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的族譜稱作玉牒。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譜。
中國歷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傳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統(tǒng)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xiàn)存清代各類玉牒二千六百余冊,遼寧省檔案館也保存大體相同的一份。這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對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宮廷歷史、皇族戶籍,以及人口學(xué),譜牒學(xué)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纂修族譜,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修族譜,始終是豪門望族維護其族權(quán)統(tǒng)治的一種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別遠近,并作為承襲爵產(chǎn)的依據(jù)。而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更將纂修玉牒視為關(guān)系王朝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一件要事。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設(shè)立專門機構(gòu)—— “玉牒館”,并由皇帝欽派大員充任總裁,專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規(guī)則
順治十二年議準,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但實際情況是,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計算方法不同,將上屆纂修之年計算在內(nèi),所以每次纂修遞減一年,實際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為不計算上屆纂修年分。還有兩次例外情況: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應(yīng)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儀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從順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開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紅筆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筆將紅名改為黑色,即史書上所言 “存者朱書,歿者墨書?!睆默F(xiàn)存玉牒內(nèi)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較比前期內(nèi)容要多些;兩次玉牒纂修時間相距愈近,其內(nèi)容差別就愈小。例如以光緒、宣統(tǒng)年間所修各次玉牒相對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幾個新名和個別紅名改黑外,內(nèi)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舉行隆重的恭貯儀式。順治十三年題準,將玉牒繕寫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禮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為繕寫西部,分別存于皇史窚和盛京。送貯之前,先由欽天監(jiān)選擇吉日,于宗人府搭設(shè)彩亭,用黃蓋龍旗儀仗,樂部奏樂;玉牒館總裁率纂修官員,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禮,滿漢文武官員于午門外跪迎;皇帝閱畢,內(nèi)監(jiān)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門外金水橋跪送,彩亭由東華門出,護送至皇史窚。玉牒送貯盛京,除了送行時仍用隆重禮節(jié)外,還要求所經(jīng)地方,設(shè)彩棚奉安;出山海關(guān)后,盛京將軍派官員率滿洲兵丁護送,地方文武官員,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崇政殿陳設(shè)后,再送往敬典閣恭貯。
清代玉牒的纂修體現(xiàn)了嚴格的等級尊卑觀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綱常倫理,它表現(xiàn)在皇族命名、排列順序及編修方法等多方面。
順治九年規(guī)定:宗室覺羅所生子女,由各旗首領(lǐng)、族長親加查詢之后,于每年正月初十日前造冊報送宗人府,分別載入宗室黃冊和覺羅紅冊。后因皇族人口劇增,乾隆二十九年又改定:宗室覺羅所生子女,每三月一次,一年共分四次,查明造冊報府,再由府詳查注冊。凡生子不報,以有作無;或本無子嗣,捏名抱養(yǎng),以無作有,不但本家要被治罪,連負責(zé)官員和族長也要承擔(dān)罪責(zé)。
在封建社會,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尊嚴。在宗室玉牒中,以帶系為統(tǒng);按照輩分為序,每一輩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遠支。皇帝之名,必須避諱,玉牒中凡出現(xiàn)皇帝名字之處,必用小塊黃綾蓋住,以表敬重。多數(shù)情況只寫皇帝年號或廟號,而不直書皇帝名字。
清初滿族剛?cè)腙P(guān)時,尚保留其固有淳俗,命名不排字輩??滴醭_始,排字輩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孫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以后乾隆又在弘字輩下,親選“永、綿、奕、載”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又在載字輩分下,親選“溥、毓、恒、啟”四字,咸豐又在啟字輩分下,親選“燾、闿、增、祺”四字。所以,清代從雍正始,其輩分用字順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祺。但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遠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輩。”1 所謂近支遠支,是依與皇帝關(guān)系之親疏而定。近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當(dāng)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即皇侄,也算近支;其余宗室,皆為遠支。當(dāng)然,覺羅更在遠支宗室以外,只能算做皇族中的沾親帶故者。嘉慶初年,因綿億違反近支宗室命名規(guī)定,私用“金“字偏旁為長子取名“奕銘”,次子取名“奕鐮”,遭嘉慶譴責(zé):“自同疏遠,是何居心?伊既以疏遠自待,朕亦不以親侄待伊,親近差事,不便交伊管領(lǐng)?!背龑ⅰ稗茹憽薄ⅰ稗如牎狈謩e改名為“奕繪”、“奕縯”外,還命綿億退出乾清門;革去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管圍大臣職務(wù),處分可謂相當(dāng)嚴厲。為了避免近支宗室自行起名的混亂現(xiàn)象,嘉慶七年又特降諭:“朕之親兄弟,其子孫俱朕命名。”2 這樣,不僅諸皇子,連諸皇侄也都要恭候欽定賜名了。
近支宗室名字在滿文的書寫上,也要特殊。滿文系拼音文字,不像漢文可用同音字區(qū)別尊卑,而只能從拼寫方式上加以區(qū)別。近支宗室人名,滿文可以單拼,遠支宗室、覺羅直至普通滿族人名,滿文必須連拼。乾隆二十五年特為此事通諭八旗:“嗣后滿洲字名字,俱行連寫,如有復(fù)行單寫者治罪,至宗室等名字,單寫者多,然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單寫,遠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單寫,此亦是分別尊卑之一道,著通行傳諭?!?
