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一朝造型的時代風格較為明顯。早期的器型有的仍能保持嘉慶時的風格;之后經三十年的演變,漸由規(guī)整趨向笨拙;乃至后來的咸豐朝,厚笨特點更為突出,因而道光、咸豐兩朝的瓷器有其相同的特征,如器物的外形線條折角處多顯得板滯生硬,遠不及雍正和乾隆時的秀美圓潤。自嘉慶后期始,胎質日益粗松,同品種的胎體與前時相比,由于密度小而重量顯輕,道光時更甚,琢器的胎體多數(shù)較厚笨,民窯尤為突出。但民窯中,也不乏大量的胎質細白,制作規(guī)整,口沿稍薄的薄胎圓器。
“慎德堂制”款粉彩賽龍、鳳舟圖盤
釉面最顯著的特點是,施釉不勻,釉表有明顯的的水波紋樣的折皺,俗稱“波浪釉”;釉面薄,白而泛松,無瑩潤感。
“慎德堂制”款粉彩賽龍、鳳舟圖盤底部
此時,瓷器的圖案紋飾,深受以封建統(tǒng)治者為代表的及享樂風氣的影響,過去少見的斗雞戲狗及鴿子、鸚鵡、貓、狗、蟈蟈、蟋蟀等圖案,在官、民窯的器物上較多地作為主題紋飾出現(xiàn)。被稱為“探花及第”的由各種彩蝶等昆蟲組成的紋飾,繪制得極為生動細致。由此此時嗜好鼻煙的人增多,鼻煙壺的制作較前朝更為流行,造型也更為多樣;有的呈蛋形或豆角、茄子等蔬菜形狀,也有的雕鏤出大獅、小獅精細圖案;還有的按雍正鼻煙壺的模樣仿造的青花、粉彩器,亦署“雍正年制”的款識,但器身較雍正、乾隆時的膨鼓。以歷史人物為主題的繪畫,常配以詩句和說明?!盁o雙譜”的新穎書畫,此時尤為風行;乾隆時己有的天仙配、豐登年景、嬰戲爆竹及葡萄等圖案,此時也有較多的繪制。畫面人物,多著清裝,繪畫的風格,深受當時仕女畫家金廷標、費丹旭等人的影響。乾隆、嘉慶以來士大夫階層中所崛起的金石文物考據(jù)風氣,對制瓷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秦磚漢瓦、金石文字、博古、印譜、故紙殘卷等圖案,隨炎盛行起來,此時飲茶也成一種嗜好而風行于世,從精致和各式蓋碗、茶壺、茶盤、茶托等大量傳世茶具上,便可窺見一斑。傳世較多的一類薄胎粉彩花口什錦盤、碗,繪有“西湖十景”與花卉等圖案,制作精細,是道光朝典型的品種。前時多見有貫耳瓶、賞瓶、花盆、魚缸、蓋罐、帽筒、花果形食盒等,亦流傳甚廣。民窯中還常見一種冬瓜罐,有青花、豆青釉青花、粉彩、一色釉等品種。小文玩類仍在制作,但工藝己遠不及前時考究,造型板滯,胎體厚實,輕薄的極少。
“慎德堂制”款粉彩梅花紋蓋碗
