,剛正不阿,無任何違法亂紀的行為,人品干凈的一塵不染!據說王瓚唯一被查到的“錯誤”就是前朝正德年間的一封奏章中寫了幾個錯別字,當然,錯別字這樣的事情并不能成為定罪的理由。
既然無法定罪,楊廷和又生出一個毒計:栽贓!
楊廷和派人找到汪慎(汪是王瓚的至交好友),要他送給王瓚一只玉石筆筒、一只玉石筆架和一雙玉石鎮(zhèn)紙,都是價值不菲的寶物,出產地是陜西滋水,滋水自古出產美玉,傳說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就取自這里。
好友相贈寶物,王瓚就收下了。幾天后,首輔楊大人家中價值不菲的端硯和鎮(zhèn)紙就丟失的消息在官員中廣為流傳,甚至有人說在王瓚那看到的丟失的寶物,于是,楊廷和的親信禮部尚書毛澄粉墨登場,假裝到王瓚那里視察工作,結果發(fā)現了楊廷和“丟失”硯盤和鎮(zhèn)紙,于是嚴加盤問。
王瓚如實稟報,并且請來友好汪慎作證,已經被楊廷和威逼利誘的汪慎矢口否認,被最好的朋友出賣,王瓚痛悔心寒不已,此時,楊廷和腳踏七彩祥云出現了,表示愿意將寶物送給王瓚,并且不追究相關責任人,但王瓚身為禮部侍郎,理當為克己復禮的典范,做出這種事情,不適合繼續(xù)留在京城,于是王瓚上疏乞休,調任南京禮部管事。
京城中唯一想替皇帝出頭的人被陷害、打擊,誰還敢替皇帝說話?
面對首輔楊廷和及官員們的步步緊逼,嘉靖皇帝表示不能認親生父母,皇帝我就不做了,返回湖北老家安陸。
皇帝,九五至尊之位,從古至今,為了爭奪皇位,多少父子、兄弟刀兵相見,拼個你死我活!隋煬帝為了皇位可以弒父殺兄,唐太宗為了皇位,可以伏兵玄武門,誅殺同母所育的哥哥和弟弟……
14歲的少年,在皇位和父親之間,卻能義無反顧的選擇后者,而我們當代社會為了一個公務員或事業(yè)單位編制,有多少人拋妻棄子、亂認爹娘,幾百年前的少年嘉靖卻能將至尊之位視若無物,有人說嘉靖涉世未深,不知輕重,但卻不能否認,這份純真的至孝是任何時代都匱乏的!
明朝飽讀圣賢書,將忠孝節(jié)義整天掛在嘴邊的士大夫們,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集體去逼迫少年皇帝不認親生父母,和心懷純真至孝的嘉靖相比,高下立判!
面對嘉靖皇帝的爆發(fā),官員們集體沉默了,看著嘉靖蔑視的眼神和漸遠的身影,他們害怕了,舊皇已逝,新皇辭職,京城將會陷入了危機,楊廷和無奈之下只得讓步,事情進入僵持狀態(tài)!
京城官員中唯一一個想替皇帝說話的王瓚被栽贓誣陷,離開了北京,還會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聲援嘉靖嗎?
還真有!
這個人就是禮部觀政張璁,觀政是個多大的官呢?其實,觀政連官都稱不上,按照明朝的規(guī)定,一部分讀書人進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用現代話說就是禮部的實習生,連正式的公務員編制都沒有。
張璁雖然只是禮部的“臨時工”,但是決定上書駁斥楊黨,支持皇帝。他的好友們紛紛勸他:楊首輔實權在握,皇帝只是傀儡,得罪楊廷和,純屬自找死路,即便丟不掉性命,也會被貶往蠻荒之地!張璁說:“我為忠孝天命上書,何懼之有?”
