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古代音樂理論之建樹
齊魯音樂藝術(shù)從民間到官方都有相當發(fā)展,在音樂演唱、樂曲創(chuàng)作、樂器制作、器樂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齊魯音樂理論在經(jīng)歷了齊魯音樂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之后,是從理性認識上的總結(jié)、概括與升華。
一、《管子》論樂
在樂律方面:其時已有了宮、商、角、徵、羽五音和變宮、變徵兩個半音,合成七階。又有了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等六律,屬陽聲;大呂、林鐘、南呂、應(yīng)鐘、夾鐘、仲呂等六呂,屬陰聲,合為十二律呂。已經(jīng)是十分有規(guī)律而且很復(fù)雜了。
《管子·地員》論音律,是我國最早的樂律學,是研究民族樂律最早最科學的寶貴資料。如記述“五音”的文字:“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蔽闹袑Α拔逡簟钡拿枘?,是以五種禽獸的鳴叫聲作形象比喻,揭示出宮、商、角、徵、羽五音調(diào)性的色彩。
《管子·地員》還說:“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fù)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這里所說的“五音”,是指包括標準音“黃鐘小素之首”在內(nèi)的“宮”(黃鐘)、商(太簇)、“角”(姑洗)、徵(林鐘)、羽(南呂)。這就是“三分損益律”,又稱“五度相生律”。
《管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既有儒家的思想,又有道家的色彩,還有法家的意味,其音樂美學思想是諸子各家思想的雜糅。《管子·業(yè)內(nèi)》:“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闭J為詩、樂具有調(diào)節(jié)人的喜怒哀樂情感的作用?!豆茏印ば男g(shù)下》曰:“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節(jié)怒莫若樂,節(jié)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nèi)靜者,必反其性?!逼渲嘘P(guān)于禮樂與人性的論述,對后來《樂記》中的“禮外樂內(nèi)”說、“動靜”說等樂論的形成,均有直接的影響。
二、晏嬰論樂
晏嬰善舞能歌,曾多次以音樂勸諫、作歌匡正君過,此類事例在《晏子春秋》中多處可見,如《凍水歌》、《穗歌》、《歲暮歌》等等。他以先秦諸家的音樂思想為基礎(chǔ),進一步充實、發(fā)展了“和”、“同”等音樂美學思想。
《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子春秋·外篇上》均載: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韧踔疂逦?,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cè)?,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駬?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span>
晏嬰以上形象生動地論述,是從音樂演奏的主體與客體、內(nèi)容與形式、整體與局部、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等諸多方面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以及音樂形式、演奏技巧、內(nèi)容感情等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全面地論述了以“和”、“同”為核心的音樂美學思想。
晏嬰以美食、美味制作為喻,形象生動地闡發(fā)了以“和”、“同”為核心地音樂美學思想。他認為,“和如羹焉”,不僅要用各種調(diào)料和魚肉一起烹制,而且由“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方能做成美味之羹。并由此推及君臣關(guān)系之和諧,“政平而不干”,方能實施美政。晏嬰把各種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視為音樂藝術(shù)美的準則。美妙的音樂是由“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九種音樂因素協(xié)調(diào)構(gòu)成的,以相輔相成也。這樣的樂曲才悅耳動聽。美妙音樂的表現(xiàn)是由“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cè)?,遲速,高下,出入,周疏”十種對立關(guān)系的因素組成的,以相反相濟也。這樣的演奏才優(yōu)美和諧。這就是晏嬰“和”中有“同”、“和”而不同的音樂美學觀。
三、孔子論樂
在孔子時代,詩與樂都與禮有關(guān)?!抖Y記·仲尼燕居》載,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jié)也。君子無禮不動,無節(jié)不作。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彼钥鬃诱摗对姟烦Ec樂相提并論。
樂本來與儒家的“樂教”有關(guān),孔子很重視詩教、樂教、禮教,開門授徒,對音樂教育尤為用力。他認為,人之學,應(yīng)“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音樂為人格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以音樂為其學習的最終完結(jié)。但是,孔子決不限于論樂問題,而是由此深入論及人的情感體驗、內(nèi)心之樂等問題?!墩撜Z·陽貨》曰:“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孔子用音樂表現(xiàn)其人生,經(jīng)常以自己的音樂觀表現(xiàn)其人格與性靈。
在遠古時代,音樂、舞蹈與歌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構(gòu)成了原始的圖騰活動,這些早期的巫術(shù)禮儀、原始歌舞也包含著人類其他藝術(shù)形式的萌芽。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音樂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孔子誕生前,中國的樂舞已經(jīng)發(fā)展到很高的水準,尤其是周代,集前代樂舞之精華,制有云門、大咸、大韶等六種樂舞。而“周禮盡在魯”(11),相傳孔子曾修訂過《樂經(jīng)》,后失傳,這些條件孕育了孔子的音樂思想??鬃訉σ魳肪哂袧夂竦呐d趣,據(jù)《韓詩外傳》、《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曾“擊罄于衛(wèi)”,“取瑟而歌”;曾“訪樂于萇弘”、“學鼓琴于師襄子”,說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在未“得其曲”、“得其數(shù)”、“得其意”、“得其為人”之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婉言謝絕師襄子關(guān)于更換新曲目的建議,刻苦專一地練習,直到對樂曲的內(nèi)容、樂曲的規(guī)律和形象都有深刻的理解為止,令師襄大為嘆服。
