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1 栽培條件
1.1 土壤
適宜羊肚菌生長的土壤為不易板結的黑、黃沙壤土,土壤酸堿度中性偏酸,含有腐殖質土更好。
1.2 溫度
菌絲生長適宜溫度 18~22℃,低于 3℃休眠,高于 28℃死亡;孢子萌發(fā)適宜溫度 15~20℃;子囊果適溫 15~18℃,地溫高于 18℃子囊果死亡。
1.3 水分及濕度
子囊果(菇體)發(fā)生要求,菌絲生長土壤含水量40%~50%,低于40%不利于菌絲生長,子囊果生長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 30%左右、空氣濕度 80%~90%。大田栽培 3 月份降水量至關重要,若降水量少于100mm,會對子囊果發(fā)生量造成嚴重影響。
1.4 光照
菌絲和菌核生長不需要光照,強光照會抑制菌絲生長;子囊果的生長需散射光(三分陽七分陰,透光度 30%~50%)。
1.5 空氣
菌絲生長對空氣無明顯要求,但子囊果形成和生長發(fā)育階段對空氣十分敏感,通風不好子囊果小、畸形,容易腐爛。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栽培季節(jié)
自然條件下羊肚菌子囊果發(fā)生在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各地的氣溫不同,發(fā)生的時間也不同,如陜西秦嶺山區(qū)冷涼地區(qū) 4 月至 5 月上旬、陜南在 3 月份為集中盛產期。根據其生物學和陜南地區(qū)氣候特點,要求當年10 月下旬至11 月底種植,翌年2~3 月氣溫回升,子囊果開始生長形成。嚴格要求種植不得超出12月,11月降溫迅速,11月底低溫就可達零下,1 月底 2 月初最低溫 4℃左右,出菇期在 3 月上旬至 4 月下旬,氣溫升溫較快。
2.2 栽培方式
目前,國內羊肚菌栽培方式有以下幾種:地面矮棚式露地栽培、遮陽網簡易大棚露地栽培、鋼管塑料大棚設施化栽培、鋼結構設施塑料大棚設施化栽培等。其中鋼管塑料大棚設施化栽培設施條件相對較優(yōu),投入成本適中,栽培環(huán)境易控,適宜在陜南地區(qū)選用。
2.3 場地選擇
羊肚菌種植基地應選擇地勢較平坦、水源方便、交通便利及遠離城區(qū)工礦區(qū)、交通主干線、工業(yè)污染源、養(yǎng)殖區(qū)以及生活垃圾場等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場地。
2.4 設施搭建
利用鋼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栽培羊肚菌的設施一般長度20~25m,跨度6~8m,大棚矢高3~3.5m,陜南地區(qū)山地較多,種植者可根據場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搭建設施大棚,但要注意大棚長度不能超過25m,否則不利于出菇期通風散熱。
2.5 菌種準備
2.5.1 栽培品種 我國羊肚菌主要種類有羊肚菌、赭色羊肚菌、尖頂羊肚菌、高山羊肚菌及黑脈羊肚菌等,其中生產應用主要是黑色羊肚菌直系種,如“梯棱”“六妹”系列。栽培時選擇具有抗病性好、抗逆性強、優(yōu)質豐產且適合本地區(qū)栽培的品種。
2.5.2 菌種質量要求 無雜菌污染、菌絲無干縮失水、無老化、生長勢強,菌袋或菌瓶有少量菌核產生。種植者選用自制菌種時,注意栽培菌種應為當年制備獲得。
2.6 播種前準備
2.6.1 平整場地 整地前撒石灰粉 25~40 千克/畝進行消毒殺菌,后將土壤翻耕 1~2 次,并耙細,土粒最大直徑不超過 5cm,土面平整。場地四周開好排水溝,溝深 30~40cm。
2.6.2 作畦 畦面寬 80~90cm,畦與畦走道寬40~50cm。將走道內的土壤翻到畦面,使畦高達到15~20cm,整平畦面。播種前一天用干凈水將畦面稍噴濕,保持土壤濕潤。
2.7 播種
2.7.1 菌種處理 播種前將菌種掰碎放入消毒后的容器內備用,菌種或容器不能放在強光下照射。
2.7.2 播種 將羊肚菌菌種均勻地撒播在畦面上,每平方米用種量掌握在 0.6~0.75kg。播種后用少許細土將菌種掩蓋,以畦面菌種不裸露為宜。播種完畢后,疏通畦間的走道,以保證后續(xù)管理中畦溝能夠正常灌水,畦面覆蓋黑色地膜。覆蓋黑色塑料地膜前,地膜上每隔 20cm打一直徑 1cm的小孔,有利于通氣,這樣可省去越冬水。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陜南11月份晴天播種覆土后,要及時在棚架搭蓋覆蓋物,然后再在畦面覆蓋黑色地膜,這樣可避免長時間太陽照射使畦面溫度過高,使菌絲免受高溫傷害。
2.8 棚架搭覆蓋物
利用鋼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的搭蓋遮光率85%的遮陽網一層即可。冬季可采取遮陽網上覆蓋一層農膜以利于棚內保溫,并防止積雪壓塌棚架。
2.9 養(yǎng)菌管理
播種后,正常情況下,2~3d菌種開始萌發(fā),10d左右菌絲基本占領畦面,開始產生分生孢子,這時注意觀察濕度、溫度及感染情況。
