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氣不足
何以謂中氣?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語境中,中氣者,乃中焦脾胃之氣也。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脾者,五行屬土,生養(yǎng)氣血之基本,故而有厚土之德。
一旦脾胃之氣衰敗、不足,氣血生化失常,四肢百骸和五臟六腑沒有了滋養(yǎng),仿佛萬頃良田沒有了肥沃的土壤,身體豈能安好?
這么說,列位看官或許還是不能明白。
下面,我們就把中氣不足的種種表現(xiàn),和大家說一說。
中氣不足,則四肢乏力、臉色發(fā)黃——脾胃生化氣血,脾主肌肉。
氣血不能濡養(yǎng)周身肌肉,必然導(dǎo)致肢體的乏力、枯瘦。
氣血無法上榮面部,所以我們的臉色變得蠟黃,了無生機。
中氣不足,則便溏、容易腹瀉——脾主運化。
二便有常,全賴脾的約束和運化。
如果脾虛中氣不足,大便就會不成型,常常腹瀉。
同時,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食欲降低、腹脹腹痛等現(xiàn)象。
中氣不足,則懶得說話,聲音不洪亮,底氣不足——脾屬土,肺屬金。
土生金。
中氣不足,肺氣就會虛弱。
人語言聲音,全賴肺氣充盈作為發(fā)聲之基,故而脾虛者,說話聲音不響亮,甚至不愛說話。
中氣不足,人會怕冷、四肢發(fā)涼,愛感冒——脾土不足,肺氣虛弱,衛(wèi)陽不固。
這個時候人就比較容易感冒,皮毛沒有足夠的陽衛(wèi)之氣來溫煦,患者就會四肢發(fā)涼、特別怕冷。
由于肺衛(wèi)不足,毛孔開闔失度,所以容易出汗。
中氣不足,人會頭暈、頭痛、目眩、耳鳴、耳聾——脾陽不振,人體清陽之氣不能上濡頭面,水谷精微不能濡養(yǎng)官竅,所以會造成耳、鼻、眼等官竅功能的失常,同時人還會頭痛和頭暈。
這種頭痛,往往是時作時休。
中氣不足,人會口渴——這是脾陽虛弱,水谷精微不能運化成水液而上濡口腔所致。
這一點,在很多糖尿病人身上是比較常見的。
中氣不足,患者多崩漏、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這是中氣不足而下陷,升舉無力,不能固攝內(nèi)臟所致。
中氣不足,人會感到莫名發(fā)熱——中焦陽熱之氣不足,正氣虛弱,則清陽下陷,流于腎間成熱。
這個時候的患者如果按照外感疾病發(fā)熱來治療,往往會走彎路。
由此可見,這中氣不足,乃是人健康的大敵。甚至也可以說,人到了中老年以后,中氣足不足,關(guān)乎壽命的長短。
中氣不足了,我們該怎么辦?
今天在這里,“精誠名醫(yī)匯”要告訴你一張傳統(tǒng)的補益、理氣方劑。
它對于中氣不足是有著非常好的調(diào)理效果的。
組方如下——
黃芪15克,炙甘草5克,人參9克,當(dāng)歸9克,陳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術(shù)9克。水煎服即可。
此方化自大名鼎鼎的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出自《內(nèi)外傷辨惑論》。
它到底在中醫(yī)的世界里邊多有名呢?
