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是管仲的粉絲。諸葛亮在躬耕期間,就曾自比管仲、樂毅,把管仲當作自己的模版,希望自己也能成為管仲,希望自己也能找一個齊桓公式的人物用心輔佐。因此,諸葛亮與管夷吾可以做一番比較。而且這個比較一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因為諸葛亮自比管仲,管仲做了什么,諸葛亮也要做什么。但歷史環(huán)境不一樣,條件所限,諸葛亮沒有達到管仲幫助齊桓公一匡霸業(yè)的成就。但是兩個人都是功高蓋主,卻都沒有取而代之,因此,成為后世帝王宣揚與樹立的典范。尤其是諸葛亮竟然被神化,其聰明與睿智在民間、在小說中、評書里、戲臺上早已超過管仲,成為智慧的化身。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但真實的諸葛亮未必完全是小說戲曲中所描寫的那樣。
相比較起來,管仲可能更加真實一些。因此,管仲不像諸葛亮那樣,既智慧,又是道德的楷模、做人的標準。與諸葛亮不同的是管仲毛病一大堆,至少不能成為后世儒生的榜樣。僭越禮制,可能有那么一點好財好利,有那么一點貪生怕死……這些毛病我們普通人都有,因此,他的形象更加真實,更像是一個睿智的普通人。管仲也很努力,關(guān)鍵是運氣奇好,遇上了鮑叔牙和齊桓公,最后抓住機遇,成就了一番事業(yè)。
諸葛亮則不一樣,好像從小就是績優(yōu)股,長得帥,名聲好,工作以后更是勞模。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span>
那意思,諸葛亮是標準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quán)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只要為國盡忠效力,即使是仇人也賞賜。。只要玩忽職守違規(guī)犯法,就算是親信也給予處罰。誠心認罪伏法的,罪再重也給予寬大,巧言令色逃避責任的,罪再輕也要從嚴懲處。有善行或功勞,再小也要給予褒獎;有過錯,無論多么微不足道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為他所不齒。因此,全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雖然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明確正當。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勞?;蚬倌?。但陳壽最后的總結(jié)也很客觀,他說諸葛亮: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因此他是治理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然而他連年勞師動眾對外征戰(zhàn),都未能取得成功,大概是因為率軍作戰(zhàn)隨機應變,不是他的長處吧!
陳壽實際上說諸葛亮用兵方面是有值得討論的地方的。
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這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用兵謹慎,使得西蜀沒有有大礙,以西蜀的國力,是沒有多少資本或資格冒險的。但用兵謹慎,使國力遠遜于曹魏的蜀國,如果不出奇兵,不冒風險,按部就班,是沒有機會取得成功的。這也是陳壽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在給弟弟司馬孚來的信中也曾說: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說這句的意思是抬高自己,但也從側(cè)面反映了諸葛亮用兵的特點。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高明之人都是知己知彼的高手。要想運籌帷幄,除了通曉山川地理、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宇宙的大智慧外,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知人,要會協(xié)調(diào)整合各種人才,把合適的人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把合適的人搭配給合適的人,然后才能運籌帷幄。再有就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否則只要軍事外交、政治經(jīng)濟的大知識,而沒有知人善任,在中國是不能成大事的。在這方面,諸葛亮與管仲兩個人都是用人的高手,都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也都留下識人用人的葵花寶典。
我們先看看管仲關(guān)于知人用人的葵花寶典:
1、訾(zǐ)之人,勿與任大。
千萬別把重任交給嫉妒心強的人。嫉妒心強是人的嚴重缺陷,因此,絕不能讓這種人擔當大任。
2、無巨者,可以遠舉。
能擬定遠大計劃、著眼于未來的人可以放心舉薦,讓他獨當一面,發(fā)揮其長處。
3、顧憂者,可與敬道。
能反省過去有責任感的人,可以讓他擔任要職。
4、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往而勿也。
只顧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計策的可行與否,這種人必須疏遠他。
5、舉長者,可遠見也。
追求長期利益的人有遠見,影響也就深遠。
6、必得之事,不足賴也。
輕易出言,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容易的人不足以信賴。
7、必諾之言,不足信也。
輕諾的人,常把話說滿的人決不能輕易相信。
8、小謹者,不大立。
是說過于拘泥于細節(jié)的人,容易忽視掌握大局,難有大成。
9、有無棄之言者,必參之于天地也。
謹言慎行,語無贅詞,說出的話絕無廢言的人,值得信賴,可以重用。
相比之下,諸葛亮的識人之法更加通俗一些,我們大可不必翻譯,就可領(lǐng)會。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穿越一、二千多年,管仲與諸葛亮的人物鑒定法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但是在實踐層面,諸葛亮還是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是事必躬親。事無巨細,他都要親自過問,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任免一個縣官,也要親自處理。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實際上是限制了人才的發(fā)展。遇到什么事都管的老板,他的下屬一般是什么事都不管,既不操心也不擔責任。天塌下來是你的事。結(jié)果是下屬得不到鍛煉與培養(yǎng),最后成不了器。劉備在時,西蜀人才濟濟,諸葛亮輔政后,蜀國好像只有諸葛亮,而諸葛亮去世,“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就應了管仲的判斷:“小謹者,不大立。”
二是讓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和重用馬謖守街亭都是用人的敗筆,是用人所短,而非用人所長。
以成敗論英雄,管仲在實踐方面卻是得心應手。齊國的成功,在于管仲,管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識才,用才,攬才。
管仲非常明白,成就大事業(yè)需要大量的人才。“建成大廈,決不能單憑一根木材;匯成大海也決不能僅靠幾條涓涓細流?!币虼?,他告訴齊桓公必須任用五個杰出的人才,并且列舉了這五個人的長處:
“君欲成就大業(yè)必須任用五杰——舉動講規(guī)范、進退合禮節(jié)、言辭剛?cè)嵯酀?,我不?/span>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我不如寧戚,請任命為大司田,掌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廣闊的原野上使戰(zhàn)車不亂、兵士不退,擂鼓指揮著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tǒng)帥三軍;能夠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者,不誣無罪者,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負責司法刑律;敢于犯顏直諫,不避死亡、不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大諫之臣主管監(jiān)察諫議?!?/span>
有了這些人才,那要管仲干什么?管仲說:“想要富國強兵有這五位就足夠了,想要成就霸王之業(yè),還要有我管仲在這里。”
管仲為什么這樣說?因為管仲有識人的能力,因為識人,因此,他能夠協(xié)調(diào)整合團隊的實力,從而達到1+1大于二的功效。這就像一支足球隊,在一個好的教練那里,可以用人所長,但用人所長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整合成一支團隊、一個整體,讓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人成為不可或缺,從而成為一支可怕的隊伍。
上述的那些人,雖然都有長處,但也有自己的短處。比如鐵哥們鮑叔牙的為人,好直;賓胥無的為人,好善;寧戚的為人,能干;曹孫宿的為人,能說。齊桓公曾經(jīng)問管仲:“這四人,誰能得到一個?他們都是上等人才。現(xiàn)在我全都使用,還不能使國家安寧,那是什么緣故呢?”
管仲回答說:“鮑叔的為人好直,但不能為國家而犧牲其好直;賓胥無的為人好善,但不能為國家而犧牲其好善;寧戚的為人能干,但不能適可而止;曹孫宿的為人能說,但不能取信以后就及時沉默?!?/span>
這說明管仲的識人之法是進入了實踐層面,齊桓公信任管仲,拜管仲為相,管仲就讓五人各掌其事,組成了強有力的領(lǐng)導集團。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領(lǐng)導集團是高效的。
摘自博主《鑒往春秋》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