張璁真的和王瓚一樣大公無私,不帶任何私利地上書直言嗎?恐怕不是,此時的張璁已經48歲了,科舉考了30多年,才勉強中了進士,但成績實在一般,只能在禮部“實習”,而成績優(yōu)異的考生則成為庶吉士(大致相當于皇帝的秘書)、翰林或者被授予官職。
張璁發(fā)現皇帝孤立無援,此時挺身而出,一定會被皇帝視為心腹,有了皇帝支持,將來自己就能飛黃騰達,位極人臣,此時自己年將天命,有這樣的機會,再不搏一次,必將平庸至死,成敗在此一舉,要么封侯拜相,要么死無葬身之地。
七月,張璁上奏章駁禮部上議,主張嘉靖應該尊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父。
奏章內容: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陛下嗣登大寶,即議追尊圣考以正其號,奉迎圣母以致其養(yǎng),誠大孝也。廷議執(zhí)漢定陶、宋濮王故事,謂為人后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夫天下豈有無父母之國哉?《記》曰:‘禮非天降,非地出,人情而已?!瘽h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預立為嗣,養(yǎng)之宮中,其為人后之義甚明。故師丹、司馬光之論行于彼一時則可。今武宗無嗣,大臣遵祖訓,以陛下倫序當立而迎立之。遺詔直曰‘興獻王長子’,未嘗著為人后之義。則陛下之興,實所以承祖宗之統,與預立為嗣養(yǎng)之宮中者較然不同。議者謂孝廟德澤在人,不可無后。假令圣考尚存,嗣位今日,恐弟亦無后兄之義。且迎養(yǎng)圣母,以母之親也。稱皇叔母,則當以君臣禮見,恐子無臣母之義?!抖Y》‘長子不得為人后’,圣考止生陛下一人,利天下而為人后,恐子無自絕其父母之義。故在陛下謂入繼祖后,而得不廢其尊親則可;謂為人后,以自絕其親則不可。夫統與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漢文承惠帝后,則以弟繼;宣帝承昭帝后,則以兄孫繼。若必奪此父子之親,建彼父子之號,然后謂之繼統,則古有稱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謂之統乎?臣竊謂今日之禮,宜別立圣考廟于京師,使得隆尊親之孝,且使母以子貴,尊與父同,則圣考不失其為父,圣母不失其為母矣?!?/font>
這道奏章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禮疏》。
奏章很長,但張璁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只有幾句:歷朝歷代宗法制中從來沒有給死人過繼兒子的,而且家中長子不能過繼給人,嘉靖雖然是次子,但兄長已經去世,嘉靖就成為獨子,也可以算是長子,就不能過繼給人。
嘉靖讀到張璁《大禮疏》,頓有醍醐灌頂之感,高興的說道:“此論一出,吾父子必終可完也。”然后把奏章交給首輔楊廷和,但楊并不買賬,看完后只說了一句:書生焉知國體!
嘉靖很生氣,立即召見了張璁,請教對策,張璁連夜又寫了一道奏章,名曰《大禮或問》,奏章中說:外人怎么能對別人如何稱呼自己爹媽亂加干涉?又有哪個正人君子能讓一個少年叫管父親叫叔叔?
張璁的文章,牢牢地占據了道德制高點,肆意地挑動著每個人的天性,行文有理有據,論述精妙犀利,把楊黨的理論批判得體無完膚!
