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我發(fā)現(xiàn),唐詩中有些七言歌行也如七律一樣,是七言八句,但這些七言八句的詩并非七律?!度圃姟分写祟惛栊芯褂?00首之多,儼然成唐詩之一“亞類”。這些歌行貌似七律而實非七律,姑稱之為“反七律體”。本文將這一歌行之特殊類別略加敘說與紹介,或可補苴唐詩研究之一隙空白。
一
首先應(yīng)關(guān)注的,是“反七律體”作者陣容之強大。初唐作者有王勃、宋之問、劉希夷,稍后有張說。盛唐時代,大家、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乃至崔顥、儲光羲、常建都有所作。大歷作者有元結(jié)、王季友、錢起、盧綸、戎昱、皇甫冉、顧況等。中唐此體創(chuàng)作之盛況一如盛唐,無論尚平易一派的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抑或尚奇險一派的韓愈、孟郊、盧仝、賈島以及李賀,都寫過此類作品;劉禹錫、柳宗元也各有所作。晚唐寫過此體的著名詩人有李商隱、皮日休、陸龜蒙、李群玉、溫庭筠、唐彥謙、韋莊等。五代十國時期,創(chuàng)作過此類詩篇的高層人士有后蜀后帝孟昶和南唐宰相李建勛。詩僧寒山、貫休、齊己也留下了此類作品。總體來看,“反七律體”詩作之絕大部分是出自詩壇大家、名家之手,杜甫以34首的數(shù)量高居“反七律體”創(chuàng)作的榜首,李白也作有12首;其他著名詩人之創(chuàng)作,依數(shù)量排列依次是:李賀26首,元稹18首,溫庭筠17首,白居易、張籍各9首,王建8首,岑參7首,高適5首。此外,中唐擅長歌行的劉商,作有《胡笳十八拍》,除第一拍為七言10句外,其余17首均為此體。因此,可以說“反七律體”是貫穿了唐詩發(fā)展史的、為唐代著名詩人所青睞的一種“亞詩體”。
對這些詩篇的命題方式加以考察,有些是樂府古題,如《短歌行》、《飛龍引》、《行路難》、《雁門太守行》、《遠別離》等;有的樂府古題附加了記事性成分,如《短歌行送祁錄事歸合州因寄蘇使君》。有些是具有記事或抒情性的“歌辭性詩題”,如《赤壁歌》、《懷仙歌》、《越王樓歌》、《折檻行》、《苦戰(zhàn)行》、《秋雨嘆》、《殘絲曲》、《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同岑郎中屯田韋員外花樹歌》、《雙筍歌送李回兼呈劉四》等。有些則為一般的記事或抒情性詩題,如《長安早春旅懷》、《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游呈幕中諸公》、《寒食城東即事》等。要之,從題目看,“反七律體”仍體現(xiàn)了七言歌行自由抒寫的特點。
最重要且最具有特征性的,是“反七律體”形式上的“非格律化”。這主要表現(xiàn)在“用仄韻”和“反對仗”兩個方面。稱之為“反七律體”,正緣于這兩點形式特征的存在。茲分述如下:
其一,用仄韻。與七律之用平聲韻相反,“反七律體”十之八九使用了仄聲韻。其使用仄聲韻,又有三種情況:
A式:八句詩分為兩截,上下各四句,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中腰必換韻一次。有的詩篇平聲韻四句或仄聲韻四句中各自也換韻一次。這類詩篇有120首左右。
B式:通篇用仄聲韻。有換韻者,也有一韻到底者。這類詩篇有100首左右。
C式:平仄韻互用而無規(guī)律。這類詩篇有40首左右。
D式:用平聲韻的篇章。以上三類使用了仄聲韻的詩篇,占了“反七律體”的87%。剩下來40多首,是使用平聲韻的篇章,可稱之為D式。
其二,反對仗。與七律的頷、頸二聯(lián)須用對仗相反,“反七律體”詩中很少有對仗句。即使有“對仗”句,也往往為變體,最常見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用仄韻的“一聯(lián)”構(gòu)成“對仗”;二是有意使用排比句構(gòu)成“對仗”。
下面,將“反七律體”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表達與形式特征結(jié)合起來加以討論。討論過程以詩篇用韻的A、B、C、D式為經(jīng)線,編串相關(guān)詩歌作品。所舉詩例,多系名篇,藉以展示“反七律體”的創(chuàng)作成就。大家、名家之外,也選了一些不甚知名詩人的作品。
二
