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女孩偷東西親媽報警:我們習以為常的恐嚇式教育,實則埋下了不少禍根
最近,有一個新聞引起大眾熱議:一位7歲女孩在商場偷拿玩具,被親媽報警。有的人則認為,女孩在店里被當場抓包還拒不承認,媽媽實在沒辦法了,尋求警察幫助并沒有錯。況且,警察也不是以“嚴刑逼問”的方式嚇孩子,而是極有耐心地引導溝通,讓女孩說出全過程,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這其實是樹立了一個對付熊孩子的良好案例。但是如果大家仔細了解的話會發(fā)現,這次事件中的女孩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熊孩子”。她知道自己家境不好,媽媽是不會給她買的,再加上年紀小無法抵擋住玩具的誘惑,才出此下策。除了求助警察,這位媽媽無法給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親子間的溝通,正如這位媽媽所說由于工作忙,有時已經不能讀懂女兒的內心世界。在媽媽報警后,警察及時地疏散了周圍的群眾,對小孩進行一對一的勸慰,這樣的做法是可以的。但盡管這樣,警察的到來還是會在小孩的心里留下陰影。因為小女孩是在聽到警察說“偷竊有可能會坐牢,坐牢就是會被關進小黑屋”時,才哭著承認自己偷玩具的事實。這件事可能會讓女孩認識到偷竊是不對的,但同時,也有可能讓她處于“被警察抓”的恐懼中。我們當然希望這件事對于小女孩來說可以到此為止了,但我們不能無視另外一種隱患的存在。就像前幾天有一段視頻很火,大概是美國一名8歲的男孩因為在課堂上拒絕老師坐在身邊的要求,兩人發(fā)生了肢體沖突,但兩人都沒有受傷。但警察就因為這件事逮捕了這位小男孩,并強制他戴上手銬,盡管他的手小到帶不上。據男孩的母親講,男孩甚至還被送進了監(jiān)獄,并被控以毆打重罪。后來男孩母親打了9個月的官司,才讓檢察官駁回了對男孩的指控。逮捕男孩的一個警官覺得這么做是給男孩一個教訓,希望他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要學會從中學習并成長。但結果是,這樣的“恐嚇教育”已經給男孩帶來了嚴重的心理疾病。這件事后,男孩母親說她的兒子被診斷患有多動癥、對立違抗障礙、抑郁癥和焦慮癥,盡管現在有好轉,但是也留下了創(chuàng)傷。這個事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jié)就是:女孩的媽媽之所以會選擇報警,是因為“看過一個視頻是爸爸教育女兒,做父母的也是報了警,然后把她帶到警察局”,所以她也想效仿,用這個方法給女兒一個教訓。事實上,在孩子不聽話、犯錯的時候,不少家長下意識地就會用“恐嚇”來代替溝通。“恐嚇教育”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比比皆是:當孩子不吃飯,大人就恐嚇說“醫(yī)生會在屁股上打針”;當孩子不睡覺,大人就恐嚇說“會有怪獸出來把你帶走”;當孩子撒潑要買玩具,大人就恐嚇說“把你賣給售貨的阿姨”;當孩子不肯寫作業(yè),大人就恐嚇說“再不寫就叫老師不讓你上學”……
可能有家長會說“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或者認為這種方法確實是管用的。但往深處想,嚇唬的本質其實是控制和威脅,沒辦法從根本上起到教育的作用。當下你覺得有效果,是因為孩子信任你。一旦孩子被恐嚇的次數多了,也就能識破你的套路了,甚至有可能會破壞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僅如此,經常被“恐嚇”的孩子,更容易養(yǎng)成撒謊的習慣。因為當父母用比較恐怖的言論“威脅”到孩子時,造成孩子內心極度恐懼,他就會開始說謊來應付他人。其次,這種“恐嚇式教育”,還有可能讓孩子對真實的世界開始有錯誤的認知,并且可能因為幼時內心的陰影而做出傷害自己的錯誤抉擇。有些父母會拿社會上的職業(yè)形象恐嚇孩子,一個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有危險,他也不敢去向警察求救;一個怕醫(yī)生的孩子,真正生病時也會害怕跟醫(yī)生配合;一個怕老師的孩子,根本不敢安心聽老師上課。在孩子整個成長環(huán)境中,爸爸媽媽都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首要渠道。如果連父母都對孩子進行威脅恐嚇,孩子的內心很容易受到創(chuàng)傷,進而產生“被遺棄感”。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孩子內心產生各項心理疾病。所以你看,像“恐嚇式教育”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會在日后對孩子的教育中埋下深深的禍根。犯錯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當孩子犯錯時,怎么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而不是懲罰。
因此我認為“當眾指責/恐嚇”的方式,不會帶來長遠的正面效果。作為父母也許是想樹立威嚴,而團體中的指導者除了威嚴以外,同時也認為這是“機會教育”,藉由此人的例子,統一對團體傳達他們的期待,他們或許認為,看到別人犯錯的后果,大家自然而然會產生警惕,從而能讓團體中的每個人,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這種殺雞儆猴、以傷害當事人自尊來便宜教導之事,最后真的能當事人變好,也能讓其他人避免犯錯嗎?不,我認為不能。至少,這不會帶來正面的長遠效果,這反而是用負面方式尋求短效,最后只會兵敗如山倒。恐嚇教育不可取,那該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呢?在我看來,有以下三個做法:指導的目的,是驅動當事人的自尊自重與自愛,“當眾指責”所帶來的“假象進步”,卻是出于害怕被羞辱的恐懼感。教養(yǎng)、教育及管理的目的,究竟是在“自尊”的基礎上,驅動向善的正念?或是制造“恐懼”,來使對方去做或不去做某件事?我們自己也當過孩子、也當過學生、也當過員工,有誰喜歡被當眾挨罵、被當眾指責、或被當成反面教材說給全部的人聽?教養(yǎng)說穿了就是一種管理,孩子需要教,員工需要激勵,我們永遠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私下討論、吃個飯聊聊,溫柔地鼓勵,永遠勝過嚴厲的說理。貶抑人的自尊,只會破壞人自尊自重之心,人不會因為一直被挑毛病而變得完美,但卻會因為一句溫柔鼓勵,而愿意努力改進。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比急著讓孩子道歉認錯更重要的是,把這件事變成他學習的機會。不是口頭說幾句「對不起」,而是能主動將對方扶起來,關心對方有沒有受傷,是不是還好,然后再去道歉,再去解決剛才的爭執(zhí)。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先和孩子建立情感方面的紐帶,再去解決問題,就會事半功倍。我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一句“媽媽愛你”,一個親吻,一個擁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的存在而如果孩子感覺不到父母對他的愛,他不僅會感到惱怒,還會抵擋父母的教導,甚至因為太過渴求愛變得低微,或者走向反面,變得極其防御。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即使我們并不一定完全贊同。就像孩子希望自己能夠靜一靜時,也希望父母能夠后退一步,而不是繼續(xù)咄咄逼人。每個錯誤都是孩子進步的階梯,而每次父母在幫助孩子爬樓梯的時候,都是一次最美好的親子互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