這道奏章引起了軒然大波,楊黨內部出現了分化,部分觀望的官員轉而支持皇帝,楊黨的骨干分子不甘示弱,紛紛上書彈劾張璁,于是朝堂之上,雙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
此時,嘉靖皇帝的母親出場了,使出了女人必會的三大絕技:一哭、二鬧,三上吊!嘉靖皇帝趁熱打鐵,表示辭職會湖北老家……
太后尋死皇帝辭職,楊廷和只好再次讓步,同意嘉靖稱生父為興獻帝,母親為興獻后,但不能加“皇”字,同時嘉靖還要尊稱弘治皇帝為皇考,實際上也就是嘉靖除了親生父親,還要多認一個父親。
嘉靖的母親依然不同意,要求稱呼中必須加“皇”字,不然,還是要上吊……
這回,輪到內閣首輔楊廷和辭職不干了,于是朝野上一百多名官員聯名上書挽留,掌握大權的內閣首輔辭職,大明朝恐怕也會出現危機,這回嘉靖皇帝退步了,勸說母親,挽留楊廷和。
就這樣,第二回合,皇帝和首輔打成了平手,張璁被楊廷和外放到南京……
嘉靖皇帝并沒有放棄為父親上尊號,牌位供入太廟,勢單力孤的嘉靖選擇了等待……
兩年后,大明嘉靖二年,機會終于來了!
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奏請求再議大禮儀,桂萼為什么會突然上書呢?原來張璁被貶到南京后,與桂萼交好,兩人搜集材料,反復論證,力求這次,一擊把楊首輔扳倒。
嘉靖收到奏章,非常高興,但很快發(fā)現自己高興的太早了,因為后面還有更大的驚喜:
明朝大儒王陽明的學生方獻夫、黃宗明、霍韜等聯名支持皇帝重新議禮,陸王心學一直主張人性解放,看到少年皇帝被楊廷和逼的連爹娘都不能認,個個義憤填膺,紛紛為駁倒楊氏謬論建言獻策。
兵科給事中也上書彈劾楊廷和:“昔日錢寧、江彬專權納賄不去追究,先皇自封威武大將軍不去追究,如今卻要為皇帝對生身父母的一稱呼在這里爭,實在是欺國”。
面對彈劾,楊廷和招架不住,提出要辭職,嘉靖繼續(xù)挽留楊廷和,還將上書的給事中下到詔獄,不久,又因起草圣旨發(fā)生沖突,楊又提出辭職,這次,嘉靖直接批準了!
楊廷和走了,但他那個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兒子楊慎還在,雖然官職沒老子大,但影響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嘉靖三年二月,在楊慎的聯絡下,禮部尚書汪俊(前任尚書毛澄于前一年離職回家,路上病逝)聯合了73個大臣上書,為首輔楊廷和鳴冤,批判嘉靖的大禮儀,這70多個官員的上書落款中卻稱“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皆如臣等議”,基本上把滿朝文武都牽扯進來了!
與大臣們斗了三年的嘉靖并沒有慌亂,下旨調張熜、桂萼和王陽明的學生、門人全部進京,于楊黨來場辯論。
提倡“知行合一”的王陽明,被后世很多名人所極力推崇,王陽明的學生、門人都是王親自調教出來的,都是辯論高手,個個口若懸河,一般人絕對不是其對手。
于是,楊黨們再次聯名上書:表示同意在嘉靖都親興獻帝前加個皇字,但為了尊敬先皇,父皇還是明孝宗,親爹興獻帝只能排第二,而且為了區(qū)別,還要加個本生二字——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楊黨們退了一步,嘉靖的父母都加了皇字,父親牌位也進了太廟,嘉靖也退了一步,下旨讓張璁和桂萼二人打道回府。
張璁和桂萼此時已經走到了安徽鳳陽,兩人繼續(xù)上書,指出皇帝被楊黨們忽悠了,應當立刻去掉“本生”稱謂,因為“本生”二字就意味著親生父母比明孝宗矮了一頭,親生父親只能是唯一的皇考,明孝宗只能是皇伯考。
嘉靖皇帝接到上書,深以為然,父親就是父親,分什么本生他生?于是繼續(xù)招張、桂二人進京,并任命二人為翰林院大學士,準備趁熱打鐵,畢其功于一役!
去不去掉“本生”二字,今天看來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對楊黨來說可是個大問題,去掉的話,意味著一敗涂地,很多人也可能丟官。
楊黨看到張、桂二人已經來到北京,紛紛上奏指責皇帝朝令夕改,失信天下,嘉靖將這些奏章全部留中,一概不看,任你們去耍嘴!
