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2修身篇詩解4君子知止自學不息
題文詩:
良驥善走,日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
將窮無窮,逐無極與?折骨絕筋,終身不及;
將有所止,千里雖遠,或遲或速,或先或后,
胡為乎其,不可相及?不識步道,將窮無窮,
逐無極與?抑有所止?堅白同異,有厚無厚,
之辨之察,非不察也,君子不辯,能知所止.
奇怪之行,非不難也,君子不行,至止自止,
止而能久,君子真情.學猶行路,我行日遲,
彼止待我,我行就之,或遲或速,或先或后,
胡為乎其,不可同至?跬步不休,跛鱉千里;
累土不輟,丘山終成.塞源開瀆,江河可竭;
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與人,
才性相懸,豈若跛鱉,與六驥足?跛鱉致之,
六驥不致,是無它故,或能為之,或不為爾.
道雖邇近,不行不至;事雖微小,不為不成.
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與六驥,出入不遠.
君子自學,自學自強,自強至為,至為有為,
有所不為,不為知止,止于真情,真情永恒.
【原文】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將有所止〔1〕之,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識步道〔2〕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3〕亦有所止之與?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察〔4〕,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倚魁〔5〕之行,非不難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6〕,我行而就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7〕成。厭〔8〕其源,開其瀆〔9〕,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10〕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它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11〕者,其出入〔12〕不遠矣。
【注解】
〔1〕止:終點,目的,止境。在儒家經(jīng)典中,"止"字有特別的含義,指全身心專注追求的目標,比如射箭,其所射的箭靶就是"止"。所謂"止于至善"、"學之止"等都可從這一意義上理解。
〔2〕步道:道路。
〔3〕意:通"抑",抑或。
〔4〕堅白、同異:指戰(zhàn)國名家惠施、公孫龍的學說,有堅石非石,白馬非馬,同者異、異者同等命題。有厚無厚:也是惠施的理論,講空間上的無限性問題。一說這是春秋鄧析提出的一個命題。
〔5〕倚魁:怪誕駭俗之行。倚,讀作"奇"???。
〔6〕"遲彼止"句:此處疑有脫文,姑且遵一般看法進行解釋。學曰,學者相傳此言。遲,待。
〔7〕崇:通"終",最終。
〔8〕厭:塞。
〔9〕瀆:溝渠。
〔10〕縣:同"懸",懸殊。
〔11〕多暇日:指怠惰。
〔12〕出入:意思難通,依王念孫解作"出人"。
【譯文】
良馬一天走一千里的路程,劣馬走十天也能達到。想要走完無窮之路,追逐沒有終點的所在嗎?這樣的話,即使走到骨折筋斷,一輩子也無法到達;如果有止境有目的,那么千里雖遠,也只是或慢或快,或前或后的問題,怎么可能走不到呢?不認識道路的人,是去走那無窮之路,追逐沒有終點的所在呢?還是有所止境?"堅白"、"同異"、"有厚無厚"的辯說,不能說不精察,然而君子不去爭論,因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標。怪誕駭俗的行為,不是不難做,但是君子不做,因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標。
所以古語相傳,學習好比行路。得路之人,在前面等著我,我便努力地追趕上去,那么或早或晚、或先或后,怎么會不到達同一個地方呢?所以一步一步不停地走,即使是跛足的鱉,也可以抵達千里;一層一層積累不停,平地最終也能變山丘。堵塞住源頭,開通溝渠,江河也會枯竭。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一會兒左,一會兒右,六驥也到達不了遠處。人和人之間才性的差異,哪里會有跛鱉和六驥的差異那么大!然而跛鱉能夠到達,六驥不能到達,這并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為有的做,有的不做??!道路雖近,不走就不可能到達;事情雖小,不做就不會成功。那些整日游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就不會超出常人多遠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