還應(yīng)指出,清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jié)M族漢化,還在滿族人命名上作了嚴格規(guī)定。滿族人用漢字命名,不準用漢姓,名字只準用二字。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接見滿保之子滿吉善,當(dāng)即訓(xùn)斥:“滿保之子,竟以滿為姓,照依漢人起名,是何道理?!辈⒂H將滿吉善之名,改為吉善。嘉慶帝有一次發(fā)現(xiàn)題本內(nèi)有滿族人名清永泰,和坤保,當(dāng)即將和坤保之名改為和保,清永泰之名改為永泰。因此,查閱玉牒上人名,漢文名字均為二字。當(dāng)然,滿文名字譯成漢字對音,則不受此限制,如明安達禮、托莫爾歡、多倫泰。不過滿族人起漢名,只準用二字,而滿族人命名又偏愛用“安、泰,福、永、全、保,和、富、貴,崇、厚、裕、祿、常,榮、齡、桂、祥”等表示吉祥之意的漢字,結(jié)果造成同名者甚多。康熙三十二年規(guī)定:“王以下閑散宗室以上,一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乾隆也曾感嘆“今官員兵丁內(nèi)與王公大臣同名者甚多,此皆該管大臣平素并不留心,一任屬員兵丁等率意命名所致。”為此諭令各部、八旗、內(nèi)務(wù)府查明,宗室覺羅旗員兵丁內(nèi),有與王公大臣同名者,俱著更改。盡管如此三令五申,但同名者仍時有所聞。嘉慶十一年,又發(fā)現(xiàn)昌吉縣知縣景安與湖南巡撫景安同名,立即諭令前者按滿文語氣改名。清末民初,滿族語言習(xí)俗多已改變,相率改滿姓為漢姓,如“瓜爾佳”氏改姓“關(guān)”,“富察,氏改姓“富”,“那拉”氏改姓“那”或“納”,“扎思胡里”氏改姓“扎”。清王朝被推翻后,大部分清皇族也改了姓,一部分改姓“趙”,取百家姓第一姓;一部分改姓“金”,取“愛新覺羅”本義“愛新”,滿語意為“金”;“覺羅”,滿語意為“國族”。
清代玉牒的種類及其特點
從編修方法上看,清代玉牒分為直格玉牒和橫格玉牒兩大類,直格表示輩分、橫格表示支系,記敘方法雖大不相同,但各有所長,互為補充。
直格玉牒每頁畫十六行豎格,一般一至二格記載一個人名項,反映同一輩宗室覺羅男女的詳細情況,原則上每一輩修訂一冊,但也有幾代合訂的特厚玉牒。直格玉牒包括有宗室子孫直格玉牒亦稱列祖子孫直格玉牒、覺羅子孫直格玉牒、宗室女孫直格玉牒亦稱列祖女孫直格玉牒、覺羅女孫直格玉牒四種,其格式大同小異。前西種記載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胤字輩、高宗弘字輩、仁宗永字輩、宜宗綿字輩、文宗奕字輩各代皇帝及同輩宗室覺羅子孫情況。穆宗與德宗是同輩人,所以都收在載字輩玉牒中,再加上溥字輩、毓字輩、恒字輩玉牒,共體現(xiàn)十三輩人名。記載內(nèi)容包括姓名、封爵、授職、生卒年月日時、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職銜等?;首舆€記有封謚等情況。而有關(guān)皇帝的記載尤為詳細,通常要占去二、三頁,除上述各項外,還包括被立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謚號廟號、生母姓氏及其徽號,以及后妃的晉封情況。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載入玉牒內(nèi)皇帝一欄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準載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無論有無子女,俱著載入玉牒,皇貴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載入,無子女者概不載入。這樣,既體現(xiàn)尊卑有別,也符合“母以子貴”的傳統(tǒng)觀念。
男女不同冊,宗室覺羅女子,單修宗室女孫直格玉牒和覺羅女孫直格玉牒,其內(nèi)容記載也比子孫玉牒簡略,只包括封號、生卒年月日時、享年、生母姓氏、外祖父姓名職銜、成婚年月及夫婿姓名職銜。女子名字不準書于玉牒。玉牒中只能寫某某第幾女,以示區(qū)別;有封號者可將封號署于下面。
