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能讓我走進經典,發(fā)現漢字之美,涵養(yǎng)化育精神境界。學習書法,能讓我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在書寫中散懷抱、達性情,徜徉于文辭和書寫之間的暢快,直抒胸臆,酣暢淋漓。
本文的整理是2017年6月的一次講座稿,亦請方家指正。
老年人學書法與少年人學書法不一樣,一是有基礎,二是接受快,三是有時間。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對學習內容的了解和認識,對學習目標的定位和把握。講門徑,就是要找門,入門,不要學了半年,門還沒有摸著。要找徑,走哪條路,是小路、大路、曲路、直路,不要不找路,也不是看見路都走,所有的路都一樣走。
要找門,就要問什么是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現在通指用毛筆書寫漢字、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感情的造型藝術。
藝術的特質是強調美,學書法就是“感受漢字美——體會漢字優(yōu)美的結體——體會書法的美感與意境”。
自古以來,中國人字寫得好不好很重要。字乃門面,見字如面。字若寫不好,就會被認為沒修養(yǎng)。字如其人,字美人美。古代沒有職業(yè)書法家、專職書法家,會寫字的人學識水平都是很高的。當時寫字中的“道”和“技”融為一起的。
書法之所以叫書法,是后人總結出來的法,成為公認的法度。大家寫字就按照這樣寫。之所以有許多流派,是因為各派審美的情趣不一樣。
縱觀書論,綿延了三千多年,一是講道,一是講技。但講得不是玄,就是繁。其實,沒有這么復雜。
對老年人來說,書法入門就是練字。練字一是寫對,二是寫美。練字是基礎、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書寫的法則,掌握規(guī)律,應該叫習書。成為書法家那是目標,習書無止境。當然,老年人想體現自己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無可非議,但現在很多老年人功利心太重,比較浮躁,要糾正這方面的傾向。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認為,老年人首先就是練字,琢磨怎樣練好字,靜下心來練五年、三年、兩年、一年、三個月。
接下來就講“徑”了,講三個問題。
一、如何把字寫美?
寫對字的問題不講了,一幅作品中不能有錯字。
執(zhí)筆的問題不講了,大家有基礎。
寫字的人的修養(yǎng)學識也不講了,自己去悟。
只講怎樣把字寫美的原理,風格不是原理,原理是最基本最本質的規(guī)律。
字寫得不好也只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知如何是“好”,二是眼高手低。
字寫得好只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意在筆先,二是控筆自如。
好像還有點玄。其實在練字這個階段,核心問題就是兩個:一是筆畫,二是結構。筆畫講的是用筆,結構講的是單字結體(小章法)。明白了這兩點,就知道如何是“好”,怎樣寫“美”的。誰先誰后?有說用筆第一,有說結字第一,我的看法是無所謂誰先誰后,就像人的兩條腿走路,為什么一定要規(guī)定先后。兩者是辯證的,不會用筆就不是書法,結字不美用筆再好也不行。對于老年人學書法,我個人認為先學點用筆,重點攻結字,爾后再攻用筆(這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這是入門后的徑。
(一)筆畫(狹義的講筆畫書寫和一般規(guī)律)