反七律體中使用A式的詩篇數(shù)量頗豐。如: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1]王勃《滕王閣》
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首“反七律體”詩作。一開手,王勃就為這種詩體制訂了一種上仄下平的基本體式。上四句寫景色,下四句抒幽思。三、四句是用仄韻的對仗句。
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場磧路何為爾?重氣輕生知許國。人生在世能幾時,壯年征戰(zhàn)發(fā)如絲。會待安邊報明主,作頌封山也未遲。[1]張說《巡邊在河北作》
前半寫實,敘說自己以身許國,巡邊兩年來奔波于沙場磧路的經(jīng)歷;后半抒寫人生感慨以及安邊報明主的壯心。開頭兩句,是仄韻構(gòu)成的對仗,且為排比式的對仗——對仗句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要求詞性相同,但絕不能重復(fù),而這種排比式對仗恰恰是以必要的重復(fù)為特點。此種對仗句讀來惟覺凹凸奇崛,與律詩中對仗句的圓美流轉(zhuǎn)感覺完全不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1]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此詩與前引諸詩恰好相反,前半用平韻,后半用仄韻。前半敘事兼有寫景,鏡頭攝取的畫面是渡頭;后半寫詩人自己的棲隱情景,鏡頭攝取的畫面是鹿門山中。平、仄韻轉(zhuǎn)換處,以“鹿門”一詞構(gòu)成歌行常見的聯(lián)綿句。
新豐主人新酒熟,舊客還歸舊堂宿。滿酌香含北砌花,盈尊色泛南軒竹。云散天高秋月明,東家少女解秦箏。醉來忘卻巴陵道,夢中疑是洛陽城。[1]儲光羲《新豐主人》
這首詩的仄韻對仗很有特點:一、二句在句中相同位置上兩次以“新”對“舊”,似乎構(gòu)成了對仗,但兩個句子的其他詞卻不具有對仗性質(zhì),因此,似對非對,讀來給人以十分獨特的感受;三、四句的對仗,詞性對得相當工整。這正表現(xiàn)了歌行造語的靈活性。
火山六月應(yīng)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1]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此天寶十載詩人自西域返至武威時作。詩的前半用仄韻,想象對方行程,火山、赤亭、輪臺均詩人所親歷,所以寫來頗為真切。后半用平韻,抒別情,既是對友人的鼓勵,也是詩人自己功業(yè)情懷的袒露。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1]李白《采蓮曲》
這應(yīng)是李白青年時代初游越地時作。先寫采蓮女,三、四句的仄韻對仗充分展現(xiàn)其形象的美麗;后寫游冶郎之迷戀忘返,詩人自己也包括在其中。
金陵夜寂涼風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1]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此李白晚年游金陵所作。先寫登樓所見夜景;次寫油然而生的懷古之情。三、四句開首均用“白”字,構(gòu)成排比式的仄韻對仗。
長安布衣誰比數(shù),反鎖衡門守環(huán)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干。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shù)黃金錢。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馬來牛不復(fù)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夫田婦無消息。城中斗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1]杜甫《秋雨嘆三首》
這一組詩是天寶十三載杜甫困居長安時作。第一首上仄下平,先寫個人處境,次寫對連綿秋雨的憂慮。第二首上平下仄,先寫決明草在雨中頑強生長的景況,次寫詩人對其命運的擔心。第三首亦上平下仄,先以描寫出之,寫廣大范圍內(nèi)的淫雨景象;次以感嘆出之,寫淫雨帶來的嚴重災(zāi)害。第二首“著葉”、“開花”二句及第三首“去馬”、“濁涇”二句,用平韻,從詞性看似對仗,但句中平仄卻不符合律句的要求。