橫格玉牒,其形式為每頁畫有十三行橫格,每橫格代表一個輩分,輩分最高者寫于卷首第一橫格,其子孫后裔依輩分遞降。內(nèi)容記載極為簡略,只有姓名,職銜,封號。橫格玉牒同樣也包括宗室和覺羅兩種,帝系和星源集慶可算做宗室橫格玉牒的附類。
宗室橫格玉牒記載了從顯祖到文宗各代皇子的后裔情況文宗以后的幾代皇帝均無后嗣。每一皇子為一支系,顯祖、太祖每一皇子支系單修一冊,太宗第十至第四子合修一冊,第五至第十一子合修一冊,世祖以下,便是每代皇帝所有皇子合修一冊,但仍按長幼順序,各成支系,不相混淆。宗室橫格玉牒不記載皇帝本人情況,皇帝直系,單獨編成帝系玉牒,自肇祖原皇帝起,至當(dāng)朝皇帝,按照輩分為序,每代皇帝及其皇子為一頁。 “星源集慶”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漢文宗室橫格玉牒,但只記高宗以后各代皇帝的子女后裔情況,實際上只有四代,所以范圍很窄,其裝幀為經(jīng)折式,也與一般玉牒裝幀不同。
覺羅橫格玉牒則記載了興祖、景祖各子的后裔情況不包括興祖第四子景祖覺昌安和景祖第四子顯祖塔克世,也是一子一冊,單成支系,其版本格式均與宗室相同,只是封面及包裝均為紅色。
皇族女子不載入橫格玉牒,只能載入按輩分編修的直格玉牒。
清代玉牒具有兩大特點,在內(nèi)容上,有宗室覺羅之分;在文字上,有滿漢文之分。
清代皇族,奉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顯祖塔克世為大宗,稱其直系子孫為“宗室”,對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孫,則稱為“覺羅”。換言之,對興祖、景祖的后代,稱為“覺羅”。據(jù)玉牒序言內(nèi)稱:“興祖、太祖、太宗時,未論世代遠近。順治時,以興祖長子德世庫,次子劉闡,三子索長阿、五子包朗阿、六子寶實,景祖長子禮敦巴圖魯、五子塔察篇古等子孫,因其世代相遠,出宗室為覺羅?!?可知清代皇族,由順治年間起,根據(jù)與開國皇帝清太祖關(guān)系之遠近,而分為宗室和覺羅兩大支系。宗室腰束金黃色帶為標記,又稱黃帶子;覺羅腰束紅帶,又稱紅帶子。而清代玉牒,同樣也分為宗室玉牒和覺羅玉牒兩大類,前者封面為黃色,后者封面為紅色,以示區(qū)別遠近。
清王朝本滿洲貴族所創(chuàng)建。滿族為我國東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人口雖少,但統(tǒng)治疆域遼闊。清初局勢復(fù)雜動蕩,統(tǒng)治未穩(wěn),清廷對于漢官,不敢輕信,其前期重要文書,俱用滿文書寫,不準漢官參與。修玉牒也是如此,故順治、康熙兩朝所修玉牒,僅有滿文。雍正元年,才批準增設(shè)漢主事二人,于進士內(nèi)遴選,經(jīng)皇帝引見后,補授職官。以后每年宗室覺羅子女開列送府時,即以滿漢兩種文字造入冊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數(shù)前期者外,基本上都以滿漢兩種文字寫成,其格式內(nèi)容完全一致。
清代玉牒對研究人口問題的價值
清代玉牒對于研究人口問題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這是一份難得的較全面系統(tǒng)的皇族人口統(tǒng)計資料。其中以直格玉牒所記內(nèi)容最為詳細,不論宗室覺羅男女年齡如何,包括夭折、死嬰,俱經(jīng)載入,這是與官員世襲譜檔和一般家譜大不相同之處。正由于此,也就格外有價值,它對于研究清代皇族的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年齡等人口學(xué)問題提供了精確的數(shù)字依據(jù)。以清代皇子皇女最多的康熙皇帝而言,共生有皇子三十五人,皇女二十人,但真正活到十八歲成年者只有皇子二十人,皇女八人;五歲前死亡者皇子十二人,皇女十人,已成年者也多數(shù)死于四十多歲的中年期。壽命在七十歲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 79歲、皇十六子允祿73歲、皇二十三子允祁73歲?;逝袎勖罡哒邽榈诹【腹虃惞鳎仓换畹轿迨邭q。