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指數(shù)(Glycemic index,Glycaemic Index;英文縮寫GI),也譯作血糖生成指數(shù)、升糖指數(shù),表示在禁食一段時間后(通常不低于10小時),同一受試對象攝入含有一定量(通常為50克或25克)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不包括不可消化吸收的纖維素等)的食物與等量的參考食物(葡萄糖或白面包)相比,在一定時間內(nèi)(通常為2小時)引起的血糖反應曲線下面積(即積分)的比值,即體內(nèi)血糖應答的百分比[1,2]。血糖指數(shù)的概念是由多倫多大學David J. Jenkins教授等1981年在研究最適合糖尿患者的飲食時提出的[3]。Jenkins等人提出了碳水化合物“質(zhì)量”對血糖應答的影響,即含有相同數(shù)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食物,其消化吸收速率和血糖應答水平不盡相同。血糖指數(shù)作為一種生理學參數(shù),綜合食物組分和含量、碳水化物的類型和結(jié)構(gòu)、以及食物的物理狀況和加工制作過程等因素,整體反映食物整體的消化利用狀況。高血糖指數(shù)的食物在消化吸收過程中消化快、吸收完全,并迅速釋放葡萄糖,引起餐后血糖快速增加,產(chǎn)生較高的血糖峰值。反之,低血糖指數(shù)的食物在消化吸收過程中吸收慢,較緩慢地釋放葡萄糖,引起餐后血糖的增加較緩慢,血糖峰值較低、下降速度亦較慢。以葡萄糖為參考食物時(GI=100),葡萄糖的GI值也即為最大GI值(100),而其他食物的GI值均在100以內(nèi);相比于以葡萄糖為參考食物,以白面包為參考食物時(GI=100),該標準下食物的GI值約為前者的1.43倍,但由于全球范圍內(nèi)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白面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因此使用時應特別注意[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