長松萬株繞茅舍,怪石寒泉近巖下。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lǐng)兒孫行拾稼。吾羨老翁居處幽,吾愛老翁無所求。時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1]元結(jié)《宿洄溪翁宅》
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老翁”一詞重復(fù)了4次,五、六句且構(gòu)成排比式對仗。前半是客觀描寫,后半是主觀抒情。
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松石依依當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名花出地兩重階,絕頂平天一小齋。本意由來是山水,何用相逢語舊懷。[1]王季友《宿東溪李十五山亭》
這是一首紀實之作,寫得極有情趣。上半說入山?jīng)]見到主人,下半說其實用不著與主人相見,有山水相伴就滿足了。三、四句是聯(lián)綿句,五、六句則是“反七律體”少見的平韻對仗句。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無橋。我欲上山山路險,我欲汲井井泉遙。越人翠被今何夕,獨立沙邊江草碧。紫燕西飛欲寄書,白云何處逢來客。[1]顧況《悲歌》
前四句用平韻構(gòu)成一組大排比式的“大對仗”,而且,各句中四、五字重復(fù),富有民謠風味。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捎|。奈何君獨抱奇材,手把鋤犁餓空谷。當今天子急賢良,匭函朝出開明光。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1]韓愈《贈唐衢》
此以詩代簡,寫得興味十足。開頭二句是排比式對仗,用來反襯贈詩對象的窘迫之狀。詩的后半用平韻,以未來前途給對方以鼓勵。
天下薄夫苦耽酒,玉川先生也耽酒。薄夫有錢恣張樂,先生無錢養(yǎng)恬漠。有錢無錢俱可憐,百年驟過如流川。平生心事消散盡,天上白日悠悠懸。[1]盧仝《嘆昨日三首之二》
這首詩用仄韻的前四句,是兩組排比式對仗,一、三句的“薄夫”和二、四句的“先生”又分別構(gòu)成間隔式的聯(lián)綿句;第五句換平韻處,復(fù)以“有錢無錢”綰結(jié)三、四句,構(gòu)成一個大聯(lián)綿句式,把全詩打成了渾然一片。
貧窮汲汲求衣食,富貴營營役心力。人也不富即貧窮,光陰易過閑難得。我今幸在窮富間,雖在朝廷不入山??囱せㄍ骘L月,洛陽城里七年閑。[1]白居易《閑吟》
白居易此詩的句式結(jié)構(gòu),與上面盧仝的詩很相近,以“窮”“富”貫穿于全詩,構(gòu)成開首的仄韻對仗和多重聯(lián)綿。前半寫世態(tài),后半抒懷抱。
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xiāng)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間空有秋風詞。[1]劉禹錫《三鄉(xiāng)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
詩的前半用仄韻,詠玄宗當年故事;后半換平韻,發(fā)表自己的評論。
洞庭明月一千里,涼風雁啼天在水。九節(jié)菖蒲石上死,湘神彈琴迎帝子。山頭老桂吹古香,雌龍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魚白石郎,閑取真珠擲龍?zhí)谩1](李賀《帝子歌》)
這首詩的前半用仄韻,且中間換韻一次,增添了迎接帝子降臨時的幽渺氣氛;后半用平韻,按王琦的解釋,是“言帝子不肯來格”[2]。