孔子經(jīng)過很長時間刻苦專一地學琴,練習,在不斷加深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chǔ)上,才“有所穆然深思”,“怡然高望而遠志”,直到悟出“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的結(jié)論??鬃印霸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特別是“困于陳蔡”時,還“七日弦歌不衰”。他對音樂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有著深刻的認識。例如:“在齊聞韶”后,他感慨于韶樂的表現(xiàn)力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12);聽魯國樂師“摯”的演奏,孔子說,“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其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孔子到武城,聽到弦歌之聲,向弟子發(fā)難“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回答“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保?/span>13)孔子對這個回答非常滿意,由此可看出孔子對樂的熏陶和影響作用的肯定。在答顏淵“為邦”之問時,孔子言及“鄭聲淫”(14),“惡鄭聲之亂雅樂也”(15),是講音樂的負面影響力。孔子對于“樂”的欣賞,是從“仁”的基礎(chǔ)出發(fā)的。一旦“樂舞”有違于禮、背離于仁時,便會成為孔子心目中丑陋的東西,例如當孔子知道季氏“八佾舞于庭”(16)時,怒不可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及“惡鄭聲”的鮮明態(tài)度。對于既符合藝術(shù)標準,又無違于仁的《韶》樂,孔子贊其“盡善盡美”;而同樣藝術(shù)成就很高,但顯露殺伐之氣的《武》樂,孔子則認為“盡美矣,未盡善也?!?/span>
孔子創(chuàng)建的儒家的音樂理論體系,充分肯定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荀子認為音樂可以鼓舞前方將士勇敢征戰(zhàn),而在和平環(huán)境中又能合人們溫良禮讓等。在音樂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批評標準上,把內(nèi)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shù)形式之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我國的音樂發(fā)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把音樂藝術(shù)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窮極人生的途徑。
四、孟子論樂
孟子非常推崇古樂,他曾多次說,“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笔謴娬{(diào)“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17)這一中心思想。他認為,音樂就是快樂,是內(nèi)心歡樂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外露;人生來就有享受音樂的欲求和能力,人對音樂的欣賞具有共同的美感。孟子音樂的內(nèi)容,應(yīng)是仁、義之德,因而聞樂則可以知德、知政。在孟子看來,任何音樂的體驗,都要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為基礎(chǔ),否則,將是沒有價值的?!翱捎^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保?/span>18)他還認為“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如“與眾樂樂”。因而提出了“與民同樂”的著名論題,以使天下得治。這是孟子的“性善”說與仁政思想在音樂領(lǐng)域的具體表現(xiàn),沖破了以往在音樂欣賞上的森嚴等級觀念,對后世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以上的音樂觀念,主要見于《梁惠王下》、《公孫丑上》、《離婁上》、《告子上》、《盡心上》、《盡心下》諸篇。從中可以看出,孟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既重視君臣、百姓之間的情感交流、諧和,又重視音樂藝術(shù)“悅?cè)诵摹?、“致人和”、“達世治”的特殊功能,這些都與先秦時代尚“和”的音樂美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五、《墨子》論樂
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是與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相對立的樂派。墨子生于魯國。是偉大的思想家、博物學學者和政治活動家。他在音樂上竭力反對儒家以禮樂治天下的主張。
《墨子·非樂》提出“非樂”的主張:一是認為音樂的作用在于“息”,故曰:“諸侯倦于聽治,息于鐘鼓之樂;士大夫倦于聽治,息于竽瑟之樂;農(nóng)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于瓴缶之樂?!倍钦J為“事成功立,無大后患”,才能作樂、賞樂。三是認為“其樂愈繁者,其治愈寡。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故“圣王不為樂”??芍印胺菢贰彼枷氤姓J音樂能使人快樂,引起美感,但作樂、賞樂應(yīng)以“事成功立,無大后患”為前提;認為在當時“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之際,不能作樂、賞樂。墨子以民為本,反對當權(quán)貴族的“繁飾禮樂”(19),認為“弦歌鼓舞,習為樂聲,此足以喪天下”(20),大張詩、樂、舞,必使百姓遭受更大的饑寒之苦。他認為,音樂藝術(shù)既不能“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還將必厚斂萬民”,必然增加勞動者的負擔;音樂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反而“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蹦訉σ魳匪囆g(shù)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他的“非樂”思想,將物質(zhì)生產(chǎn)與精神生產(chǎn)、物質(zhì)生活與藝術(shù)鑒賞對立起來,這顯然是有些偏頗。墨子“非樂”,意在“非儒”。
六、荀子論樂
