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距今1 8 0 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采集了諸多方劑,首次把“理法(辨證)”和“方藥(論治)”完美地結合起來,標志著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確立。在《傷寒論》這部書中,標題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脈證并治”,故很多后人習慣于把《傷寒論》的三陽三陰辨證方法稱為“六經辨證”?!叭枴奔刺柌?、陽明病、少陽??;“三陰”即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傲洷孀C”囊括了中醫(yī)界常用的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辨證(六淫等)、臟
中醫(yī)博大精深,高深莫測,能不能用最簡單的說法,告訴我們中醫(yī)到底是什么?“病癥”成百上千,千變萬化。但是,中醫(yī)卻能化繁為簡,只須辨明“病機”,即可對復雜多變的中醫(yī)“執(zhí)簡馭繁”。這就叫做“辨證論治”,也叫“辨證知機”。中醫(yī)的精髓是辨證論治,天下所有“病癥”(即病名和癥狀,比如,感冒、發(fā)燒、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皆可辨證為精簡的“病機”(十大病性、十大病位)。
如果把病性比喻成一個“家庭”,那么,病性之家的父親和母親就是“實”和“虛”。我們只需要記住一句話就行了:“實”就是盛余(郁結),“虛”就是不足(虛弱)??汕f別小看這句話,中醫(yī)看病的時候,最為重要的就是判斷“實和虛”。
《內經》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景岳全書》說:“虛實者,有余不足也?!?/div>
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并非“純實”,也非“純虛”,而是“實為主”、“虛為主”,還有“虛實錯雜”的特殊情況(注:本書簡稱“雜”,下同)。
切脈診斷:有力為實,無力為虛
怎樣才能看出一個人是“實”,還是“虛”呢? 中醫(yī)在判斷患者是“實”還是“虛”的時候,主要不是看他/她的體質壯實還是虛弱,而是看其本質——中醫(yī)是通過摸脈(即切脈)、看舌(即望舌)來進行的。脈、舌才是判斷實虛的最可靠的“裁判員”。
如果脈重按有力,就為盛余(郁結)之“實”;如果脈重按無力,就為不足(虛弱)之“虛”;正常無病的脈,應該既不感覺“力度盛余之'有力’”,也不感覺“力度不足之'無力’”。而應該是摸起來“力度適
中、應指和緩”。
望舌診斷:舌老苔多為實,舌淡苔少為虛
怎么看舌頭來判斷實虛呢?
大家都吃過煮雞蛋或煎雞蛋,如果煮雞蛋或煎雞蛋的火候“盛余”,雞蛋就老;而如果火候“不足”,雞蛋就嫩。
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老、苔多(即厚膩),就為盛余之“實”;如果舌淡(或舌嫩)、苔少(或苔無),就為不足之“虛”。
舌苔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身體的實、虛狀態(tài)。大家每天都可以自己伸出舌頭,從鏡子中自己觀察、判斷身體的“實”或“虛”,也可以給身邊的家人、朋友進行判斷。
虛實錯雜:偏實偏虛憑脈舌
對于實證(實為主)、虛證(虛為主)的治療原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但對于“虛實錯雜”則容易顧此失彼,稍不小心就成大錯!必須另辟蹊徑,以“和解之法”而虛實兼顧。
那么,“虛實錯雜”如何進行診斷呢?
脈偏重按有力;舌偏老、苔偏多(即厚膩)?!疤搶嶅e雜”偏實:
脈偏重按無力;舌偏淡(或舌嫩)、苔偏少(或苔無):“虛實錯雜”偏虛。
表、里:病位之家的“父母”
有趣的是,表證就像人的皮膚,只是薄薄的一層(只有太陽病)。而里證就像人身體里面的五臟六腑,包含很多內容(包含除“太陽病”之外的其他?。宏柮鞑?、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
病在表,說明病情較輕,所以,表證只能是“實證”,而不能是“虛證”(也不能是“虛實錯雜”)。
病在里,病情可輕可重,所以,里證既可是“實證”,也可是“虛證”(也可是“虛實錯雜”)。
疾病輕重:從實到虛(或虛實錯雜),從表到里
疾病輕重的發(fā)展,一般按照“從實到虛(或虛實錯雜)”、“從表到里”的順序,綜合而論,即“從陽到陰”,說明疾病不斷加重。所以,醫(yī)生在看病的時候,首先要看疾病是“實”還是“虛”(還是“虛實錯雜”)?疾病在“表”,還是在“里”?這是治病救人的大法!而相應的具體治法,則是“由虛(或虛實錯雜)轉實”、“由里出表”。恰好和人類得病的過程相反。 “病性病位”為六經,治病救人“指南
針”
病性中最重要的“實虛(虛實錯雜)”和病位中最
重要的“表里”,組合成了《傷寒論》最為重要的三陽三陰——“六經”(即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經辨證就像是治病救人的“指南針”,起到了判斷“大方向”的巨大作用。
在《傷寒論》中,表證被稱之為“太陽病”。里證是指除了(即太陽病)”之外其他病。
病位在里:“兵分兩路”更精細
表證就像體表皮膚,里證像身體里面的諸多臟腑。 因為表證太單薄,不可以“兵分兩路”。所以,表證只有“實在表”[“實在表”為太陽病。太陽病不能再分為兩類]
由于里證內容豐富,所以,每個里證都可以“兵分兩路”。
“實在里”兵分兩路:郁、結。[陽明病?!坝簟笔巧形唇Y積,不可吐下;“結”是已經結積,可以吐下]
“虛在里”兵分兩路:中焦、全身。[太陰病,少陰病]
“雜在里”兵分兩路:偏實、偏虛。[少陽病,厥陰病]
六經“提綱”:一目了然誦傷寒
[實在表]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實在里(郁、結)]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雜在里(偏實)]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虛在里(中焦)]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虛在里(全身)]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雜在里(偏虛)]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許叔微:“傷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虛實”
醫(yī)生看病,最重要的是看病性和病位。 看病性:疾病是“實”還是“虛”還是“虛實錯雜”?
看病位:疾病在“表”,還是在“里”? 這樣,就很容易把復雜的百千病癥,簡化為像“指南針”一樣重要的“六經”(也稱為“三陽三陰”)
在表類:實在表(為太陽?。?。
在里類:實在里(郁結,為“陽明病”);虛在里(中焦,為“太陰??;全身為“少陰病”);雜在里(偏實,為“少陽?。黄摓椤柏赎幉 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