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律詩的變格
一.古人針對七言格律詩平仄的變動規(guī)律有一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五言則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一口訣基本符合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已在前幾講的詩譜中充分體現(xiàn)。但這一口訣不適用下列情況:
1.孤平-孤平屬詩家大忌。指的是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平仄必須分明,不能將平聲換為仄聲。因除了韻腳,全句只有一個平聲了,固稱之孤平。
2.孤平拗救-律句若犯孤平,在適當(dāng)?shù)奈恢蒙?,補上一個平聲,即將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換成平聲。這種本句自救的方法稱之為“孤平拗救”。這種不依常格的句子,稱之為拗句。
例:李白詩:“恐驚天上人”及戎昱詩:“洛陽女兒花滿頭”。
3.特定拗句-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是由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及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變化而來,形成律句的“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王力語)有的詩家也稱其為:“五拗六救”。變化后的五言的“平平仄平仄”的第一字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字,不再可平可仄,而必須用平聲。
如:李白詩:“仍憐故鄉(xiāng)水”及杜荀鶴:“任是深山更深處”。
4.對句相救-在“仄仄平平仄”及“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若倒數(shù)第二字(甚至倒數(shù)的第二三字)用了仄聲,則要求在對句的倒數(shù)第三字補上平聲。
例: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陸游詩:“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對句相救”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大拗必救”,上述則是。
另一種“小拗可救可不救”:
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仄仄平平仄”及“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倒數(shù)第三字應(yīng)平而用了仄聲,成為“仄仄仄平仄”及“平平仄仄仄平仄”,則不強調(diào)在對句的倒數(shù)第三字補上平聲。
5.三平韻-“三平韻”亦屬詩家一忌。指的是“仄仄仄平平”及“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中,倒數(shù)的第三字用了平聲,成為“仄仄平平平”及“平平仄仄平平平”。
二.詩體的變化
1.折腰體-絕句的失粘,(即第三句的平仄與第二句的平仄不相同,)或律詩的第二、三聯(lián)失粘的詩體,謂之“折腰體”
例
自君之出矣,
弦吹絕無聲。(吹,去聲)
思君如百草,
撩亂逐春生。李康代:自君之出矣
客心爭日月,
來往預(yù)期程。
秋風(fēng)不相待,
先至洛陽城。張說:蜀道后期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王維:闕題二首(之一)
君家何處住?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xiāng)。崔顥:長干行
花枝草蔓眼中開,
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
嫁與春風(fēng)不用媒。李賀:南園一十二首(之一)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南園一十二首(之五)
逸人期宿石床中,
遣我開扉對晚空。
不知何處嘯秋月,
閑著松門一夜風(fēng)。賈島:夜期客不至
世故相逢各未閑,
百年多在別離間。
昨夜秋風(fēng)今夜雨,
不知何處入空山。盧綸:赴虢州留別故人
2.順風(fēng)調(diào)-律詩的第一二聯(lián)的平仄重復(fù)稱之:“順風(fēng)調(diào)”
例: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附百度貼:拗救
拗句: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稱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
拗救: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后面應(yīng)補上一個平聲,也叫“救平”,但注意補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經(jīng)過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的一種。但由于比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俪鼍渥跃醛ぉぴ冢ㄘ曝疲捌狡狡截曝啤本涫街校驗槭秦坡曌衷诰淠?,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 風(fēng)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維《觀獵》的尾聯(lián)出句
“回 看 射 雕 處”,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詠懷古跡》之尾聯(lián)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蕭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屬于這種情況。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guī)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一定要記得。”
?、诠缕睫志醛ぉぴ冢ㄘ曝疲捌狡截曝破健边@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一個字也變成了仄聲,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則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式,又可寫變成“仄仄仄平仄”(這是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過這樣一來,對句就必須變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則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對句增加一個平聲字來彌補出句中缺少的平聲字,即第三個字必須變成平聲字。所以叫“對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涞谌齻€字變成平聲字,即“吹”救“不”)、
陸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第五個字變成平聲,“無”救“萬”)
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補平!
?、蹆删醛ぉと绻捌狡截曝破健庇糜趯?,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這種格式又可以變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于對句救出句。但如果這個出句又是個“孤平拗救”式,則構(gòu)成這第三個平聲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這就是兩救。
如陸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兩救”。
可以利用這首詩構(gòu)成兩救的口訣:“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無字救兩拗,佳例要記清?!?br>
附百度貼:折腰體
折腰體-概述
折腰體,是指詩的首聯(lián),能守平仄之規(guī),但它的第二聯(lián),卻不能守平仄相粘之律,仍依首聯(lián)的平起或仄起,于是形成兩聯(lián)之間失粘而上下兩聯(lián)偶字平仄相同的情形。這種體式首見于絕句。因為絕句只有兩聯(lián),如果上下兩聯(lián)不粘,如同中腰折斷一般,故由此名。
例如:
渭城曲-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