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杭州電視臺生活頻道《我和你說》節(jié)目向觀眾征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式自行車,擬宣傳改革開放40年之用……在下的坐騎正在此列,于是電告之,次日即有員采訪。讓我和我的老“永久”一起上了一次電視,出了一回風頭。也因此啟發(fā)我寫出以下文字:
當今,小汽車早已進入家庭,我們家就是個例子,大兒子有兩輛車,小兒子有兩輛車,老爺子我也有兩輛車。不過他們的是汽車,我的是自行車。哈哈!
別看不起自行車,我那兩輛都是名牌呢!一輛是上海永久,另一輛是上海鳳凰。想當初,咱千辛萬苦攢夠了錢,千方百計搞到了購車票,再找個能人幫忙去挑車,真不容易……新車到家跟新娘子進門似的,成了家里一大喜事。勤快的會給新車上下纏上塑料帶,以保護油漆;有門路的會做一套金屬鍍件,接在輪軸兩頭;最懶的也會每天給車子擦擦泥,撣撣灰,我屬于后者。有個笑話說:“有位大叔騎了輛新車上班,不料天突然下起雨來,咋辦?大叔毫不猶豫挽起褲腳管,脫下衣服往車上一披,扛起自行車就走……路人看了說,還好這是自行車,要是小汽車怎么辦?”由此可見,當年自行車在人心目中的位置。
我的“永久”車是一位朋友“回”給我的,他家老爺子在部隊任職,購車票比地方容易搞,他家買這車本是備用的,而我的那輛杭產(chǎn)“西湖”牌自行車正好被偷了,朋友看我可憐,就把他家的新車轉讓給我。記得這是八十年代末期的事,價錢記不清了,大概是150-200元,相當于兩個月的工資吧。
這輛“永久”太合我意了!是26寸的女式車,平把,連桿式剎車,全鏈罩,還帶書包架。車子不算重,便于搬動,沒有車大梁,更便于上下,上班族用它代步最適合不過了,咱老爺們兒不妨厚著臉皮當回“女士(式)”吧!
“永久”車啊真夠“永久”的!它跟著我有三十年了。我上班騎它,辦事騎它,偶爾還會帶個小朋友,運點雜物,那比手抱肩扛要省力多了。退休后我更離不開自行車了。我以家為圓心,以家到武林門的距離為半徑,畫了個無形的圓圈。這就是我騎車行動的范圍。超出這個范圍 我才會坐公交車或打的。起初兒子要給我買輛電動車,讓我省點力。但我調查了一番,覺得電動車好重,搬動太費勁。一位修車師傅也勸我,他說年紀大了還是“腳踏車”好,車速慢安全,也算是鍛煉身體。兒子說:“那你就做“杭城第一慢”吧!”過了幾年,兒子要求我不要騎車了,說我已入古稀之年。我敷衍他說我騎到80歲就“封車”。屈指算算我到實足80歲只有8個月了,我會踐言嗎?其實,我目前的健康狀況更離不開自行車了,因為膝蓋有病,小腿時不時會作抽筋似的剌痛,走路不便,上下樓更不行,嚴重時只好一步步挪。但是騎車卻一點不疼,甚至可以說輕松自如,你說怪不?我請教醫(yī)生,他說你走路時膝腿負擔重,騎車時重心在臀部兩腿自然輕松了。我希望再多騎幾年自行車,因為這是我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尚健康的有力證明。
我老了,車也老了。褐黃的銹漬早已爬上了車身多處,除了車架、鋼圈、龍頭以外所有配件都不是原裝了。輪胎更新過,踏腳踏破過,座凳調換過,鈴兒也是新裝的,它們修理的次數(shù)多得數(shù)不清了,而老“永久”的黑漆卻沒有褪色,那四處印制的標識,依然清晰,手把上、鋼圈上還閃耀著熠熠銀光,似乎向你證明它的矯健。在車把的正中央雋刻著鋼印號碼,它和后蓋泥板上的“牌照”相互映輝,“1190579”這一排醒目的數(shù)字顯示了它的高齡和高貴,老“永久”是杭州市建國后第一百一十九萬零五百七十九輛上照自行車,這是2006年以后的自行車所享受不到的待遇。
老“永久”和我一起發(fā)揮著余熱,為實現(xiàn)中國夢盡我綿薄之力。它和共享自行車、網(wǎng)約自行車,私家車、出租車、網(wǎng)約專車,公交車,地鐵以及輕軌等共同組成新的城市交通網(wǎng),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復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