告訴大家,任何一部方論著作里,如果沒有補中益氣湯,可以說就是不完善的。
正因為補中益氣湯如此重要,所以“精誠名醫(yī)匯”才把它用很大的篇幅介紹給各位。
此方如何補中氣?說起來并不復(fù)雜。
其中的君藥,乃是黃芪莫屬。
黃芪善于補中益氣,大補脾肺之氣,所以比較適合脾虛不振的人應(yīng)用。
《本草正義》就說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
最主要的是,黃芪在補脾的同時,還能補肺氣。
而“脾胃一虛,肺氣先絕”。
所以補肺氣可以保護患者的元氣,第一時間減少患者的損耗。
古人用藥,實在讓人欽佩。
接下來,我們用人參、白術(shù)和甘草來大補脾胃之氣。
人參、甘草和黃芪,還構(gòu)成了補氣的鐵三角。
其中,黃芪補外氣,人參補內(nèi)氣,甘草補中氣,故而大補一身之氣。
其中的白術(shù),能健脾助運,可以讓脾胃更好地吸收如此多的補益良藥。
氣虛日久,必然傷及陰血。
所以,我們用當(dāng)歸來養(yǎng)陰補血。
有了血液的生化,陽氣的補養(yǎng)不會浮越。
另外,中土氣機升降失常,日久必然氣郁。
所以,我們用陳皮來理氣,使得全方補而不滯。
最后,我們有兩味藥十分關(guān)鍵,號稱“方根”,這就是柴胡和升麻。
這兩味藥都是升引之良藥。
你看《內(nèi)外傷辨惑論》里說:
“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
其中,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升,它們?nèi)鐑筛K索,將下陷之中氣提升起來。
人體這個小天地,因為有了它們倆而氣機一升,諸癥悉平。
可見,這補中益氣湯,十分有力量的補益劑。
中氣不足日久的人,用它調(diào)理,是十分不錯的。
此方原來是治療氣虛發(fā)熱的。
但是后來人經(jīng)過反復(fù)實踐,認為其對于中氣不足所致的諸多病癥,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此方雖好,列位看官應(yīng)用前,務(wù)必要請中醫(yī)師辯證指導(dǎo),隨癥加減。
切不可不顧自己的體質(zhì)而盲目應(yīng)用。
一旦應(yīng)用得法,延壽何止十年?
二、中氣即命根
人的命根是什么?
咱們老百姓理解,有多種含義。一種,指代男性生殖器官。一種,指代人們心中最掛念的人或事。有一句俗話,叫做“老兒子、大孫子,老太太命根子”,說的就是親情,乃是老人心頭的“命根”。其實,從中醫(yī)理論角度出發(fā),所謂“命根”,當(dāng)指代我們的脾胃之氣。
咱們的脾胃,負責(zé)受納和運化水谷,衍生出氣血。氣血,運行于四肢百骸和五臟六腑,是滋養(yǎng)身體、培補腎精的關(guān)鍵物質(zhì)。同時,脾胃的氣機,一升一降,處于人體正中,故而是人一身氣機升降的中軸。所以我們說,脾胃之氣,是十分關(guān)鍵的,乃養(yǎng)生的重中之重。恰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里面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這就是高度概括了,脾胃化生氣血、濡養(yǎng)經(jīng)脈、腠理、五臟六腑的機能。
脾胃之氣,又稱為中氣。中氣,就是我們的命根。別看中氣對人如此重要,但是當(dāng)代人有很多“自毀命根”的行為。這里,我們逐一點破,供您參考——
第一,一邊走路一遍吃東西。
邊走路邊吃東西,這是最容易傷害胃氣的。為什么呢?你看看咱們的祖先,古人是怎么而吃飯的。古人吃飯,要端坐,要心平氣和,要安安靜靜。等身體靜下來了,再吃東西。為什么呢?因為吃飯的過程,我們的脾胃行受納運化之職,所以我們身體的氣血,就要匯聚到脾胃之處。也就是說,只有讓脾胃受血,吃進去的東西才能被運化。但是,一邊走路一邊吃飯,就壞事了。走路的時候,血液要分配給下肢,分配給和運動相關(guān)的肌肉。這個狀態(tài)下,脾胃受血不足,就會導(dǎo)致消化不良等諸多問題。日子久了,就會傷脾胃。所以說,有邊走邊吃東西習(xí)慣的人,應(yīng)該改一改了。這是“自毀命根”的行為。