道光時燒制的名為“宣窯”、“宣青”的青花器,在《清檔》中有所記載,但從大量的傳世品來看,道光官窯仿宣德青花器的制作,比之宣德器相去甚遠,徒有虛名而己。其他類型有青花器。釉里紅器,也都是器型拙笨,色澤漂浮。
道光時遠有很多專仿雍正的粉彩、斗彩、墨彩、白地油紅彩描金器和仿乾隆的青花器等,但較之雍正、乾隆器釉質粗松,色澤淺淡。喜用紫色(雪青色),為道光和咸豐時粉彩器共同的時代風尚。窯變釉尚覺鮮亮,邊角處仍呈現(xiàn)藍、綠、月白等色彩,釉表常有明顯的棕眼,釉汁垂流現(xiàn)象嚴重。民窯器底足常與窯具粘邊,留有粘痕,并不加修飾,而多涂施以醬黃釉;有的則涂白釉。
道光時期,瓷器制作工藝欠精,器型笨拙,造型風格與后來的咸豐一朝十分接近。
器型選例:
綬帶葫蘆——小口長頸,垂圓腹,對稱扁圓綬帶形耳,彎曲弧度較大。此種造型,清代自雍正紿,器形雋秀,乾隆時較漸規(guī)范;道光時則胎厚體重,形象見拙。多見茶葉末釉品種,釉面枯澀粗糙。
粉彩御窯廠圖大瓶
石榴樽——花口折沿,短頸圓腹下收,撇足高深。與乾隆、嘉慶時的同類器相比較,顯得厚重而粗笨。釉面品種以窯變釉為主。
盆——橢圓形,撇口,器壁下收,圈足。胎厚質松。粉白色釉面,呈起伏不平的波浪狀。青花色澤清淡而新鮮,紋飾較呆板,多繪鳳凰牡丹。粉彩帶奩花盆,較前朝胎厚體重。
洗——有橢圓、方形、瓜形、佛手形、蝴蝶形、凸字形方形等多種樣式。胎體厚重笨拙。品種有粉彩、豆青釉、藍釉描金等。多以折枝花、蝴蝶、人物故事為飾。一色釉器施釉較厚,色澤濃重。
蓋碗——蓋合于撇口內,器壁下收,圈足。胎薄體輕,釉質松軟。品種以粉彩為主,多繪花草蟲蝶。
缸——自嘉慶以后,屬于大器類的大瓶,魚缸、花盆尤多,其造型明顯見拙,胎體輕薄或厚重不等,品種有青花、五彩、粉彩、白釉、藍釉等。
道光時期瓷器上的紋飾繪畫受當時畫家畫風的影響,紋飾線條纖細,畫意板滯,人物有形無神。
常見圖案紋飾:
云龍、團龍、龍鳳、云鳳、夔鳳、花蝶、瓜蝶、鳳凰、牡丹、花鳥、魚藻、三羊、雞、鴿、狗、貓、蟈蟈、蟋蟀、纏枝蓮邊“喜”或“壽”字、菊花、葡萄、石榴、佛手、三葉、櫻桃、梅花、三友、白菜、四季花、靈芝、西湖十景、廬山十景、羊城八景、嬰戲、年景、豐登、夜宴、西廂、七夕會、仕女歌舞、八仙、十二月花神、博古、八寶、八卦、秦磚漢瓦、金石文字、喜、吉、壽、萬壽無疆、“星月皎潔,銀河在天”等等。
青花——前朝色調與嘉慶時期相近,藍色雖不甚鮮亮,卻淡雅宜人,呈色較穩(wěn)定,無凝聚斑點和暈散現(xiàn)象。后期的青花色調,有的不夠深沉而有漂浮感,這是由于胎質疏松與釉面結合不緊密所致。常見器有燈籠樽、賞瓶、玉壺春瓶、膽瓶、葫蘆瓶、梅瓶、花盆、罐、魚缸、鼎爐、花觚、洗、煙壺、盤、碗等.