筆畫的靈魂是筆鋒問題,由筆鋒變化而成筆勢,筆勢的變化而成筆畫,簡單筆畫連接,便有了復雜筆畫。
1、筆鋒——筆畫力量和美感的主要源泉。
用筆,就是用鋒。鋒在何處?鋒在筆尖。
所謂“筆筆到位”,是指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筆尖才到中途就挑出或折出,這就是不到位。。
劉熙載《藝概》將筆鋒分為八種:中鋒、側鋒、藏鋒、露鋒、實鋒、虛鋒、全鋒、半鋒。
實際就是兩類:中鋒、藏鋒、實鋒、全鋒。
側鋒、露鋒、虛鋒、半鋒。
傳遞出不同的人文思想,造就不同的風格。
中鋒行筆,管正鋒直,“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錐畫沙)”,圓潤結實,有立體感。
側鋒行筆,管斜鋒偏,在筆畫一側運行,跌宕多姿,神采飛揚。
兩者相互依存、對比互用,每每有耐人尋味之處。
書法的基本功,可以說,就是掌握“中鋒”的基本功。 中鋒的練習就是武功內功的修習,是招式和套路的基礎。 雖然書法中,也還有別的筆法,但是這些筆法都基本建立在中鋒的基礎上。當其他的筆法出現問題時,往往都能在中鋒上找到原因。這可能和運動員基本功訓練之后的競技發(fā)揮,持續(xù)產生影響類似。 中鋒的穩(wěn)定練習,通常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也不可一概而論。 你可以選擇篆書(《嶧山碑》)來讓線條的質量過關,練習藏鋒和訓練基本用筆的穩(wěn)定性。當中鋒掌握之后可以選擇一個隸書(比如《張遷碑》)加強提按和方筆的練習。隨后可以選擇一個魏碑(《張猛龍碑》)作為和楷書之間的過度,加強用筆力量。最后可以專注臨寫一個唐代楷書(顏真卿或其他楷書名家作品),或是更古樸的小楷(鐘繇小楷)。如果對自己要求更高些,也可以選擇魏晉二王風格行書作為深入學習的路徑。
2、筆勢是筆鋒的走向,包括起筆、行筆、收筆及相鄰兩部分的聯結。被喻為字的筋絡和血脈,失去筆勢,作品一定缺乏生命力。
“每筆起止,軌道準確,如走熟路。熟練來自于準確的重復。若筆位不準,則無法掌握其精髓?!边@里有個筆位的問題,筆筆到位,也指鋒到準位。
行筆是筆畫運行軌跡最長的部分,起筆和收筆是首尾的裝飾。一方面,行筆要長,起筆和收筆要短,不能喧賓奪主;另一方面,不能沒有起筆和收筆,否則不能展現筆畫之美,這就是書法和寫字在筆畫上的區(qū)別。
行筆的筆勢有兩種:直和彎。直有陽剛之氣,彎有陰柔之美。兩者不能搞顛倒了,陰陽顛倒,這字就沒法看了。
點、捺、鉤行筆都是彎的,但要注意彎的方向不一樣。
彎的筆畫還有一種轉折,即相鄰兩部分的聯結。
轉筆——轉以成圓,中鋒用筆,筆不停駐,發(fā)力均衡(折釵股)。
折筆——折以成方,頓筆折鋒,筆要停駐,方整剛健。
收筆的筆勢有兩種:頓筆和出鋒。頓筆是藏鋒收筆,停頓后反方向把筆收回,“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出鋒是露鋒收筆或尖鋒收筆,筆鋒沿著筆畫方向順勢離開紙面。
起筆的筆勢只有一種:尖鋒起筆。這是最難的。先輕后重,空中落筆,古人稱作打筆,一拓直下,凌空取勢,這是晉系筆法。而唐系筆法,強調逆筆回鋒、藏鋒起筆,但其尖鋒起筆的形態(tài)沒有本質變化。
風格不是原理,這就是“用筆為上,用筆千古不易”的道理。
3、筆畫是外在現象,沒有筆鋒和筆勢,就沒有書法中筆畫。
第一層次:永字八法。點、橫、豎、撇、捺、折、提、鉤。
日課100個“永”字,50、20、一張紙。
第二層次:分解筆畫。一是不包括地永字形內的,還有心字底、也字豎彎鉤、家字彎鉤等。
二是筆畫分細類,橫分長短,豎分垂懸等等。
第三層次:合成筆畫。橫折折折鉤。
上面我們是從筆鋒、筆勢、筆畫的順序講,練字的時候是從具體筆畫練起,寫的時候用好鋒,寫出筆勢,這樣筆畫就好看了。在寫筆畫中用筆,在用筆中寫出筆畫。
是不是用筆掌握了,字就寫好了呢?不是,還差一步,那就是字的結構,或叫結體、結字。也有書家認為,“結字為上,尤其對初學之人”,那么它的秘密是什么?