以上共舉詩例多首,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平仄韻的轉(zhuǎn)換無不將詩的內(nèi)容劃為兩截,韻腳轉(zhuǎn)換處即內(nèi)容的轉(zhuǎn)捩處。一般來說,前半多客觀描寫或記敘,后半多主觀抒情。這與七律的結(jié)構(gòu)方式有很大不同。七律的結(jié)構(gòu),是分為四聯(lián),首聯(lián)領(lǐng)起,頷聯(lián)、頸聯(lián)用對仗句展開,尾聯(lián)收束,其首尾呼應(yīng)的四聯(lián)式結(jié)構(gòu),完整圓滿得無可挑剔,但也因過于嚴整而造成一種封閉感。“反七律體”的兩截式結(jié)構(gòu),無論上截或下截,給人的感覺都是只有展開而無收束,所以相對較為開放。同時,“反七律體”的句式靈活結(jié)撰,富于變化,充分體現(xiàn)著歌行的自由體特點,也完全不似七律那樣如同戴著鐐銬跳舞,循規(guī)蹈矩而不能越雷池一步,這也顯示了開放性。此外,中腰平仄韻的轉(zhuǎn)換,打破了七律一韻到底的用韻規(guī)定,使詩的韻律變得生動起來,也增加了詩歌的開放性。
三
B式反“七律詩”有100多首,具有自己的鮮明特征。如: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1]李白《上李邕》
此李白少年干謁之作。用仄韻,給人以奇崛不平之感。中腰換韻,將詩分為兩段,前半自抒懷抱,后半宣泄對世俗、包括李邕大人的不滿。
檐前白日應(yīng)可惜,籬下黃花為誰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錢始沽酒。蘇秦憔悴人多厭,蔡澤棲遲世看丑。縱使登高只斷腸,不如獨坐空搔首。[1]高適《九日酬顏少府》
此高適未得志時作。八句詩基本是兩兩構(gòu)成仄韻對仗,對仗表達的意思實為對比,宣泄?jié)M腹牢騷。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1]杜甫《悲陳陶》
我軍青坂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黃頭奚兒日向西,數(shù)騎彎弓敢馳突。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1]杜甫《悲青坂》
這兩首詩如姊妹篇,記述安史之亂中官軍的兩次慘敗。詩人心情極為沉痛,低抑的仄聲韻腳恰與這種心情相表里。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盡日無村塢。江風蕭蕭云拂地,山木慘慘天欲雨。女病妻憂歸意速,秋花錦石誰復(fù)數(shù)。別家三月一得書,避地何時免愁苦。[1]杜甫《發(fā)閬中》
山行落日下絕壁,西望千山萬山赤。樹枝有鳥亂鳴時,暝色無人獨歸客。馬驚不憂深谷墜,草動只怕長弓射。安得更似開元中?道路即今多擁隔。[1]杜甫《光祿坂行》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松浮欲盡不盡云,江動將崩未崩石。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中原格斗且未歸,應(yīng)結(jié)茅齋看青壁。[1]杜甫《閬山歌》
以上三首詩的題目都點出了真實地名,是杜甫寓居蜀地時所寫紀實性作品。因為紀實,所以客觀的環(huán)境描寫占了主要地位。適應(yīng)環(huán)境描寫的需要,詩中多用仄韻對仗:三首詩的中間四句,各構(gòu)成兩組對仗;《閬山歌》的開首二句還是排比式對仗。詩的結(jié)尾為詩人主觀感情的抒發(fā)。
軒車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夜深明月卷簾愁,日暮青山望鄉(xiāng)泣。風吹新綠草芽坼,雨灑輕黃柳條濕。此生知負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1]白居易《長安早春旅懷》
面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逢時棄置從不才,未老衰羸為何事?火燒寒澗松為燼,霜降春林花委地。遭時榮悴一時間,豈是昭昭上天意?[1]白居易《謫居》
碧空溶溶月華靜,月里愁人吊孤影。花開殘菊傍疏籬,葉下衰桐落寒井。塞鴻飛急覺秋盡,鄰雞鳴遲知夜永。凝情不語空所思,風吹白露衣裳冷。[1]白居易《晚秋夜》
這三首詩都寫在白居易心情不佳時。各詩中間四句,均為仄韻對仗,連同前引杜甫詩,可知詩人們似對七律的寫法有所借鑒,有意將詩的中間四句寫成類似七律頷、頸二聯(lián)的對仗句。
有鳥有鳥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偏啄鄧林求一蟲,蟲孔未穿長觜禿。木皮已穴蟲在心,蟲蝕木心根柢覆。可憐樹上百鳥兒,有時飛向新林宿。[1]元稹《有鳥二十章之八》