楊黨看著奏章如同泥牛入海,無處受力,于是其核心骨干吏部右侍郎何孟春想到了新辦法:
前朝成化年間,皇帝生母周太后不愿意和英宗的皇后錢太后合葬,也就是周氏想讓錢氏另行安葬,周氏的舉動觸怒了文武官員,于是二百多官員聚集在紫禁城文華門痛哭請愿,最后還是太后周氏屈服,官員大獲全勝。
于是,楊黨成員一致認為,應該集體請愿給嘉靖施壓,去爭取最后的勝利!
楊慎看到群情洶涌,登高大喊:“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睏铧h官員紛紛擼起袖子加油干,浩浩蕩蕩向皇宮進發(fā)。
一百多官員跪在紫禁城左順門前(左順門是奏章傳遞之處),吶喊、痛哭、流涕,很多人比親老子死了哭得還要賣力,霎那間,整座紫禁城聲動震天!
嘉靖慌了神,派太監(jiān)來息事寧人,見到太監(jiān)來打圓場,群臣仿佛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今日不得諭旨,誓死不退!”就這樣,一百幾十人從清晨一直折騰到午后。
從登基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九五至尊的天子,被大臣們聯手欺負了三年半,就連親生父母都不能相認,脾氣秉性再好的人,也會發(fā)怒,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是一國之君,憤怒的嘉靖不再妥協退步,命令將鬧事的官員名字全部記錄,現場哭鬧的官員有一百四十多人,但他們竟然簽了一百九十多個人名,在當時,很多人認為對抗皇帝可以成全士大夫的美名,為世人所敬仰,于是,有些官員就把沒在現場的家人、朋友的名字也給簽上了!
名字才簽完,大批的錦衣衛(wèi)包圍現場,將這些人全部抓緊詔獄(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監(jiān)獄,此監(jiān)獄的罪犯都是由皇帝親自下詔書定罪),兩天后,名單上的人全被拖到左順門外,脫掉褲子,廷杖!
廷杖,就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對朝中的官吏實行的一種懲罰,最早始于東漢明帝(又一說是北周宣帝),在金朝與元朝普遍實施,明代則實施得最著名,執(zhí)行地點在午門外,以往,被廷杖的大多是一兩個人,但明朝正德年間創(chuàng)過一百零七人同時受杖的紀錄,可就在今天,這個記錄將會被打破:
嘉靖這次同時廷杖134人,其中16人當場死亡(另有資料稱180多人被廷仗,17人死亡),很多人被打成殘疾,楊黨骨干,楊慎、何孟春、王元正等人幾天后,被抓回來,再打一次!
楊慎后來被貶往云南,再也沒有被朝廷重用,其余楊黨成員,多被貶往邊疆。
嘉靖最終得以稱父親為皇考,去掉“本生”二字,至此,這場長達三年半的大禮儀之爭終于落下帷幕。
嘉靖勝利后,為自己親生父親和先人修建宗廟,把故鄉(xiāng)安陸州升格為承天府,與順天府、應天府,并稱為三大府,嘉靖還御賜出生地之縣名為鐘祥,取“鐘聚祥瑞”之意。
嘉靖三年,皇帝詔令全國,定其父尊號為“皇考恭穆獻皇帝”,十七年,嘉靖皇帝追封父親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簡敬文獻皇帝”,并將父親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父親興獻王墓為顯陵。
嘉靖皇帝的一生,褒貶不一,但是對父親的純真至孝,足以令天下人動容!為了父親的名分,嘉靖繼位之初,與大臣們進行三年半的大禮儀之爭,這三年的時間里,十幾歲的少年皇帝費了多少周折,忍受了多少痛苦,但他的孝心一刻也不曾動搖!最難得的是,一種純粹的親情可以超越封建政治秩序,最終實現父子之情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