齊國客卿荀子,對音樂提出了不同于孟子的見解。他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保?/span>21)他不是從道德情感的自我體驗出發(fā),而是從自然人性、自然情感的社會教化出發(fā),說明人生之樂。他比較重視情感的感性方面,重視人的情緒感受和心理需要。但他又是理性主義者,他強調(diào)心智或理智對于情感的調(diào)節(jié)控制作用,即所謂“以理節(jié)情”、“以理節(jié)欲”,這同禮樂教化又是不可分的。
荀子認為,人的性、情、欲都是自然的,也是統(tǒng)一的,“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以所欲為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m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保?/span>22)性、情、欲既然是天生而不可免,因此人人所不能無,但又不能任其發(fā)展,因此就需要“節(jié)”。
樂是人的情感需要。荀子將人之情分為六情或七情:“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23);“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24)。作為情感活動,樂只是六情或七情之一,但是作為人的社會生活需要,就不僅僅是心理情感的問題了,還具有更重要的社會意義。禮樂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此。荀子強調(diào)審美原則的客觀性、社會性,主體必須運用心智思慮和“習偽”,才能進入美的境界?!盁o偽則性不能自美”(25),“圣人,備道全美者也?!保?/span>26)只有“習偽”,才能“備道”,只有“備道”,才能“全美”,只有“備道全美”之人,才有圣人之樂,實現(xiàn)美的價值。
荀子的音樂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荀子·樂論》中,也散見之于《勸學》、《儒效》、《富國》、《禮論》諸篇。
荀子針對墨子的“非樂”說,提出“樂者……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明確標舉“天下之大齊,中和之紀”,強調(diào)“先王之道,禮樂正其盛者也”,充分肯定了音樂的社會功用;強調(diào)“聲樂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移風易俗易”,充分肯定了音樂可感化人心、陶冶性情的作用。他還指出了“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ǎng)耳也”的娛樂作用;荀子贊美軍樂戰(zhàn)歌“使人之心傷(壯)”,能使“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充分肯定了音樂在攻戰(zhàn)中鼓舞士氣的作用。因此,他主張“以時順修”,變革音樂,使之為統(tǒng)一天下、鞏固政權(quán)服務(wù)。荀子還明確提出了“禮樂”、“中和”的美學范疇,從而使奠基于孔子、發(fā)展于孟子的儒家禮樂思想更趨于成熟。
荀子論樂,還涉及到樂與欲、樂與禮的關(guān)系問題。他主張“以道制欲”、“美善相樂”。他論樂與禮的關(guān)系,認為二者相輔相成、相反相成。荀子繼承并發(fā)展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并在某些方面還有所突破。這是新興統(tǒng)治階級的音樂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荀子論樂中,也存在否定俗樂“鄭衛(wèi)之音”的偏頗之處,他主張“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有著封閉、保守的一面,這實際上是輕視民間音樂、俗樂的一種偏見。
《荀子·樂論》是我國古代第一篇系統(tǒng)、完整的音樂美學論著,對后世代表著一種普遍的藝術(shù)和諧觀、明確標舉“中和之紀”的《樂記》等音樂論著的問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七、《樂記》論樂
《樂記》為《禮記》的一部分,共二十三篇,現(xiàn)尚存十一篇,即樂本、樂論、樂禮、樂施、樂言、樂象、樂情、樂化、魏文侯、賓牟賈和師乙篇。其余十二篇,現(xiàn)已無從所見,但據(jù)孔穎達疏曰:“《別錄》十二篇余次:奏樂第十二、樂器第十三、樂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樂穆第十六、說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樂道第十九、樂義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招頌第二十二、竇公第二十三是也。”這佚失之十二篇,實為樂史之大憾。但僅存部分的《樂記》仍不失為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音樂美學論著,其宏大的音樂理論框架以及音樂美學諸領(lǐng)域的若干理論觀點,都代表了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樂記》首篇《樂本》論述了音樂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杏谖锒髣??!薄皹酚洝碧岢隽艘魳匪囆g(shù)相關(guān)的許多問題,諸如,音樂的成因和特征、音樂與政治的關(guān)系、音樂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系、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教育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等。這些音樂美學思想的內(nèi)容和審美標準,有的至今還是適用的,例如《樂記·樂情》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說,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是首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德行的修養(yǎng)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在當代的音樂教育中,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把自己的學生訓(xùn)練、培養(yǎng)成專業(yè)的音樂人才,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使他們具有道德素養(yǎng)、藝術(shù)修養(yǎng),成為“德藝雙馨”的新型人才。(張英基)
注釋:
(1)《左傳·昭公二年》;(2)《論語·述而》;(3)《論語·陽貨》;(4)《論語·衛(wèi)靈公》;(5)《論語·陽貨》;(6)《論語·八佾》;(7)《孟子·盡心上》;(8)《孟子·盡心下》;(9)《墨子·非儒下》;(10)《墨子·公孟》;(11)《荀子·樂論》;(12)《荀子·正名》;(13)《荀子·正名》;(14)同上;(15)《荀子·禮論》;(16)《荀子·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