第二,帶著心事吃東西。
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想事情,不要思考,應(yīng)專心致志地品味飯菜。你去思考事情,就會令脾氣郁結(jié)。所謂“思則氣結(jié)”,就是這個道理。脾氣郁結(jié),有兩個結(jié)果。第一,脾氣不升則胃氣不降,胃氣不降則受納失常,于是我們食欲降低,吃的東西就少,同時胃的蠕動也會減緩,這就導(dǎo)致了胃脹、胃反酸。第二,脾氣郁結(jié),則運化失常,你吃進去的東西,來不及化作營養(yǎng),吃了白吃,或者化作了痰濕之氣,反倒成了禍害身體的垃圾??偠灾瑤е氖鲁燥?,吃絕對應(yīng)該避免的。但事實是,當(dāng)代人有太多人,帶著心事吃東西。有的,一邊工作一遍吃午餐,這邊吃著,那邊腦子在飛速運轉(zhuǎn)。有的,邊看手機邊吃,這邊在吃,那邊在追劇。還有的,幾個人在一起應(yīng)酬,觥籌交錯,各懷心事,美酒佳肴,成了達成目的的工具,當(dāng)此際,一邊吃,一邊盤算怎么說話、怎么辦事,還能吃好飯嗎?所以,帶著心事吃東西,是當(dāng)代人的養(yǎng)生大忌,為自毀命根的行為。
第三,帶著時間限制吃東西。
吃飯,不能心急。但事實上,很多人給自己吃飯的時間設(shè)置了限制。為了工作,為了上學(xué),必須在幾點之前吃飯,吃不完,放在一邊,就不能吃了,或者等到下一頓再吃。
吃飯心急,有兩個危害。第一,來不及咀嚼??谇痪捉?,可以說是脾胃消化功能的第一個關(guān)口。仔細的咀嚼,會大大減輕脾胃的負擔(dān)。胃,需要把食物變成食糜。如果咀嚼細致一點,那么胃就容易把食物變成食糜。如果咀嚼不細致,胃總需要消化堅硬的、大塊的食物,那日久會就傷及胃粘膜,給胃病的發(fā)生埋下伏筆。
吃飯心急,還有一個危害,就是在情急之下,氣機逆亂。氣機不平,則氣血不順。這個時候吃飯,脾胃升降之氣失常。所以在飯后,我們就特別同意打嗝、噯氣、腹脹。所以,吃飯心急,這是養(yǎng)命根的大忌諱了。
第四,吃飯的時候高談闊論。
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人,吃飯的時候,幾個人圍在一起,一邊吃,一邊聊,高談闊論。這種習(xí)慣,從人際交流的角度看,無可厚非,但是偏偏苦了我們的脾胃。
第一,邊吃邊聊,一定會影響到咀嚼。第二,人說話靠設(shè)么?靠脾肺之氣。肺,為氣之主。肺氣宣降,是發(fā)聲的基礎(chǔ)。同時,脾為氣生化之源,為氣血之根。能言者氣足,氣足者中焦健固。所以你看,人在大聲說話的時候,小腹都是堅硬的。我們的中焦脾胃,一邊要幫助我們消化食物,一邊還要支撐我們大聲喧嘩、高談闊論,情急之下還要大聲吵嚷,你說它能不被累壞嗎?所以我們說,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不要聊天。正所謂“食不言、寢不語”,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吃涼的,吃辣的,吃膩的。
涼的、辣的、油膩的食物,對脾胃來說,偶爾吃點沒事,吃多了就是毒藥了。涼的,會傷及胃陽和脾陽。脾胃之陽受傷,我們就腹瀉、腹脹、食欲不振,四肢不溫。辣的,主要會傷及胃陰。胃,喜潤勿燥。它里面有大量的黏液,來幫助我們腐熟食物。辣的食物,吃得太多,其燥熱之性會損害胃陰。一些胃炎的人,就和吃辣有關(guān)系。其辯證,就是胃陰不足。還有,油膩的東西,吃得多,容易加重脾濕??垂夙氈?,喜潤惡燥。脾,恰恰相反,喜燥惡濕。油膩的東西,最初吃進去一些,脾可以將其運化掉。但是吃得多了,脾運化不及,就會形成痰濕,困阻我們的脾,降低脾的功能。所以你看,常吃油膩的人,往往大腹便便。這就是痰濕困積太多,導(dǎo)致身體無法運化所致了。所以說,涼的、辣的、油膩的食物,我們最好不要吃太多。否則,就“自毀命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