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先進于禮樂(yuè),野人也;后進于禮樂(yuè),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span>
【譯文】
孔子說:“先學習禮樂然后做官的,是在野的普通百姓;先當官后入門學習禮樂的,是在朝堂的貴族或者世家的子弟。但要讓我選用人才,我還是贊同選用先學習過禮樂的人?!?/span>
【微言微感】
曾經(jīng),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唐堯沒有把首領(lǐng)的位置傳給兒子丹朱,而是禪讓給了德才兼?zhèn)涞挠輬?,虞堯沒有把首領(lǐng)位置傳給兒子商均,而是禪讓給了治水有功的大舜。
這種把首領(lǐng)位置,按照德才至上的標準傳承的,我們稱之為“禪讓制”。
可惜,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大禹的兒子啟,在禹去世的時候,毫不客氣接了父親的班做了首領(lǐng),“禪讓制”從此壽終正寢,家天下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華夏文明從此進入階級社會,按血統(tǒng)推恩分封應(yīng)運而生。
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老子是當官的,子承父業(yè),兒子也自然是當官的。推而廣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子有功勞,整個家族都跟著沾光。那些貴族家的孩子,是銜著金鑰匙投胎來世的,呱呱墜地,就可能有不小的功名,天生就是可以做官的。
孔子說的“后進于禮樂”,大概就是指的這些人。當官前根本不需要學習如何為政,一句“我爸是李剛!”,就牛哄哄做了官,什么是禮樂?怎樣造福百姓?怎樣外交斡旋?嘛事不懂,不知所措。
三桓之一的孟僖子,因為血統(tǒng)高貴,世襲罔替,不用奮斗,接了老爸的班,就做了魯國外交部部長。可惜,他又不是天縱之才,無法生而知之,沒學習過就是沒學習過,不懂就是不懂。歷史上傳說,他陪著魯昭公出訪楚國和鄭國,在禮尚往來上,應(yīng)對失措,光屁股推磨——轉(zhuǎn)圈丟人。孟僖子知恥后勇,臨死時候,讓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學習禮樂。
屁股決定腦袋。在這個世界上,位置決定了說什么,做什么。在其位,謀其政,這叫做責任擔當。在其位,不謀其政,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唐后主李煜,如果不做皇帝,僅僅作為文人而言,那可是光耀千古的人物。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他的《虞美人》堪稱千古絕唱。但是,詩詞歌賦再厲害,正業(yè)沒做好,皇帝沒有當好,面對如狼似虎的宋兵手足無措,國破家亡,空遺千古恨。
無獨有偶,宋徽宗趙佶如果不做皇帝,應(yīng)該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書法家,他創(chuàng)下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的花鳥畫自成“院體”??上Р粍?wù)正業(yè),做皇帝很失敗,民怨沸騰,內(nèi)憂外患,自己做了敵國俘虜,留下了“靖康之恥”,做了千古笑話。
有人問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做總統(tǒng)的感覺是怎樣的。杜魯門說;“做總統(tǒng)等于騎上虎背,必須很小心翼翼地策騎,否則,就會跌下?!?/span>
不是金剛鉆,不攬瓷器活。人最難受的事情,是有機會升官,有機會發(fā)財,卻因為能力不夠,水平不足,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蛘?,坐擁財富,無力保護,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搞不好再招災(zāi)惹賊,把自己命給弄丟了。如果做了官,卻沒有能力掌控權(quán)力,威望不足沒人聽招呼,能力不夠每天捉襟見肘,什么事情都搞不定,那不就難受了。
一個將軍說,真愛士兵,為他們好,就在訓練場上好好折騰他。訓練場上越苛刻,到了戰(zhàn)場上傷亡就越少。慈不帶兵。一味溺愛士兵,不好好訓練他們,戰(zhàn)場上又不能出奇制勝,那就是拿士兵的命在開玩笑。
同理,我們做教師的,只知道心疼學生,只知道遷就孩子,讓他們當下快樂,沒有給他們明天做好準備,沒掌握該掌握的知識,沒形成該形成的能力,那就是在誤人子弟。
同理,做老板的,第一要務(wù)就是賺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商言商,賺錢就是商道。好老板逼員工成長,讓員工多多賺錢,給公司多賺錢,給自己多掙工資。一味慣著員工,寵著員工,讓員工舒服,讓公司歇菜,這不是為員工好。
孔子究其一生,四處奔走,都在宣講恢復(fù)周公之禮,倡導(dǎo)”仁義“”忠誠“。孔子重視階級等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安天命,最忌諱擅權(quán)、越位、失禮、亂法。孔子是保護既得利益者的。孔子也重視”循序漸進“,”和平演變“。他為什么一生致力于教育,開創(chuàng)民辦教育先河,倡導(dǎo)”有教無類“?在孔子的眼里,國泰民安是最大的事情。而決定國家命運的,不是在百姓手里,而是君王和首領(lǐng)。領(lǐng)導(dǎo)無思路,群眾無出路。上位者昏庸,臣下手足無措,百姓非福是禍。
所以,本章孔子提出”先進“”后進“的問題。“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在孔子眼里,當官一定是要經(jīng)過培訓的。
培訓什么?最起碼要學習”禮樂“。
”先進于禮樂,野人也“。這種情況是老百姓、平民、甚至于奴隸通過學習禮樂,接受教育,掌握當官牧民的技巧,然后”學而優(yōu)則仕“。
”后進于禮樂,君子也“。這種情況是哪些貴族特權(quán)子弟,一生下來就可以世襲或者恩賜做官,先上崗后培訓的。
孔子說”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很明確:孔子喜歡用那些“學而優(yōu)則仕”的。
當然這句話的理解眾說紛紜,還有一種說也非常有市場:先進于禮的,是最先跟從孔子的弟子,比如曾參、子路、子貢等,孔門學說還在摸索階段,所以在禮樂方面并不完善,顯得質(zhì)樸,所以稱為“野人”;后入門的弟子,比如顏回、子夏、冉求等,直接學到了比較完善的禮樂,看上去就如同君子一般,文質(zhì)彬彬,所以稱為“君子”。孔子說,如果要任用人才,選用質(zhì)樸的人更好,因為質(zhì)樸的人不會夸夸其談,也不會重視外在的文采裝飾,更實干些。
其實,二者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孔子自己盡管出身貴族,但是3歲喪父,17歲喪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上來的,他很欣慰自己靠努力成長起來,所以也特別欣賞那些出身雖然貧賤,但是自強不息的人,比如顏回、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span>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笨鬃酉矚g窮人家的孩子,所以倡導(dǎo)平民教育,所以倡導(dǎo)給這些”窮儒生“優(yōu)先集會。
古往今來,大抵如此:”太子黨“在朝,出身高貴,隨隨便便就可以身居高位,如同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貓;”鄉(xiāng)下人“在野,或者躋身朝堂,常常孤立無援,唯有實干、苦干、玩命干,如同不辭辛勞的牛馬,方可有一席之地。
君子是享受的,野人是干活的??鬃又鲝堄靡叭?,給社會底層奮斗者以機會,吐故納新,這何嘗不是在和平演變推動社會發(fā)展?
革命和改良,孔子是反對革命暴動的,社會發(fā)展還是要一步一步完善。治國之道,在于中庸,在于平和,在于不斷優(yōu)化,吐故納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