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埃舍爾(M. C. Escher)
(1898.6.17 ~1972.3.27)
荷蘭圖形藝術家、科學思維版畫大師
20世紀畫壇中獨樹一幟的藝術家
埃舍爾的每幅作品都是一張視覺化的數學或幾何學論文,無法歸屬于任何流派。數學是他的藝術靈魂,他在數學的勻稱、精確、規(guī)則、循序等特性中發(fā)現了難以言喻的美,體現他對無限、反射、對稱、透視、多面體、密鋪圖形的研究。
北京大學哲學系田松說:“埃舍爾其實是一位思想家,只不過他的作品不是付諸語言,而是形諸繪畫。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思想探索的一個總結和記錄?!?/p>
埃舍爾的作品多以平面鑲嵌、不可能的結構、悖論、循環(huán)等為特點,從中可以看到對分形、對稱、雙曲幾何、多面體、拓撲學等數學概念的形象表達,兼具藝術性與科學性。
曾有人說,埃舍爾代表了非歐(歐幾里得:幾何之父)幾何時代的空間感知,其基本特征是空間的彎曲,這是有道理的??臻g的彎曲使纏繞成為可能,使“有限無界”成為可能。今天我們知道,物理空間可以因為引力而彎曲,它無界卻可以是有限的:無界不等于無限。
埃舍爾將簡單的三角形、四邊形、六邊形通過扭曲變形為動物、鳥和其他的形狀,利用幾何學中的反射、平滑反射、變換和旋轉來獲得變化多端鑲嵌圖形,效果驚人,震撼人心。
對于數學,埃舍爾是這樣說的:它們本來就“是”如此,它們的存在完全不依賴于人類的智慧。具有敏銳領悟能力的人所能做的事至多是發(fā)現它們的存在并認識它們而已。但他沒有試圖表達“數學家”或是“科學家”的思想,而是要表達他自己的思想。
鑲嵌圖形——完美拼接
空間邏輯——不可能變可能
埃舍爾結合空間邏輯的特征,在平面展現立體幾何過程中,利用凹凸面使其糾纏在一起,產生違背視覺的悖論,讓我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空間形狀——二維變三維
埃舍爾的作品以法國數學家Poincaré為原型,利用圖形由大變小,由小變大的視覺感,讓你感受到空間的無限度,但實際上,你仍然存在于這個曲線的平面空間內部。
埃舍爾代表作品
《晝與夜》(Day and Night)1938年
爬行動物 (Reptile)1943年
《另一個世界》(Other world)1947
《陽臺》(Balcony)1945
《遭遇》Encounter 1944
《互繪的手》(hands)1948年
《重力》(Gravity)1952年
《相對性》(1953)
《畫廊》(Gallery)1956年
《觀景樓》( Belvedere )1958年
《上升與下降》(Ascending and Descending)1960年
《瀑布》 (Waterfall )1962年
《三個球體》(Three Spheres II)1946年
《巴別塔》Tower of Babel
Castrovalva 1930
《凹凸》 (Convex and Concave) 1955
《相對性》Relativity 1953
《圣吉米尼亞諾》(San Gimignano)1923
《蛇》(Snakes)1966
日夜(Day and Night)1938
《三個世界》(Three worlds)1955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