釉里紅——此時常見繪團鳳紋的碗,釉面不平,呈波浪狀,色調淺淡而不勻。
五彩——與嘉慶時的器型和色調基本一致。見有傳統(tǒng)的龍鳳紋碗、杯。
粉彩——粉彩色澤不及乾隆時鮮艷,色地彩色較重,一般彩色淡淺,繪畫因襲傳統(tǒng)的紋樣,如三秋、石榴、過枝梅、桃花、博古、年景、歌舞仕女、三星、八仙等,圖案呆滯、人物有形無神。但有姓名小傳的“無雙譜”人物及蟲草圖案等,繪得頗為精細;民窯中亦有精品。
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雙耳瓶
署“慎德堂”款(慎德款為圓明園內道光皇帝的行宮)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御用品,工藝制作相當精細。見有天竺靈仙雙耳瓶及山水人物瓶、八仙瓶、博古瓶、年景瓶、梅雀瓶、八卦風箏瓶、紅魚綠藻天球瓶、三羊花盆、三葉碗、十二花神杯等。署有其他名款的器物亦很精致,如“巨德堂”罐、蓋碗、煙壺、水盛、花盆、魚缸等,道光官窯款的粉彩開光七夕圖碗,民國時有仿品,但仿品胎薄,彩與青花色淡。
黃釉地粉彩——有琺瑯彩的效果。見有黃釉地紅彩嬰戲百子穿帶花瓶。
紅彩——色調紅中泛黑,表面不甚光亮,施彩較薄。多繪纏枝蓮托“喜”字與桃蝠紋飾,圖案板滯。也有的以紅彩為地,留出白色竹子、纏枝菊紋(此為雍正至宣統(tǒng)的傳統(tǒng)品種)。造型有各式瓶、罐、五供和盤、碗等。民窯造型品種繁多,如瓶、樽、罐、蓋碗、蓋缸、盤、碗等,釉面多顯波浪紋,繪畫內容以纏枝蓮、三果、花卉等圖案為主。
墨彩——常見有盤和套杯一類,仿效雍正時墨彩,色彩極淡。但其胎釉都顯疏松,不及雍正時細潤緊密;器足處理不規(guī)整。
綠彩——清代傳統(tǒng)的綠彩云龍八寶蓋罐,自康熙時開始燒制,乾隆和嘉慶時最為多見;此時仍在燒造,但器型略有差異,不及前時秀美;胎體顯得厚拙;綠色較濃深。道光之后這一品種不再制作。
紫彩——道光、咸豐時期,紫彩常大面積地施用于粉彩之中,用于樹木和靈芝等圖案。其色澤與以前的那種茄皮紫色不同,近似藕荷,通常又稱作雪青色。
金彩——此時,各種色釉地飾金彩較為普遍,常能見到在霽藍釉、冬青釉瓶、罐、方格洗上描繪金彩纏枝蓮加“喜”、“壽”字等吉祥內容的紋飾,布局繁密,金色不及前時光亮奪目。醬釉金彩見有提梁壺、端把壺等。精致的粉彩紋飾也加繪金彩,還有以金彩涂釉的藍料彩杯。
青花鳳穿牡丹紋罐
黃釉綠花——見有繪云龍、桃、鳥、枝花、“壽”字的盤、碗。此為清代歷朝傳統(tǒng)的器物,造型、紋飾大體一致,唯此時的胎體較厚。
三彩——傳統(tǒng)的黃綠紫三彩器雖仍在制作,但胎質己遠不及康熙時細密堅硬,器壁亦有薄厚不勻的弊病。見有黃地三彩團龍鳳象耳瓶和傳統(tǒng)的盤、碟等器,其中瓶、罐類施彩常夾雪青(藕荷)或青金藍色。
仿洋彩——是類似琺瑯彩的粉彩器(乾隆時稱為“洋黃”)。代表器物有外壁黃釉地凸花,內心飾粉彩三桃的大碗和黃釉地繪洋蓮紋碗及紅地黃料彩開光碗。
斗彩——色調與乾隆、嘉慶時相仿,略見濃深。器型有墩式碗、折腰碗及一般碗、盤等,與前朝相比,造型明顯笨拙,胎厚釉松。此時還有斗彩加繪粉彩的太白醉酒紋筆筒。現(xiàn)今臺灣有仿道光的斗彩鴛鴦蓮碗,極為工細,但釉面過青。
紅釉——色澤多不及雍正、乾隆時鮮艷明亮,因釉料配制成分比例雖以掌握,紅釉器出窯后常泛灰黑色。釉面雖肥厚,但有疏松感。常見器有天球瓶、雙耳瓶、蓋罐、盤、碗等。
黃釉——清代各朝黃釉器的釉面色澤,深淺大體相似,裝飾有光素與暗刻龍紋、團花等,道光時亦然。常見器有獸耳樽、大碗、盤、碗、杯類。清代晚期道光之后幾朝的黃釉器物,在造型上雖略有差異,但主要仍憑款識區(qū)分年代。此時的蛋黃色釉較前略厚。