2.9.1 水分管理 播種 3d后在畦溝內灌水,以水不不淹沒畦面為宜。若后續(xù)畦面偏干時,可采用同樣方法補水。一般情況下,養(yǎng)菌階段需補 2~3 次水。菌絲在正常生長的情況下,菌絲前端會分泌透明狀如水滴的液體,當濕度過低時,菌絲上觀察不到這樣的小水珠。
2.9.2 控溫防雜 養(yǎng)菌期間,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5~22℃。若發(fā)現(xiàn)雜菌,可在雜菌發(fā)生處撒干石灰粉防治。
2.10 外援營養(yǎng)袋的覆蓋
2.10.1 外援營養(yǎng)袋的擺放時間 一般情況下播種后2~3周就可以擺放外援營養(yǎng)袋,但在實際生產中,以畦面菌絲產生少量菌核、開始出現(xiàn)消退時覆蓋外援營養(yǎng)袋為宜。
2.10.2 擺放方式及密度 外援營養(yǎng)袋可采用五點式擺放,營養(yǎng)袋與營養(yǎng)袋的間距在 30~40cm,一般畝用營養(yǎng)袋在 1 200~1 600 袋。
2.10.3 外援的撤離 一般在出菇前 1 個月到 20d左右撤袋。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當營養(yǎng)袋內布滿菌絲,營養(yǎng)袋與畦面接觸點及周圍布滿黃褐色胎狀絨毛時,即可撤去外援營養(yǎng)袋。撤袋后重點工作是補水保濕,通過提升土壤濕度保證畦面和畦溝濕潤(含水量 30%左右),以保證子囊果原基形成和生產發(fā)育對水分的需求。
2.11 出菇管理
2.11.1 水分管理 因春季氣溫回升,土壤蒸發(fā)量增大,出菇前需要根據土壤濕度在溝內灌一次大水,灌水以不超過畦面為宜,恢復土壤濕度。出菇期間土壤 水 分 控 制 在 30%~35%,環(huán) 境 濕 度 控 制 在80%~90%即可,這時氣溫較前期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噴水一定要注意細節(jié)的掌控,一般在早上 8 時前、下午18時后噴水,噴水一定要噴向空中,不可直接噴到菇體上,有條件的可采用在棚內安裝霧化水噴灌設施進行噴施補水,出菇時要注意環(huán)境溫度高于 18℃時不宜噴水。
2.11.2 溫度管理 羊肚菌在子囊果的形成和生長階段,對環(huán)境溫度十分敏感,生長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13~18℃,高于20℃子囊果無法形成,在生產過程中注意農膜的掀蓋,控制好環(huán)境溫度,否則嚴重影響羊肚菌產量。
2.12 病蟲害防控
2.12.1 防控原則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栽培期間不得向子囊果噴灑任何化學藥劑。出菇期禁用任何藥劑防病治蟲。
2.12.2 主要病蟲害 羊肚菌出菇期間主要的蟲害是蛞蝓,蛞蝓數(shù)量的增加對羊肚菌的破壞是致命的;主要的病害是白斑病、紅腳病及壞死病等。
2.12.3 防治方法 針對菌種帶病原性病害,其預防方法是將分離的菌種進行鑒定,在平板上培養(yǎng) 2d,菌落直徑在 4cm左右,進行變溫處理(高溫、低溫輪回),羊肚菌菌絲會出現(xiàn)自溶,再繼續(xù)培養(yǎng) 2d出現(xiàn)細菌性菌落、白點菌絲或出現(xiàn)霉斑時,說明菌種不純,不能作為栽培用種。針對土壤帶病原性病害,可選擇水田或腐殖質不豐富的旱地,翻耕后撒施生石灰,每畝 100kg。針對蛞蝓危害的防治,一是在蛞蝓的活動盛期,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可消滅大量的蛞蝓;二是在蛞蝓的躲藏地,撒上石灰或 5%的食鹽水進行驅殺。
2.12.4 培養(yǎng)殘料的處理 培養(yǎng)殘料要及時運離生產場地,作為有機肥料進行利用。生產中使用的塑料袋等要及時從場所清理干凈,作為廢品回收利用。采菇后應及時清理料上和地面上的菇根、死菇等殘留物,及時運離栽培場所,清潔后應進行滅蟲和消毒處理,滅蟲消毒后通風干燥??臻e季節(jié)的各類園藝設施應掀膜通風曬地,直至下次使用。
3 采收
3.1 采收標準 羊肚菌出菇后長至 5~7cm時采收最佳,過大影響品質,過小經濟價值低。但采收時要注意,羊肚菌表現(xiàn)出下列情況也要及時采摘:一是菌帽的蜂窩打開較大,不再是褶皺到一起;二是羊肚菌表現(xiàn)出其他雜菌感染的情況。
3.2 采收方法 用小刀齊土面割下或將子實體基部一起拔出,清除基部泥土,分級銷售或干制,干品需要塑料袋密封保存,減少菇體間的碰觸和損傷,保持菇體完整。采收者應穿工作衣帽、戴手套和口罩,衛(wèi)生采收;采收人員不應佩戴飾品。
4 干制加工
羊肚菌采摘應有序擺放,不要過高疊壓,以免弄臟或弄碎羊肚菌,造成損失。采摘時手要握住羊肚菌基部輕輕地采摘,以免破壞周邊未成熟羊肚菌的生長。烘烤時羊肚菌需單個擺盤,不可疊壓。溫度保持在 45~55℃烘干,時間 5h左右,不宜過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