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男”是一個流行日久略帶貶義的詞,意即那些農村出身、通過考大學留在城市,找到一份體面工作的男士。這些“山窩窩里飛出的金鳳凰”,在網絡上被臉譜化了,比如他們勤奮、功利、摳門,心胸不甚寬廣,有些大男子主義……城市里長大的“孔雀女”嫁給“鳳凰男”所引起的話題在網絡上也一直很熱。
本人也是個“鳳凰男”,因此,看到“公務員打罵親生父母”的報道后,除了對那位廖姓公務員的憤怒外,還對他抱有一種同情。當然,打罵父母的人,不要說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公務員,哪怕是目不識丁的文盲,都是違背人倫道德的。但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一個人是簡單的,僅僅這樣做卻也是不可取的。必須承認,這是一場人倫悲劇,而悲劇對整個家庭都構成了極大的傷害,包括廖某本人。
生活中不難碰到這樣的人:他們往往給自己最親密的人以最大的傷害,而和其他人交往倒是彬彬有禮。對這樣的人的行為方式,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若深究其成長經歷、性格特質,多半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廖某既打罵父母,也打過妻子,但在同事印象中,他是個溫和的人。這種巨大的反差,并不能說他是個“雙面人”“偽君子”,而是一個人在社會和家庭扮演不同角色使然。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樣的人并不少,只是沒有廖某那樣極端。
廖某的父母和姐姐認為結婚是其變得暴力的根源。在我看來,結婚只是導火索。廖某和同齡人一樣,受的是這個社會流行的“成功學”教育,而相對于其家庭和成長環(huán)境而言,他的“成功”成色更足。但是,很多“鳳凰男”,一旦走向社會,特別是成家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實在太平凡了,平凡到在一個普通市民面前也可能會有自卑感的地步。廖某在工作單位兢兢業(yè)業(yè),表現(xiàn)突出,是其生存的必需。而回到家,面對柴米油鹽、孩子出生,還有房屋的月供或房租,再加上老家來的母親和城市里長大的妻子之間這道令許多男人頭痛的“婆媳難題”,其委屈感、挫折感會倍生,在社會上為了自己的形象不得不忍耐、壓制,而到了家里,很容易對自己最親密的人發(fā)泄,于是,父母和妻子就成為其傷害的對象。
我并不是為廖某辯護,站在任何一對父母的角度來說,這種傷害都實在是太大了,含辛茹苦把你養(yǎng)大,送你讀完碩士,你娶了老婆就這樣對爹娘。這也是廖某受到社會輿論譴責的原因,但作為這個社會包括廖某的父母,不能說沒一點責任。
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包括現(xiàn)在許多農村家庭,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很少用言語表達,彼此之間缺乏心靈交流。父母將兒女養(yǎng)大,兒女長大后孝敬父母,是一種社會道德的要求,卻往往遮蔽了人之天性。對兒女而言,父母是有恩的“陌生人”,這種關系在傳統(tǒng)社會里千百年都是如此,沒有太多沖突,而將其放置在現(xiàn)代都市里,矛盾就出來了,如果家庭中的新成員———比如兒媳婦完全在城市長大,則沖突更大。
廖某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從小學習成績好,父母對其寵愛可想而知,其承受期望的壓力之大亦可想而知。廖某自己不能進行心理上的調整,這個社會也沒有人幫助他進行調整,猝然間,事情趕一塊了,便發(fā)生了傷害親人這樣的悲劇。
沒有人深入過廖某的內心,我只是憑借新聞報道以及我的人生經驗進行分析,當然不一定正確。但我想,自己曾經可能也有過類似廖某的心理壓力,那就是在北京定居的前幾年,擔心妻子瞧不起農村來的父母,擔心自己的成就讓父母失望,有時候對老家親戚一些求助電話很惱火——— 他們總認為一個在首都大衙門的人無所不能。好在妻子和父母相處得很好,自己也能主動調整心態(tài)。
或許,對于廖某,也包括我這樣的“鳳凰男”在內,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是如何做一個心態(tài)平和、對家庭負責、對職業(yè)盡責的平凡男。可令人糾結的是,農家子弟如果沒有努力學習、出人頭地的激勵,就很難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自身很容易陷入窮困之中,那又如何對家庭負責,又怎么可能心態(tài)平和?
我真的不希望媒體過多地驚擾廖某,他有錯,該受到懲罰,但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家庭內部解決。如果因為此事廖某受到太多來自社會甚至工作單位的壓力,出現(xiàn)更大的悲劇,我想也不是廖某父母愿意看到的。我們要關注的是,在社會轉型的今天,有多少“鳳凰男”的心靈孤獨荒涼,他們如何能更自然地融進都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