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哉膽也!無出入竅,而附于肝之葉間;水色金精,名清凈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膽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懸瓠,其神為龜蛇,無出入竅,附肝之短葉間,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凈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驗五爪青紅,肝雖應爪而膽合于肝。故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蛔陨嗾?,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行榮衛(wèi)而重三兩零數(shù)。 榮衛(wèi)雖主于肺,而其流行則又主于膽也,故膽氣始于子云。膽重三兩三銖,三銖是今之一錢二分半也。 氣痛心脅膊項不便,或發(fā)燥體枯面塵;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 ,故氣病如是。不便者,肝循陰器,上貫膈絡,故爾脹滿不得小便也。發(fā)燥者,膽有怒火也。膽合膀胱,上榮毛發(fā),風氣盛則焦燥。汗竭則枯,身體面色蒙塵者,氣滯則榮衛(wèi)道澀也。 風攻頭眉耳目多傾,或癲癇吐沫口苦。 少陽脈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項,風邪上攻,則頭痛眉傾,耳暴聾,目銳 腫赤。風甚則螈 癲癇,輕則常吐黃水,口為之苦。 熱壅鼻淵,咽腫食亦,痿 難行∶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食亦者,胃移熱于膽,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者,易也。痿 坐不能起者,熱則筋縮,足少陽之別曰光明,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虛怯昏淚,不眠善恐,如人將捕。 人數(shù)謀慮不決,故膽氣虛而溢為淚。淚者,類也。膽受水氣,與坎同位,眼亦水也。人心悲則淚出者,水得火而煎,陰必從陽,故悲則淚出。老人膽汁慳,哭則無淚,笑則有淚.火盛水虧也,故膽熱者亦流淚。熱則多眠,虛則不眠,獨臥神無所附,尤生驚畏,善太息,恐如人將捕,或夢細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癭,馬刀兩腋缺盆(皆膽)之路。補以胡黃(連草龍膽(木通,)瀉必青皮柴胡(黃連);溫以橘(皮)皮半(夏)生姜(川芎),涼必黃連竹茹(柴胡)。 公直果斷自降衷,膽生于金,金主武,故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稟剛正果斷,直而無疑無私者,膽氣正也。 壯膽安神資藥餌。 所稟怯者,參棗丸,朱雀丸亦可資助,以全膽氣。 脾鎮(zhèn)黃庭,磨水谷以養(yǎng)四臟;黃,脾色;庭,中也。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腎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黃庭。在天為太陽,在地為太陰,在人為中黃祖氣。脾氣壯,則能磨消水谷,以榮養(yǎng)四臟。 職兼諫議,卻生硬以輔心君。 脾本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飲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堅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則不敢食,故又名諫議大夫。誤食者,留而傷質,甚于傷氣也。 中理五氣,運布于體面;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氣,運布水谷精微,以潤肌體而面肉滑澤。脾壯則臀肉肥滿,脾絕則臀之大肉去矣。 上應兩眉,榮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兩眉間,明堂穴內一寸。脾裹血,主藏榮,上通于口而知五味,其華在唇。黃色。小理者,脾小,脾小則臟安難傷于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則苦湊 而痛不能疾行。揭唇者,脾高,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唇下縱者,脾下,脾下則下加于大腸臟苦受邪。唇堅者,脾堅,脾堅則臟安難傷;唇大而不堅者,脾脆,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端正則和利難傷;唇偏舉者,脾偏傾,脾偏傾則善脹善滿也。 扁似馬蹄,廣三寸而長有五寸。 形扁似馬蹄,又如刀鐮。 膜連胃腑,重二斤(三兩)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絡,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脅于胃之上。與胃包絡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并,結絡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門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處謂之賁門者也。水谷自此而入胃,以胃出谷氣,傳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賁門。 