有鳥有鳥眾蝙蝠,長伴佳人占華屋。妖鼠多年羽翮生,不辨雌雄無本族。穿墉伺隙善潛身,晝伏宵飛惡明燭。大廈雖存柱石傾,暗嚙棟梁成蠹木。[1]元稹《有鳥二十章之九》
元稹組詩《有鳥二十章》的基本用意是諷世,其中15首選用仄韻且一韻到底。“之八”一首,“木”、“蟲”二字重復(fù)4次,蓋不重復(fù)則無法說清二者的關(guān)系。
老農(nóng)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yǎng)犬長食肉。[1]張籍《野老歌》
我家家西老棠樹,須晴即晴雨即雨。四時八節(jié)上杯盤,愿神莫離神處所。男不著丁女在舍,官事上下無言語。老身長健樹婆娑,萬歲千年作神主。[1]王建《神樹詞》
張詩寫民生疾苦,反映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王詩代百姓言,表明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也是間接反映民生的。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1]李賀《夢天》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luò)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yīng)直,雨冷香魂吊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1]李賀《秋來》
這兩首詩的意境都表現(xiàn)著李賀特有的詭異和冷艷。前一首想象天上景象,并由天上俯看人間;后一首寫秋夜讀書情景,并在想象中進入鬼的世界。
劉商的組詩《胡笳十八拍》,有13首是全用仄韻的“反七律體”,這顯然是詩人對詩體的有意選擇。茲舉二首以見其一斑:
馬上將余向絕域,厭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膻豈是人,豺狼喜怒難姑息。行盡天山足霜霰,風土蕭條近胡國。萬里重陰鳥不飛,寒沙莽莽無南北。[1]《胡笳十八拍》第二拍
憶昔私家恣嬌小,遠取珍禽學馴擾。如今淪棄念故鄉(xiāng),悔不當初放林表。朔風蕭蕭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曉。旦夕思歸不得歸,愁心想似籠中鳥。[1]《胡笳十八拍》第八拍
第二拍寫初到胡地時對當?shù)仫L物人情的陌生感受,第八拍以籠中鳥比擬自己困處異鄉(xiāng)的愁苦心情。
思牢弩箭磨青石,繡額蠻渠三虎力。尋潮背日伺泅鱗,貝闕夜移鯨失色。纖纖粉簳馨香餌,綠鴨回塘養(yǎng)龍水。含冰漢語遠于天,何由回作金盤死。[1]李商隱《射魚曲》
商隱此詩境界蠻荒怪誕,讀來與他那些華美的七律情趣迥異。
屋小茅干雨聲大,自疑身著蓑衣臥。兼似孤舟小泊時,風吹折葦來相佐。我有愁襟無可那,才成好夢剛驚破。背壁殘燈不及螢,重挑卻向燈前坐。[1]陸龜蒙《五歌·雨夜》
這是詩人散居江湖生活情景的真實寫照,雖多野趣,但畢竟充滿艱辛。
以上所舉詩例中,仄聲韻的特點是不能上揚,不能延長,讀來短促、低抑,給人以奇險峭厲、抑郁不平、奮迅激烈之感,適宜于表達人處于逆境或陌生環(huán)境時的心理感受,適宜于宣泄胸中苦悶牢騷。上舉諸詩總體上體現(xiàn)了這樣的感情特色??梢哉f,仄韻發(fā)出的一般是不和諧音。在通篇用仄韻的詩作中,我們絕難發(fā)現(xiàn)七律中常見的那種好整以暇、氣度從容、圓美流麗的光景。人的感情世界是復(fù)雜而豐富的,需要多樣化的表現(xiàn)方式。應(yīng)該說,使用七言八句而通篇仄韻這種體式,是詩人適應(yīng)著感情表達的需要對詩體進行的有意選擇。
四
C式“反七律詩”約40多首,詩韻平仄使用無規(guī)律。D式主要用平聲韻寫成。先看C式,如:
昨夜離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風高。螢飛木落何淅瀝,此時夢見西歸客。曙鐘寥亮三四聲,東鄰嘶馬使人驚。攬衣出戶一相送,唯見歸云縱復(fù)橫。[1]高適《送別》
此詩四個韻腳中三個為平聲,惟三、四句寫到夢見歸客時用了仄聲韻,顯示心靈瞬間的顫栗。
無為洞口春水滿,無為洞傍春云白。愛此踟躕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洞傍山僧皆學禪,無求無欲亦忘年。欲問其心不能問,我到山中得無悶。[1]元結(jié)《無為洞口作》