天藍釉——與乾隆時大體相同,只是胎體笨重,釉面顯厚,器型有三孔葫蘆、方形井字格洗和葵花平蓋方盒等等。
慎德堂款粉彩扁方瓶
藍釉——道光藍釉釉面雖然肥厚,但不鮮艷。由于其色澤的濃淡各不相同,釉色的名稱又可細分為霽藍(天青)、淺藍、磚藍。常見器物有天球瓶、象耳方瓶、鳳耳瓶、賞瓶及盤、碗等。
冬青釉——釉面肥厚,但不及前時細潤光亮,色澤往往不勻,深色的較為常見。器型有雙耳瓶、月牙耳罐、蓋罐、盤、碗等。
豆青加粉——在素胎是以白粉堆凸起白花紋樣,用青花勾描出紋飾廓線,再整體滿施豆青色釉,乍看雖具有仿康熙、乾隆同類器的效果,但細察便覺胎釉疏松,紋飾運筆纖膩,青花色澤較前淺淡,白粉部釉面易于破泡。此類三星人、博古方瓶和人物蓋罐等多為民窯器,官窯器少見。
茶葉末釉——釉質疏松,釉面有細小桔皮紋,不及乾隆時細潤。底足胎釉相接處無乾隆時的小鋸齒紋,傳統(tǒng)的綬帶葫蘆瓶、紙槌瓶、造型較前朝笨拙,胎體厚重。
仿汝釉——與嘉慶器型相近,但釉面顯厚,開細碎片紋的不多。四方倭角瓶(又稱八方一統(tǒng)瓶)的釉面之中,常見有雪花一樣的斑片,當時火候不足所致。
仿官釉——造型不及乾隆時秀麗,釉面雖厚,但無慎密感。常見器有琮式瓶、貫耳瓶、穿帶瓶、三孔葫蘆、葵口碗等。
仿哥釉——釉面肥厚松軟并多開片呈灰白色,器型有:四方琮式瓶、海棠式瓶、獅耳或象耳方瓶、葵口樽、花盆、水盛、筆洗等。官窯器中除署本朝年款外,還有署“成化年制”和“雍正年制”的款識,也有無款器。器口涂施黑釉的,胎為白色,足部處理較粗。
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
仿定釉——胎薄體輕,釉面瑩白光潤。雖為仿定,但不像定窯器,不妨稱之為白釉暗花器。器型有凸花瓶、刻花云龍膽瓶、水盛、印盒之類;底部或篆刻道光官款,或以青花書“洪武年制”、“成化年制”、“雍正年制”。
窯變釉——《清檔》中記載的道光窯變釉,名為鈞釉,實為仿鈞。此時的釉面玻璃質感強,呈紅紫色,仍能出現(xiàn)藍及月白色的垂流條紋。官窯所制傳統(tǒng)的杏圓貫耳穿帶方瓶、云耳瓶和石榴樽等,仍能追步前朝制作水平。
爐鈞釉——早期的釉面尚能保持前朝的風貌;中期以后的釉面不再出現(xiàn)乾隆時那種藍、綠、月白交錯組成的條紋斑片,而僅有淺綠和藍色中雜以紫色的圓點。見有燈籠樽、水盛、印盒等器。
胎體:
胎有薄厚之分。厚胎的多為琢器類,器壁常薄厚不勻,有粗笨感;薄胎的以圓器為主,胎質較為細白。民窯中的薄胎盤、碗粗,胎雖很薄,但質地疏松,以指輕叩無堅致聲音。晚清的此類器物,率皆如此。
黃釉刻花仿竹雕筆筒
底部
釉面:
道光瓷的釉面,除少數(shù)泛青色外,大都粉白松弛,呈現(xiàn)出起伏不平的水波紋,被稱為“波浪釉”(俗稱“浪蕩釉”)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此種現(xiàn)象自乾隆晚期開始出現(xiàn),道光時最為突出。釉面有的有小皺紋,有的較為平整。
1.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笨拙。
2.胎體粗松,厚薄不勻,官窯器足脊多不整齊。
3.釉面多較稀薄,亦有肥厚的,與胎體結合不緊;普遍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征。
4.民窯紋飾以寫意畫為主,官窯器以圖案畫為多,畫意刻板呆滯,中期以后更為突出;反映祝壽、喜慶及玩物享樂之類內容的畫面,此時出現(xiàn)較多。
5.以“慎德堂制”款為代表的堂名款極為盛行,就當時水平而論,制作堪稱精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