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兒黃,麥收忙。春天歸去,夏天來臨。一年一度的麥收季節(jié)又開始了。
自從我到外地參加工作以來,就幾乎再沒有進過麥田里,麥田從此就像是一段故事永遠成為一份記憶擱淺在我生命的深處,我好想在麥田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光陰!
我們這里的麥收時節(jié)正值端午節(jié)前后,每每在端午節(jié)到來的時候就會自然地讓勾起我收麥的情景,這份情結(jié)一直成為我年少時最美麗的記憶而伴隨著我的成長。
最近些天,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動態(tài)好友人發(fā)來了一組組收麥的組圖,一個個熟悉的記憶再次將我?guī)У竭^去,帶進回憶里。
今年端午節(jié)小長假在回老家的路途中透過車窗看過去,金黃的麥浪隨風飄揚,一片一片地麥子,麥穗齊刷刷的豎立著,真好看??!看到心中自然涌起兒時那些割麥子的情景。好多年過去了,記憶猶新,恍如回顧,一切好像還在昨天。那些在麥子堆里打鬧的孩子們,那些在夜晚在打麥機的轟鳴下安然睡去的景象,還在眼前一一展現(xiàn)。
麥收時節(jié)平原地區(qū)早已經(jīng)用現(xiàn)代化的收割機進行收割了。但我家鄉(xiāng)的鄉(xiāng)親還是用最原始的辦法,用鐮刀割,肩挑車推,最后把晾曬得放在嘴里一咬嘎嘣響的麥子,扛回家倒進糧缸,整個麥收才算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麥收前得把各種家什準備好,主要是捆麥子的繩子和鐮刀、杈把、掃帚、碌碡、駁架、簸箕、木锨、牲口……麥收是農(nóng)民一年中最關(guān)鍵的時節(jié),虎口奪食,小看不得。
然而,現(xiàn)在卻不同了,農(nóng)村已實行了耕作機械化,夏收對于農(nóng)民來說已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了。雖然種的是責任田,但機械化收割已經(jīng)相當普遍。
今天那一大片成熟的麥田,還在翻滾著金色的波浪,而經(jīng)過聯(lián)合收割機一夜的轟鳴,第二天便蕩然無存了。大袋大袋的麥子,已經(jīng)堆放在家里,只等著晾曬了。一些小塊麥田,只用脫粒機就很快解決了問題。所以,農(nóng)民再不為夏收繁忙而發(fā)愁了。白居易那首:“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的景象也逐漸遠離而去。
兒時記憶一入農(nóng)歷4月底五月初,家鄉(xiāng)麥收的一切準備工作便如火如荼地開始了。為此每每到麥收時節(jié),那是的農(nóng)村小學總是要放幾天假的,為的是大人孩子齊上陣,把麥子早日搶回家,那是后叫搶收,那時候一切都靠肩膀挑,靠手割 ,整個麥收期間,把人累的夠嗆,累瘦了,曬黑了。
在麥成熟收割前還有一項重要工作那就是軋場。場院不平整,就沒法打場,先給場院潑灑上水,水要浸透,要不軋不瓷實,就會起皺皮,稍作晾曬再撒上麥秸。然后就套上牛拉,拉上閑置了一年的碌碡,在場院轉(zhuǎn)起圈子,碌碡吱呀呀唱著古老的歌謠。
要說這打場可是個技術(shù)活,這方面我爺爺可是個行家老把式。麥子全部進入了場院曬干后,將每一個麥鋪子在地上墩整齊了,使麥穗齊刷刷的,然后把麥鋪子入進鍘刀猛地壓下,“噌”地一聲,麥穗和麥稈一分為二,然后分攤均勻在場院里面。既要保持通風,又要讓太陽充分曬透。等到中午麥子曬透了,碾場便開始了。
