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期大大小小的官吏不計其數(shù),光是各個郡的太守,全國就多達兩千余個。那么面對這么大的人才缺口,官員又從哪里來呢?這就需要考究漢代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了,不過說起漢朝選舉制度,大多數(shù)人只是單純的記住了察舉制,舉孝廉。實際上漢代人才選拔的方式還是多樣的,單獨只討論察舉制是對歷史探究的一種不負責任。漢朝后期的確以察舉制為主,但不可忽視的是造成察舉制,成為主要選舉制度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舉孝廉
在古代世襲制度的影響下,除去天子以外,官員的職位一樣可以世襲。所以在先秦以前的官員都是一脈相承,血統(tǒng)為上。秦朝之后皇室開始獨立,皇室并非國家代表,官員系統(tǒng)才是?;实壑皇菦Q策人,真正的執(zhí)行者就是皇帝手下的官員。這時候皇帝可以世襲,但官員不行。既然有了這一改變,那么新鮮官員的來源渠道被鎖死,需要新的收納人才方式,這也就是官員選舉制度的雛形。在這里略過秦,只單獨討論漢代的官員選舉。
漢朝時期的官員類型分為兩種,一種是郎官,另一種則是吏官。在漢朝初立時朝廷中設(shè)有太學,類似于現(xiàn)在的大學,而且還是國家建設(shè)的大學。從太學出身的學生經(jīng)過了考試以后,就可以邁入官場的第一步,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還只是實習階段??荚嚪譃榱藘蓚€等級,也就是成績判定。不過沒有如今這么復雜,單純以甲乙劃分??嫉搅思卓瞥煽兊膶W生是為郎出身,乙科則是吏出身。二者區(qū)分在于中央和地方的關(guān)系,郎就是隸屬于宮廷侍衛(wèi),經(jīng)常在天子身旁。一旦是職位出現(xiàn)空缺,皇帝則優(yōu)先從這類人中進行選拔。吏則是會被派往地方,擔任郡縣長官的椽屬官員。(地方長官由中央安排,但郡縣長官下的官員都必須是本地人。)
這一選舉制度的好處就在于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了官宦世家的形成,過去郎官都是俸祿二千石官員的后代。雖然不同于過去的世襲制度,但同樣也是出于對背景的考究,很容易形成官僚集團,不利于統(tǒng)治。這時候太學的出現(xiàn)則彌補了這一缺憾,能夠打破官僚壟斷的局面。尤其是太學學生都是經(jīng)過系統(tǒng)教育的,簡而言之就是知識分子。這也避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千石官員推薦的人選可能沒有真材實料,但太學學生一定是知識分子。
這時候我們再來討論察舉制,察舉制嚴格來說是開始于漢文帝時期。漢文帝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當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開始,在劉邦時期早已經(jīng)有了察舉制的影子。需要注意的就是我們常常說得舉孝廉并不等于察舉制,而是察舉制當中的一個科目。因為這一科目得人最多,而且影響力廣泛,所以帶來了一種察舉制就是舉孝廉的錯覺。
殿前問策
同時察舉制分為了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原本不定期的選拔只會出現(xiàn)在重要時刻,比如前一任皇帝去世,新皇帝登基,這時候為了彰顯新皇帝的威德,則會要求地方上舉薦人才。而這一種的人才也被稱為是賢良,考核方式也很簡單,通過對策。也就是提出幾個政治問題,問問“賢良”們根據(jù)提問來寫出對策,這個過程也被叫做策問。另外一種不定期的則是按照特殊要求選拔人才,簡單舉例就是需要出使西域的使者,必須要懂得西域語言,這時候被推薦而來的則是特殊人才。
郎官和漢武帝
第二種是定期的選拔,這也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察舉制。早在漢朝初期就已經(jīng)有了地方推薦人才的規(guī)定,但是地方官員卻并沒有重視,直到漢武帝時期下詔責問,這么大的天下,都沒有一個孝子,一個廉吏為國效力嗎?并且痛罵郡縣級長官,沒有盡到為國家物色人才的責任。迫于壓力,地方官員正式面對舉薦人才的事實。不管是有沒有,每年各個郡縣也都會交出一兩個孝廉的答卷,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固定的定期舉薦。
探討了察舉制度之后,能夠得到一個結(jié)論,在形成定期選拔時,為了能夠應付物色人才的責任,往往都會每年舉薦一兩個人才。但郡縣雖大,可大多也是平民百姓,這時候太學畢業(yè)考到乙科的太學生成為了舉薦的熱點。想要跨越官階最快的方式就是做郎官,然后等待分配。而被分為椽屬的乙等太學生也不代表沒有機會,他們能夠先去地方擔任郡縣椽屬,然后再由郡縣長官舉薦,成為孝廉;這樣一來乙等太學生又有了機會成為郎官。
士人
但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漢朝時期郡縣多大一百多個,每個郡縣舉薦兩人,十年則有兩千多人。但整個皇宮郎官席位才兩千多個,逐漸所有的郎官也就被太學學生所占據(jù)。這一類人有著很明顯的特征,即非官宦家族,又非發(fā)達商賈,而且清一色的知識分子。所以這一類人被稱為是士,當官員都被這類人充斥之后,就形成了士族政府。
士族逐漸壟斷官僚,最明顯的就是三國時期
漢朝的選舉制度在最開始時已經(jīng)領(lǐng)先于很多西方的文明,而且并非只有察舉制度,太學學生的選拔也需要重視。況且在討論歷史的時候,需要了解的是歷史背后的形成原因,在何種情況下促使制度的發(fā)展。正如察舉制的演變,從最開始的地方舉薦人才,不定期的選拔人才逐漸走向正規(guī)定期的選舉。但弊端就在于對考試的忽視,雖然設(shè)有考試科目,可更多是作為輔助的作用。同時察舉制造成了士族的形成,使得官僚系統(tǒng)被文人所替代,最終才有了之后東漢時期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橫行。相信歷史之魅力就在這里,看似朝代獨立年份久遠,可一個朝代的興衰制度形成卻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