此與前詩相反,其二、四、八句皆用仄韻,惟五、六句押平韻,這兩句表現(xiàn)山僧生活與內(nèi)心的平靜,優(yōu)游不迫,故不用仄韻。
織素縫衣獨苦辛,遠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貴從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無侍子,不得自到邊城里。殷勤為看初著時,征夫身上宜不宜。[1]張籍《寄衣曲》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夫死戰(zhàn)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1]張籍《征婦怨》
張籍這兩首寫征婦怨的詩,前首情思委婉,故用平韻和仄韻的比例是三比一;后詩情思酷烈,用韻情況正好相反。
主人一去池水絕,池鶴散飛不相別。青天漫漫碧水重,知向何山風雪中?萬里雖然音影在,兩心終是死生同。池邊巢破松樹死,樹頭年年烏生子。[1]王建《別鶴曲》
此詩首、尾用仄韻,側(cè)重敘事;中間四句用平韻,側(cè)重抒情。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1]李賀《雁門太守行》
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秦娥蓋湘水。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離鸞別鳳煙梧中,巫云蜀雨遙相通。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1]李賀《湘妃》
這兩首詩的用韻正好相反:前詩開首用平韻,以象征之筆寫敵我對壘情景,將士精神為之振奮;其余用仄韻,表現(xiàn)濃重的殺氣和赴死的決心。后詩開首用仄韻,將傳說中的筠竹推入人們的視野;其余用平韻,展開神奇的想象,幽凄而美麗。
較之A、B二式,C式的平、仄韻似隨意安排,因而顯得更加自由,更少人為意識。但無論如何,篇中只要有了仄韻,詩作就和七律斷然劃開了界限,而凸現(xiàn)了“反七律”特征。
最后說到用平聲韻寫成的“反七律體”,即D式。此式有兩種較典型的用韻方式:其一,逐句或基本逐句用韻。如:
白狐向月號山風,秋寒掃云留碧空。玉煙青濕白如幢,銀灣曉轉(zhuǎn)流天東。溪汀眠鷺夢征鴻,輕漣不語細游溶。層岫回岑復(fù)疊龍,苦篁?qū)鸵鞲柰?。[1]李賀《溪晚涼》
這種押韻方式回到了漢魏時代的七言詩。
其二,篇中換韻。如: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須臾期。如此如此復(fù)如此,壯心死盡生鬢絲。秋風落葉客腸斷,不辦斗酒開愁眉。賢名圣行甚辛苦,周公孔子徒自欺。[1]盧仝《嘆昨日三首》
僅換韻這一點,就和七律有了明顯區(qū)別。
唐代歌行中“反七律體”的出現(xiàn),實有其必然性。從句式看,七言是中國古代詩歌基本句式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較之四言、五言,它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從詩篇看,八句是一個長短合宜的章幅,能適度展開,又能及時收攏,且具有均衡感。七言和八句這兩個因素,都是古典詩歌的重要語言資源,這一資源既在七律中得到極其充分的開發(fā)、利用,與此同時,詩人們還會考慮它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于是,就有了“反七律體”的出現(xiàn)。與七律不同,“反七律體”屬古體,即自由體,它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沒有格律規(guī)定,即使上舉最具形式特征的A式,也非常缺乏規(guī)范性。
本文提出“反七律體”的用意,與其說是發(fā)掘一種唐詩體式,毋寧說是展現(xiàn)唐詩的一種實際存在。任何時候,實踐總是比理論更豐富多彩,“反七律體”乃是唐詩作者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著的一種與格律嚴整的七律情趣迥異的詩歌形式,它的實踐意義遠大于它的理論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