由經(jīng)驗豐富的爺爺套上健壯的黃牛,拉著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圈子要轉(zhuǎn)得很園,一層壓一層,不能有絲毫疏漏。此時也正是天氣最熱太陽最毒的時候,爺爺頭戴草帽,肩上搭著濕毛巾,身上曬得油黑光亮。
此時此刻也是爺爺一年最高興的時刻,他一手提著韁繩,一手拿著一根樹枝,時而吆喝一聲,聲音中充滿自豪和期待。天空高遠,如一汪碧水,映照著野外一片片黃澄澄的麥田。樹上的布谷鳥在清脆的鳴叫,仿佛是替那些麥子催促人們快些開鐮,他們已經(jīng)等不及了。
我們孩子的任務(wù)就是做好場外服務(wù)。比如:給爺爺遞毛巾、擦汗、倒水。最重要的任務(wù)就是給黃牛接糞倒糞。爺爺除了碾場還要嚴格觀察牲口屁股的動靜,一旦有情況,立即用笊籬接住,并大聲呼喚我們“倒糞!”,我們聞聲跑進場中,把笊籬接過來,迅速倒到場外。
如果牲口拉的是稀糞,那就慘了,弄得滿手滿身都是。稍有遲緩,就得挨一頓臭罵。如果套的是兩頭黃牛,狀況一發(fā)生,那就更熱鬧了,往往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鬧得手忙腳亂。雖是臟活,也只能由我們這些孩子來干。
傍晚,當麥子碾完堆放在大場中間的時候,便是莊稼人最愜意的時候。這時,爺爺用木锨鏟起一锨麥子,往空中一揚,試一試有沒有風,如果有風,揚場便開始了,七八張木锨,兩三把掃帚,家人一起上手,揚的揚,掃的掃,只要風順,一大堆麥子很開便揚完了。
如果沒有風,只好坐在場邊,抽煙喝茶,等待著風的光顧。我們孩子們卻不管這些,只顧光著膀子赤著腳,在寬廣的麥場上,翻跟頭,打鬧戲耍或鉆進麥垛子里躲貓貓。有時等到半夜或黎明還未等來一絲兒風,唉!那時農(nóng)村沒有電,更沒有鼓風機,只能靠風神的幫助。在大自然面前農(nóng)民們顯得多么無奈啊!
麥收是一場全民戰(zhàn)爭,那些施工的工地停了工,在外面上班的也都請假回來了;就連學校的小學生也都放了農(nóng)忙假參加麥收。每一塊麥田里都是晃動著一些脊背,鐮刀一閃、一綹麥子應聲倒下,不一會兒,麥田就出現(xiàn)了一個個麥鋪子,似一隊隊排列整齊的士兵。割完了一塊麥田,就把那些麥鋪子顛倒壘在一起,用繩子捆了。
男人們插上扁擔,肩上一挑,兩個麥捆子就像兩座小山顫悠悠的,一路挑到場院。麥子是男人們用肩膀挑回來的,縱然用了墊肩,收完麥子雙肩還是紅腫的。
小孩子們就在麥地里撿拾麥穗,身后背著一個用荊條編成的簍子,或挎一個竹籃子,撿了麥穗就整齊的碼在里面,最后倒在場院的麥子堆上。如果說割麥是一首大曲,那這些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就是尾音,因為他們的存在而使整個麥收平添了意味深長的一筆。
麥季最怕下雨,所以不管割麥還是打場,都得要爭分奪秒。要是天公不作美,忽然一場大雨,一年的收成就成泡湯了。鄉(xiāng)間有一句話叫“虎口奪食”實不為過。打完場,看著堆在地上的黃金麥粒,那份喜悅和滿足,是拿什么也換不來的。
麥子顆粒歸倉后,緊接著就是積麥秸,這是夏收后的最后一道活路,也是麥收的收尾工作。所以各家都搞得特別隆重。在農(nóng)耕時代,麥草不像現(xiàn)在用途很廣,主要是喂牲口和當柴燒。輪到誰家積麥秸,大家都來幫忙,抬的抬,挑的挑,撥的撥。撥麥積的人,都是莊家行里的老把式,他們撥的麥積,下小、中園、上尖。遠看像一座塔,外形玲瓏結(jié)實好看。風吹不倒,雨滲不進。
麥積撥完了,免不了主人一番招待,白饃細面,七碟子八碗擺在當院,凡是幫忙的,一起聚餐。有的主人還搬出自釀的燒酒壇子讓大家肥吃海喝一頓,以示慶賀。
這樣的時代,雖已永遠成了過去,然而,卻是那樣地令人懷戀。
我已有多年沒有參加家鄉(xiāng)的麥收了。但每到麥季,就會想起兒時那一幕幕有關(guān)麥收的情景,心里涌上柔軟的情愫……
作 者 簡 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