其門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也。若胃中水谷腐熟,則自幽門而傳入于小腸,故言太倉之下口為幽門。散膏主裹血,各臟血脈,皆其所主也。 氣痛膨脹水腫,久則右臍有痞;氣滯則心腹 痛,膨脹水腫。痞者,痞塞不通。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久則四肢不收,發(fā)為黃膽,或為消中,飲食不為肌膚。 風羈癱瘓肉蠕,輕則四體不勤。 輕則怠惰,重則癱瘓,皆脾精不行,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肉屬牌,脾受風濕,則衛(wèi)氣不榮而肌肉蠕動,或痿痹不仁,謂之肉痿。經(jīng)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又曰∶脾熱者,色黃而蠕動也。 肥甘熱泛,口瘡舌強,中消發(fā)疸∶唇燥口瘡,舌根強痛,此肥甘之發(fā)也。食肥則腠理密而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fā)散逆,故甘令人中滿。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干;中滿則陽氣有余,有余則脾氣上溢,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蓋脾熱則胃液滲泄,故干而渴。疸者,濕熱甚也。 酒色虛羸,節(jié)緩腸癖,吐瀉轉筋。 凡脾虛則夢飲食,虛則夢取,實則夢與,得其時,則夢筑垣蓋屋。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jīng)脈虛,經(jīng)脈陰氣虛,則陽氣入而胃不和。前陰乃太陰陽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則精氣竭而四肢不榮矣。醉飽入房,則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遍于身,內熱而溺赤也。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膚,乃大腸移熱于胃,亦名食易。節(jié)緩者,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體盡痛,虛則百節(jié)盡皆縱緩。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入經(jīng)不同,絡脈異所別也。腸癖者,腎虛精氣內消,下焦無主以守持,乃移熱于脾,脾虛不能制水而受病,久為虛損,腸癖除而氣不禁止者死。吐瀉轉筋者,飲食傷風,木乘土也。 血瘕 而臥立皆倦,血瘀則為瘕 ,令人強立,嗜臥或不臥。 手足冷而痰飲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滯,宜溫散分消。 補以參 苓術,茯苓、白術、甘草、蒼術、陳皮、半夏、蓮肉、芡實、山楂、扁豆、麥芽、滑石、山藥、白芍、干姜、大腹皮、升麻、柴胡、枳殼、人參、黃 。 瀉必巴棱枳殼;巴豆、三棱、枳殼、赤芍藥、葶藶、桑白皮、青皮、鱉甲。 涼以梔連滑石,山梔、黃連、羚羊角、甘草、白芍、連翹、升麻、澤瀉、葳蕤、仙靈脾。 溫必香附砂仁。 干姜、生姜、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吳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紅豆蔻。 豆栗藿豕宜于病,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病宜食。 飲食歌樂養(yǎng)其真。 凡脾病皆因飲食勞倦致虛,而后邪得以入之。然飲食一日不可無者,但宜調節(jié),或歌樂鼓動脾氣,以養(yǎng)真元。 胃號太倉,俗呼為肚。 無所不容,若倉庫然。 上透咽門食管,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腸,而傳其所腐。容三斗五斗,而留亦如之;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飲食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也。 長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寸徑五寸,重二斤十四兩。 形驗于 ,而濃薄不同;者,肉之標,即肚皮也。脾應肉,肉 堅大者,胃濃;肉 么者,胃??;肉 小而么者,胃不堅;肉 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也;肉 不堅者,胃緩;肉 無小里累者,胃急; 肉多少里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氣通于口,而脈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氣口在手魚際之后,所候動脈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清升濁降,六腑大源;食化飲消,五臟安堵。 胃中清氣升則濁氣降,飲食消化則百病不生,五臟調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陽氣發(fā)生,而為六腑之源也。 噫!至濁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風中口 喉痹,頸汗膈塞腹大,或時目黃目泣;胃脈起于鼻,交額中,循鼻外,入齒縫,還出俠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循頤后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下乳膈,循腹里,至氣沖而合,故病如是?!