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障礙的常見原因】 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并不是每個家長都知道該怎樣愛自己的孩子。有許多心力交瘁的父母在不解地探究:為什么自己那么關愛孩子,反而造成親子間更大的沖突與鴻溝?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在于親子間的溝通有了障礙。
一、家庭中常見的溝通困難
在家庭中經常出現(xiàn)的溝通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一些不恰當?shù)姆钦Z言溝通行為及不恰當?shù)恼Z言溝通行為。
家庭中情感的表達,大部分是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如身體距離、眼神的凝視等來傳達。在家庭中常出現(xiàn)的溝通問題是溝通時彼此眼神的接觸很少、臉部沒有表情、聲音很平淡,或是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不一致等。例如母親心疼孩子的食欲差不想吃飯,出去買了女兒最愛吃的炸雞翅,回家后卻對睡在床上的女兒用不情愿的語氣大聲喊道:“炸雞翅買回來了,要吃自己起來吃。事實上母親很關懷孩子,但是她這樣的溝通方式卻使她的心意打了折扣,孩子聽到這種遠距離的聲音及這樣語氣,可能也會忽略了媽媽的關懷和誠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之間的溝通,應特別注意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是否一致,而說話時如果眼睛不看著對方或臉部無表情,就會容易被誤會是在生氣或不情愿。
而不恰當?shù)恼Z言溝通行為則包括了模糊的溝通以及過于概括化的陳述等現(xiàn)象。模糊的溝通如:爸爸對要出門上學的兒子說:“你今天很不錯,這是一種很模糊的語言表達。有效的語言溝通一定要指定明確的“行為”所引起的情感反應,例如可以這么說:“今天你不用媽媽叫你就自己起床,還把自己收拾得很整齊去上學,我覺得很高興。”
另外,在家庭溝通中要表達生氣、失望、怨恨等情緒時,常會出現(xiàn)過份概括化的語言,這種語言常??浯笈で聦嵍覍⒆拥男撵`帶有傷害性,例如孩子亂發(fā)脾氣,母親在批評她時說:“你真是我見到的最不聽話的孩子,這種因為生氣之下說出來的話語,常造成孩子極大的挫折感,還常常可能增強她對家人的敵意。因此如果有時候必須給孩子一些在應當?shù)呐u時,應該只提及事實本身,而不要涉及孩子的個性品質。
二、引發(fā)溝通障礙的原因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會出現(xiàn)上述那些常見的困難,究其原因,是在于很多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心態(tài)。下列這些情形,常常是引發(fā)親子之間溝通障礙的導火索:
1、命令、指揮、支配:
許多父母為了快速實現(xiàn)對孩子的管教預期,常以父母的權威去命令孩子行動。這種情況下的溝通是單向溝通而非雙向溝通,只是一昧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而不聽孩子說出自身感受及困難。例如當孩子不想吃飯時,父母的語氣常常是這樣的:“我要你吃你就吃!不要講條件、“現(xiàn)在就給我吃!一定要吃完!”,孩子雖然暫時屈服于父母的威權之下,但是也關閉了溝通之門。常??吹皆S多父母因孩子很聽自己的話而沾沾自喜,父母說一孩子不敢說二,卻不知道孩子很可能已悄悄為自己開辟了一條暗道,躲避父母的威權,乃至于誤入歧途,這是值得很多父母警惕的。
2、警告、威脅:
“你不聽話的話,給我試試看。”、“不去洗碗的話,今天就不讓你看電視了。”這是警告、威脅的語氣。還有說狠話來威脅孩子:“再說就打斷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來!”以這種強勢的手段來管教孩子,就和上一種方式一樣,短期或表面上雖然可以看到孩子的服從,卻會逐漸失去孩子的心。
3、批評、斥責:
在時間緊迫的情形下,父母常常會因為孩子沒達到自己的期待而動怒,斥責孩子:“你怎么動作那么慢!皮又癢了是不是?”或是不尊重孩子,不給孩子臺階下,批評他:“看看你這樣子,全身都讓我看不順眼!”。甚至是惡狠狠的辱罵:“死孩子,生了你,也不知道是上輩子做了什么孽!”父母宣泄怒氣的無心話語,會讓孩子感覺更大的挫折,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緒上的抵觸和逆反心理。
4、譏諷、挖苦、羞辱:
當孩子的表現(xiàn)不符合期望時,有時候父母會在一時沖動之下,以譏諷、挖苦、羞辱的語氣來表達失望,比如責罵孩子:“廢物,沒用的東西1、“我就知道你天生就是笨腦袋,不是讀書的料。”或是嘲諷:“上次兩門不及格,這次三門不及格,下次就可想而知了。”甚至指桑罵槐:“真是和你爸爸一模一樣,沒什么出息。”一句無心的話,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使他失去努力的動力。
5、盤問、審問:
對孩子懷有成見或敵意。“又在騙我了,又在找借口了!”父母以嚴厲的口氣。
像審問犯人一般問孩子:“你是不是在學校做了什么壞事?為什么這么晚才放學?” 這樣的話常見于緊張型的父母。不適當?shù)谋P問:“你出去干嘛?和誰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因擔心而脫口而出的盤問,常讓孩子自認為自己在父母心中就是負面的形象或對父母起反感,因而感覺受挫,進而放棄與父母溝通的想法。
6、訓誡、教條、矛盾:
這是傳統(tǒng)父母表達望子成龍的心情,急于向孩子說教的方式:“當一個學生就是要上學,難道你不知道嗎?”雖然這是父母在表達關心,但是教條式的說詞,并不能真的安撫孩子當下不想上學的心情,甚至會激起孩子的不耐煩和反感,無法解決問題。還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自身態(tài)度很矛盾:買電動玩具給孩子,然而如果孩子玩卻又罵他。
7、否定、拒絕、疏離:
拒絕孩子:“你的事我不管!”;疏離:對孩子漠不關心?;蛘甙押⒆涌偖斝『⒖矗茨茏鹬睾⒆右彩峭暾膫€體,常會使用這樣的否定來回應孩子:“不要再說了!都是借口!”每次總是會有一大堆捏造的理由,關閉了與孩子深入互動的管道,當孩子不斷被父母否定,他也就與父母越來越疏遠了。
8、比較:
“你看看隔壁的小明那么乖,要多和人家學學,不要每次都讓媽媽沒面子。”父母原本是希望鼓勵孩子,卻使孩子在比較中不斷失去了自信心,反而自甘墮落。
9、自以為是:
主觀性強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什么情況時,總是自做主張為孩子下定論:“你一定是功課沒寫完,要么就是和別人打架了,才不敢去上學,是不是?”讓孩子覺得百口莫辯、有口難言,或覺得挫折、不被了解,而懶得理父母。
10、宣泄委屈:
父母把所有的委屈一股腦兒向孩子宣泄:“我辛辛苦苦賺錢是為了什么?怎么生出你這種不長進的孩子?”孩子將同時背負自己與父母的壓力,一旦有一天承受不住而爆發(fā),將更不可親子溝通障礙的常見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