而順治皇帝情況更糟,八子六女中,八歲前死亡者皇子四人、皇女五人,皇子壽命最長者為皇三子玄燁即康熙皇帝,享年六十九歲,皇女中只第二女活到成年,也僅三十三歲。如果對清代一百零三個皇子不包括皇帝和八十二個皇女進行一下簡單的平均壽命計算,則皇子的平均壽命為三十二歲,而皇女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六歲。從中可以看出,由于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所限,加之生活奢侈腐化,皇族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壽命也不長。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較男子要高,平均壽命較男子為短,這種現(xiàn)象值得探討。
清代玉牒,從側(cè)面反映了皇族人口劇增給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壓力。清初滿族大舉入關(guān)時,將盛京今沈陽作為留都,派遣一小部分皇族及八旗兵丁留守,多數(shù)皇族紛紛隨順治皇帝遷入北京。經(jīng)過一百七十余年的繁衍,到嘉慶年間,在京皇族人口大為膨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太祖努爾哈赤輩分之宗室,男性僅有五人,即努爾哈赤、穆爾哈赤、舒爾哈齊、雅爾哈齊、巴雅喇。太宗皇太極輩分之宗室,有四十五人。世祖輩分之宗室,有一百四十人。圣祖輩分之宗室,有四百九十五人。世宗輩分之宗室,已超過一千大關(guān),達一千三百三十二人。高宗輩分之宗室,達二千五百一十七人。而仁宗輩分之宗室,更達四千七百八十五人。當(dāng)然,這還不包括宗室女眷和覺羅男女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如果都算在內(nèi),那人口數(shù)字還要大得多。可見,宗室貴胄在生活上因有特殊優(yōu)待,加之國家承平日久,其人口增長速度是相當(dāng)驚人的。若以三十年為一輩計,人口則翻一番。難怪到嘉慶中葉,以保留滿族儉樸舊俗為名,將在京皇族遷回盛京一部分,以減輕經(jīng)濟等方面的沉重壓力。嘉慶十八年,頒布《御制移居盛京諸宗室訓(xùn)》,內(nèi)稱:“大清龍興,肇基盛京,世祖入關(guān)敉亂,定鼎京師,諸王公宗室,除奉祀留都者,攀龍附鳳隨至北京,至于今一百七十余年矣。我八旗子弟,生齒益繁,億萬黎民,輻輳京邑,物產(chǎn)昂貴,其必然之勢也。設(shè)官分職,經(jīng)費有常,豈能歲增祿糈乎?若移居故土,習(xí)我舊俗,返樸還淳,去奢從儉,誠良法也。”5遷回盛京之皇族,每十年向北京宗人府造報一次宗室輩分支派清冊和覺羅輩分支派清冊,以便修玉牒用。其所報人名、封爵授職情況按輩分別編入宗室和覺羅玉牒,并在玉牒的人名旁注上“盛京居住”字樣。
清代玉牒,保存在北京皇史窚的一份,現(xiàn)歸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存放在沈陽敬典閣的一份,現(xiàn)收藏于遼寧省檔案館。這批檔案,幾經(jīng)滄桑,而留存至今,確是一件幸事。雖然也有散失殘損,但較其他家譜檔案,情況要好得多。這有多種原因,一則玉牒既是皇室族譜,其保管條件在當(dāng)時必然是最優(yōu)越的,外用黃綾或紅綾嚴密包裝,再裝入木柜收貯;皇史窚又系中國古代杰出的無梁庫房建筑,防火防潮,溫濕有常,所以至今打開包裝,封面仍熠熠有光,完整如新。一則玉牒體大,搬動笨重,紙張厚實,其規(guī)格為90厘米×45厘米,厚簿不等,一般有50至80厘米厚,最厚者達140厘米,400余斤重。這既為所長亦為所短,長處是不易失盜,短處是難于提供利用,整理編目亦不便。而作為玉牒稿本的小玉牒,情況則恰好相反。小玉牒規(guī)格為54厘米×31厘米,一般厚10厘米左右,紙張輕薄,提供利用較為方便,因系稿本,冊內(nèi)夾簽、涂改、加注之處很多,研究價值不亞于大玉牒。近年來已作初步加工整理,并編出較詳細目錄,可向社會各界提供利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