秲冉?jīng)》曰∶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食則 脹,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是也。目黃者,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熱中而上蒸于目變黃色。 目泣者,人瘦,腠理開,風得外泄,則寒中而目淚自出。 氣逆喘急不臥,食脹妨悶嘔噦,或時痛心痛乳。 上喘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臟腑為水而喘。又曰∶陽明盛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不臥而息有音者,陽明氣不得從其道,故胃不和而臥不安,且息有音也。脹滿妨悶者,腹屬脾絡胃,故病則妨悶,吃食則脹滿。 如十一月屬子,萬物氣皆藏于中也,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者,陰氣衰而陽氣將出也。嘔者,陽明病氣,至則善嘔,嘔已乃衰,挾寒則嘔腥水,挾風則嘔甜水,挾濕則嘔酸水也。噦者,其人舊有寒氣,因谷氣入胃,上注于肺,寒氣與新谷氣相攻相并,復出于胃而為干噦也。心痛者,氣郁胃脘當心而痛也。乳痛者,陽明主乳房也。 熱惡炎氣(人聲亦惡),腋腫口渴流涎,甚則登高發(fā)狂;發(fā)狂逾墻上屋者,陽盛則能升高也。經(jīng)曰∶陽明之厥,則巔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妄見。 虛惡木音,呵噫腹響脛枯,甚則身 腰俯。 胃,土也,虛則聞木音惕然而驚,聞鐘鼓則不動,土惡木喜金也。噫者,陰氣上走入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所以時時心悶,欲食不喜,食來欠多也。腹響者,腹中谷谷,便溺難,多寒氣也。胃陽虛,則陰氣上與陽拒,故脛寒或腫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虛寒者,面目俱浮,骨節(jié)皆痛,虛甚則筋脈解墮,氣不復用,故為身 也。腰俯者,陽明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見者善悲。 冷則振寒鼓頷,翻胃吐清;陽虛則寒栗鼓頷,又陰氣虛而陽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翻胃吐清水不止者,冷敗證也。 血瘀鼻衄腸風,酒 食蠱。 血熱或衄或吐。胃風在下,則為腸風下血,在上則為面腫。酒 、食瘕、蠱注,皆胃氣不行,而瘀血與痰相結而成也。 巴豆大黃立瀉,石膏連翹頗涼,瀉用巴豆、大黃、枳殼、芒硝、硝石。涼用石膏、連翹、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術、石斛、茅根、黃連、黃芩、干葛、天花粉、升麻、紫參、山梔、松脂、竹茹、韭汁。 丁香豆蔻從溫,白術山藥最補。 溫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良姜、香附、生姜、木香、川芎、藿香、濃樸、益智仁、吳萸、辛荑、胡椒、香薷。補用白術、山藥、蓮肉、芡實、山楂、陳皮、扁豆、麥芽、神曲、滑石、黃 、半夏、百合、蒼術。 水榮谷衛(wèi),脾胃相通;胃為水谷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yǎng),衛(wèi)不可不溫。血溫衛(wèi)和,榮衛(wèi)通行,天命常有。 春實秋虛,陰陽逆忤。 脾為陰,胃為陽,陽脈上行,陰脈下行,陽脈從外,陰脈從內。春夏陽明為實為從,太陰為虛為逆;秋冬太陰為實為從,陽明為虛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迭而不定也。 肺系喉管,而為氣之宗;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嚨,其中與心系相通。肺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脅,居胃之上,并胃胞絡及胃脘相連,貫膈與心肺相通,膈膜相綴也。一系自心入于肺兩大葉之間,曲折向后,并脊膂細絡相連,貫通脊髓,而與腎系相通。腎納氣,肺主氣,肺主行榮衛(wèi),為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為氣之本也。相傅,如今之尚書。 形似人肩,而為臟之蓋。 形似人肩,又如磬懸于五臟之上,而為臟之華蓋。 三斤三兩,空空相通,六葉兩耳,脈脈朝會。 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共八葉,下無竅,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清濁之氣。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義配于心,肺在德為義,心為禮,肝為仁,脾為信,腎為智,然皆統(tǒng)于心也。 卦象乎兌。 肺在卦象兌。又曰肺氣通而象干,心象離,肝象震,脾象坤,腎象坎,膽象巽,胃象艮。以外象言之,則干為左腳,坎為外腎,艮為右腳,震為右身,巽為右手,離為頭頂,坤為左手,兌為左身。然人稟兩儀而生,配合八卦,大概如此。其實一氣流行,每子時自左腳心涌泉穴起,陽循左足腹脅手,而上至頭頂囟門午位而止。 午時自頂門循右手脅腹足,而下至右腳心而止。是坎離為陰陽消息,故后天圖獨言之。 谷稻畜馬,魄藏于中;稻色白,為肺之谷。馬善斗象金,為肺之畜。并精出入謂之魄,乃精氣之匡佐也。肺藏魄,肝藏魂,魂乃陽之精,魄乃陰之精。陽動而陰靜,魂游而魄守,陰陽相濟,魂魄相守?;瓴挥味遣皇?,陰陽俱喪。魄不收而魂枯,陽亦消亡,陰陽宜常相濟。故叔和云∶魂將魄共連。凡人之夢寐,皆魂魄合而成者也。肺熱則夢美女相根據(jù),或兵戈相競;虛則夢涉水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