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松政
編輯:寸心
大建中湯和小建中湯僅一字之差,均以“建中”命名,其差別在哪兒?
一、基本信息
出處:
大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小建中湯有多處出處,本文所稱小建中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
大建中湯:蜀椒、干姜、人參、膠飴。
小建中湯:飴糖、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炙甘草。
功效:
大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降逆止痛功效,主要用于中陽衰弱,陰寒內(nèi)盛之病證。
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和里緩急功效,主要用于虛勞里急之病證。
二、組方特點
共同點:
大、小建中湯均為溫中祛寒之劑,含有飴糖,有溫中補虛功效。其功效特點都注重在“建”,對脾胃實施“提出改善”或“締造功能”作用。
不同點:
大建中湯以辛熱之品蜀椒為君藥,該藥具有溫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濕,下氣散結(jié)功效;以味辛性熱的干姜為臣藥,借其溫中散寒功效有力助蜀椒建中陽,散逆氣,止痛平嘔;取人參、膠飴甘溫補中而益脾胃,并為佐使之品。藥味雖僅四味,但其溫建中陽、補虛散寒功效明顯,與小建中湯相比較峻,故曰大建中湯。
小建中湯以甘溫質(zhì)潤之飴糖為君藥,益脾氣而養(yǎng)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潤肺之燥;以甘溫之品桂枝溫陽氣,芍藥養(yǎng)陰血,并為臣藥;炙甘草甘溫益氣,助飴糖、桂枝益氣溫中,助芍藥酸甘化陰而益肝脾,生姜溫胃,大棗補脾,共為佐藥,既有辛甘化陽,又有酸甘化陰。
辨證點:
大建中湯主要用于中陽衰弱,陰寒內(nèi)盛之證,辨證要點為:心胸中寒痛(常見為胃痛),腹中寒痛,舌苔白滑,脈細緊或脈沉遲等。
小建中湯主要用于虛勞里急之證,辨證要點為:腹中時痛,按之或揉之或溫之則痛減,或心中悸動,面色無華,或四肢痠楚,手足煩熱,舌淡苔白,脈細弦而緩等。
三、組方思路
《金匱要略釋義》記載,“《本草經(jīng)》謂蜀椒主邪氣,溫中,逐痹痛,下氣。夫大寒乃邪氣也。心胸中大寒痛,嘔而不能食,法當溫中。寒氣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又宜下氣,故舍蜀椒莫與,從而可知中不受溫,痹痛之不必下氣者,則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溫中之品,此證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動而猖,其勢向上,因用蜀椒復佐以干姜,鎮(zhèn)以靜而仰之使平。有謂附子驅(qū)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陰中有陽,實中有虛,何則?嘔為實而有火之證,嘔而不能飲食,中氣大傷,自不得以附子功也。愛用人參、飴糖補其虛乏。方名大建中湯者,宜矣?!?/p>
詳細地闡述了大建中湯的組方思路,辛熱溫中以散寒降逆止痛,甘溫補中而益脾胃。
小建中湯根據(jù)虛勞病因病機而設。虛勞里急而腹中痛,溫按則減,是勞傷內(nèi)損,中氣虛寒,肝來乘脾之故。
也就是說,小建中湯的“組方靈感”來自“久勞”傷及“脾胃”,脾(中焦)土陽虛而肝木乘之,致腹中痛時作。方用大劑量(30克)飴糖為君藥,養(yǎng)脾陰,溫中府,緩肝急,潤肺燥,桂枝溫陽以輔助飴糖溫中,芍藥養(yǎng)陰以輔助飴糖養(yǎng)陰緩肝急,炙甘草、生姜、大棗即輔佐君臣溫中、益肝脾,又干好佐使之事,益氣、溫胃、補脾。
四、臨證經(jīng)驗
據(jù)文獻資料記載,大建中湯和小建中湯均可用于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所稱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臟疾病、慢性腸炎、慢性胃炎、神經(jīng)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屬于中焦虛寒,肝脾不和之證。
臨證20多年來,筆者總結(jié)了一些運用大、小建中湯臨證經(jīng)驗。比如,遵循“久病脾虛,胃中寒痛”者選用大建中湯,“久病脾虛,胃痛綿綿”者選用小建中湯。
其中,舌脈是辨別使用大、小建中湯不可或缺的證候。舌淡、苔少、脈細,是運用大、小建中湯的前提,苔少而滑,脈細緊者,選用大建中湯,苔少而白,脈細弦者,選用小建中湯。
還有,大、小建中湯中均有飴糖這藥,并且是小建中湯之君藥,臨床采用“辨證思路不離古,運用方劑不迂古”思路運用,往往還是會受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遇小建中湯證時,可用炙黃芪“頂貼”飴糖。
從中醫(yī)學理論來說
大、小建中湯均屬于溫里劑,均含有辛熱之品,陰虛火旺或?qū)崯醿?nèi)阻之證者,應當禁用。
總而言之,從大方向看,大、小建中湯均屬于補劑,有明顯實邪之證,避免使用。
鏈接
喜歡我,就點一下“在看”
GIF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