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性:眩暈+嘔吐+左面部麻木+枕部、頸部疼痛+高血壓;
陰性:無意識障礙+無外傷+無頸部僵硬+無癲癇+無四肢乏力+無視物重影等。
▎一般查體:體溫 37.1℃;血壓升高 240/120 mm Hg;無結膜蒼白,無踝部水腫;呼吸頻率 16次/分,雙肺可聞及濕啰音;心率90次/分,心律齊,腹軟,無壓痛,腹部器官未見明顯增大;皮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患者有輕度的左眼瞼下垂,但眼球活動正常。左側瞳孔較右側小,在光線暗的環(huán)境下更加明顯。雙側瞳孔光反射靈敏,患者有自發(fā)的向右側眼震,不隨注視改變方向。
頭脈沖試驗和傾斜試驗(-)。左側面部及右側肢體針刺痛覺減退?;颊叽嬖谳p度的左側中樞性面癱。雙側咽反射正常。頸軟,kernig征(-)。
患者四肢肌力正常,深反射正常,右側的跖反射較左側減退。
左上肢指鼻試驗提示辨距不良,左側輪替試驗(+),左側跟-膝-脛試驗(+)。
由于眩暈和姿勢不平衡,步態(tài)測試無法完成。
小問題
答案
由于前庭神經核或者其與小腦的連接處受影響,患者會出現(xiàn)眩暈,眼球震顫,嘔吐。
由于外側網(wǎng)狀結構的交感下行通路受影響會出現(xiàn)同側Horner綜合征。
由于三叉神經脊束受影響,會出現(xiàn)同側面部感覺缺失。
由于上行的脊髓丘腦束受影響會出現(xiàn)對側感覺缺失。
由于繩狀體或者脊髓小腦通路受影響,會出現(xiàn)同側的共濟失調。由于疑核受影響,會出現(xiàn)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
該患者沒有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由于梗死的大小和程度,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也不同[2]。在一個大宗病例的報道中,發(fā)生在延髓尾端的梗死很少或沒有聲音嘶啞、吞咽困難[5]。這表明疑核的尾端與內臟的傳出纖維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在大多數(shù)有吞咽困難和聲音嘶啞的病例中,病變一般發(fā)生在延髓外側部分的頭端和腹側。
這個患者第二個特點就是表現(xiàn)出同側輕微的中央型面癱。當病變波及低位腦橋時,可出現(xiàn)同側外周型面癱,當皮質核束有變異并受影響時,可出現(xiàn)同側中央型面癱[5,6]。
這個患者也沒有表現(xiàn)出同側和雙側面部感覺缺失。雙側的感覺受損主要表現(xiàn)在病人有大的病灶影響三叉神經脊束及其二級纖維,而對側面部感覺缺失主要出現(xiàn)在三叉神經的二級纖維受累[5]。
對于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急性眩暈發(fā)作患者,延髓外側綜合征尤其值得注意,并要進一步明確。
急性神經元炎通常表現(xiàn)出一系列眩暈、頭暈、平衡障礙、嘔吐的癥狀。然而,在外周原因引起的眩暈例如前庭神經元炎,并不會表現(xiàn)出肢體的共濟失調、感覺缺失和Horner綜合征。前庭神經元炎的頭脈沖試驗可能也是陽性的[5]。
梅尼埃病通常會表現(xiàn)出耳鳴、聽力下降并伴有眩暈的癥狀,但是并不會表現(xiàn)出其他神經癥狀。
后交通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會導致瞳孔擴大,而不是瞳孔縮小[8]。這個病人除了頭顱CT是正常的,也沒有頸項強直和畏光,這種情況下基本不考慮動脈瘤破裂出血。
7.Welgampola SM, Young AS, Pogson JM, Badshaw AP, Halmagyi GM. Dizziness demystified. Pract Neurol. 2019;19:492-501.
8.Golshani K, Ferrell A, Zomorodi A, Smith TP, Britz GW. A re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in the modern era. Surg Neurol Int. 2010;1:88.
9.Caplan L.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n, now, and tomorrow. 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 – 2000. Stroke. 2000; 31:2011-2023.
10.Frumkin LR, Baloh RW. Wallenberg's syndrome following neck manipulation. Neurology. 1990;40:611-615.
11.Powers WJ, Rabinstein AA, Ackerson T, et a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8;49:e46-e99.
12.Park K, Park J, Hwang S, Im SB, Shin WH, Kim BT.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natural history,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8;44:109-115.
首發(fā)|醫(y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作者|八孔的笛子
責任編輯|章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