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的中醫(yī)公眾號
最具人氣的中醫(yī)公眾號』
致力于中醫(yī)尤其是中醫(y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第 536 期
作者:王衍華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編輯 / 劉剛 ⊙ 校對 / 林鳳
長篇中醫(yī)小說
《中醫(yī)冰無雙》上篇之《太白古墓》(點擊自動跳轉閱讀)可在歷史文章中瀏覽查看。關注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qhmjcc),享受健康快樂閱讀。
“利小便實大便”是中醫(y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即通過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又叫“開支河”或“分消走泄”。其理論來源于張仲景《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奔啊督饏T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下利氣者,當利小便。”晉代王叔和亦在《脈經》提出:“溏瀉,宜服水銀丸,針關元,利小便?!焙笫泪t(yī)家特別是金元時期尤為重視淡滲利小便的治法,如朱丹溪《平治薈萃》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凡泄瀉之藥,多用淡滲之劑利之?!泵鞔t(y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泄瀉》更是明確提出:“凡泄瀉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并說:“治瀉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边@些便是至今臨床上遵循的“利小便實大便”的理論依據。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成肇仁教授執(zhí)教40余年,精究方術,博覽眾長,學驗俱豐,筆者有幸隨診于旁學習,受益匪淺,今擇錄成老運用此法治療腹瀉驗案兩則,以飧同道。
腸道濕熱
賀某,男,21歲,2012年5月13日初診。自述腹瀉腹痛三天,痛則欲解大便,解后疼痛不能緩解,伴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感,舌淡苔白厚,脈滑。此為腸道濕熱內蘊,治宜清利濕熱、緩肝止瀉。
處方: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白芍15克,防風10克,炒白術12克,廣木香6克,檳榔片10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30克, 焦三仙各15克,甘草6克。7劑,水煎服。
患者告知7劑服后,病癥痊愈。
按:《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例中醫(yī)辨證屬濕熱壅遏于陽明大腸,兼肝強脾弱。濕熱壅遏于大腸,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職,腑氣不通,故出現(xiàn)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苔厚白、脈滑乃濕盛之象。又因脾氣虛弱,肝強太過,脾受肝制,運化不及,升降失常,故出現(xiàn)腹痛腹瀉,痛則欲瀉。正如吳鶴皋所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北咀C癥狀雖不完全符合傷寒條文,但病機卻一致,故以葛根黃芩黃連湯為主方以清熱止利,佐以痛瀉要方補脾緩肝,緩痛止瀉,再加木香、檳榔片行氣止痛,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健脾利水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焦三仙健脾和胃消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融經方時方于一體,補瀉兼施,驅邪而不傷正,補益而不斂邪,故藥到病除。
脾胃虛弱
傅某,女,78歲,2012年5月13日初診。
自述腹瀉半年,一日行三至四次,或便溏,或水樣便,伴矢氣多,腹中腸鳴,舌暗紅苔薄白,脈沉細滑。此為脾胃虛弱、水濕內停之象,故治宜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處方:黨參15克,山藥30克,炒白術12克,茯苓15克,炒苡米15克,炒扁豆10克,廣木香6克,防風10克,葛根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3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蒼術6克,焦三仙各15克。7劑,水煎服。
二診:大便次數(shù)已減少,但大便仍偏稀,腹中腸鳴,大便排出欠暢,舌脈同前。守上方加砂仁6克。7劑,水煎服。
三診:大便已正常,患者因還有其他疾病,故仍堅持治療。
按:本例中醫(yī)辨證屬于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濕內停。脾氣虛弱,清氣不升,運化無權,水谷水濕不化,故大便溏瀉,甚至成水樣便。脾胃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氣機不利,故矢氣多,腹中腸鳴?;颊吣挲g較大,脾胃本虛,故日久不愈。舌脈亦為脾胃虛弱、水濕內停之象。故治宜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處方以參苓白術散合平胃散加減,參苓白術散益氣健脾,滲濕止瀉,平胃散燥濕健脾,加木香行氣,防風祛風勝濕,葛根升陽止瀉。其中,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健脾利水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焦三仙健脾和胃。諸藥配伍,緊守病機,藥證相合,故癥狀消失。
名醫(yī)簡介:成肇仁,男,1944年生,四川人。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yī)師、經方運用研究所所長、湖北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仲景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首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為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家李培生教授,于1982年在該院取得醫(yī)學碩士學位。并為全國第一批名老中醫(yī)田玉美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
I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第3776期。I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lián)系,立即刪除。I 投稿信箱:445288908@qq.comI 咨詢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yī)知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