(二)結構(結體、結字)
結構是指一個字的點畫安排的分布之法。有很多書講這個問題,雖有參考價值,都不通俗。
我以楷書為例分析,字無非是獨體字(3.8%)或合體字(96.2%)。合體字有三類:左右字(63.7%)、上下字(23.7%)、包圍字(8.8%)。
去繁就簡歸成三類關系:上下關系、左右關系、內外關系。從數學上講就是平面關系。
把字放入“井字格”中,圍繞四字點布局(黃金分割法0.618)。
中心部分的四個交叉點,可依次標為ABCD。這 ABCD四個交叉點即是漢字結體的中心區(qū)。對楷書、行書的中心不完全是在ABCD四個分割點上,而是在其稍上稍左的位置。
這個數值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諸如繪畫、雕塑、音樂、建筑等藝術領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正五角星、我們身體都隱藏著不少黃金比。
內外關系的字:內緊外松,腰緊翅松。
上下關系的字:上緊下松。
左右關系的字:左緊右松
注意:這里只講了一種整體的判斷“緊與松”,還有“大與小”、“粗與細”、“疏與密”、“虛與實”、“勻稱與對稱”,由大家自己去研究了。
橫平豎直,撇捺分張。點提活躍,使轉雄強。
缺角稍放,相爭相讓。內容緊湊,外表飛揚。
上緊下松,左抑右揚。疏重密輕,內圓外方。
平和簡靜,遒麗天成,曰神品。 醖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 逐跡窮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楚調自歌,不謬風雅,曰逸品。 墨守跡象,雅有門庭,曰佳品。
畫分能品、妙品、神品、逸品。(蘇轍)
二、如何體會書法的美感與意境?
1、上面講的筆勢只是平面問題(點、線、角),屬于第一層次。還有兩個層次的問題。
一是“提與按”——是難度較大的方法。屬于空間問題(與紙面垂直,立體),“凡書要筆筆提、筆筆按,交互進行,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十起五伏,以我為主,不為筆所累”。寫字有了彈性,線條有了漸變的過程就生動了。還有一個“連與翻”——空間難度再大一點的方法。屬點畫牽絲,在行草中尤為活躍。(三維)
二是“疾與澀”——屬于時間問題,講行筆速度的緩與急,不光是快與慢,有個擒與縱的過程,處理好行留的關系,在行處留,在留處行,且行且留,這是放縱和攢促的統一,是沉著與痛快的統一。蔡邕說,得疾澀二法,書妙矣。(四維)
2、筆意
筆意是指書畫中表現的作者的風格、意趣、情致。因為書法線條極富情性,反映作者的心情和精神境界。這就是筆意。法中有意,意不失法。
真卿二十歲時,曾游長安,師事張旭兩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wěn),三十五歲,又特往洛陽去訪張旭,繼續(xù)求教。張旭也因真卿是可教之材,因而接受了他的請求,誠懇的和他說:“書之求能,且功真草,今以授子,可須思妙?!彼济钍蔷既胛⒅?。乃舉出十二意來和他對話,要他回答,借做啟示。
筆法十二意本是鍾繇提出的。以前沒有人做過詳細的解說,直到唐朝張、顏對話、才捉逐條加以討論。
(1)長史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呼?”仆思以對曰:“嘗聞長史示令每為一平畫,皆需縱橫有象,此豈非其謂呼?”長史乃笑曰:“然”。(魚鱗和陣云的形象,都是平而有不甚平的橫列狀態(tài))
(2)又曰:“夫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必縱之,不令邪曲之謂乎?”長使曰:“然”。(縱是直畫,從不直中求直,筆力才能入紙,才能寫出真正可觀的直)
(3)又曰:“均謂間,子知之乎”?說:“嘗蒙示以間不容光之謂乎”?長史曰“然”。(筆畫于筆畫之間,各個部分的空隙。不勻處求得勻)
這十二意,有的就靜的實體著想,如橫、縱、末、體等:有的就動的筆勢往來映帶著想,如間、際、曲折、牽制等;有的就一字的欠缺或多馀處著想,施以救濟,如不足、有馀等;有的從全字或全幅著意,如布置、大小等。前三點講了橫、直、空隙,發(fā)現這樣一個問題,在不平中求平,不直中求得直,不勻處求得勻。其他都是在似與不似中權衡,寫出各人的意來。力求表現中和之美,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樣式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國古典美學一直追求的最高標準。
整個學書的過程,可用平正―――險絕―――平正三段式來表達;學書的總體要求,可用“通會(融會貫通)”一詞來概括。顯而易見:第三階段的“平正”不是第一階段“平正”的簡單重復,也不是第二階段“險絕”的倒退,而是融會貫通了“平正”和“險絕”二者的進一步升華,是返樸歸真的一種表現,這就充分體現了中和之美。
“至若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guī)矩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鐘張而尚工。”
這段文字可謂孫過庭對書法中和美的精彩總結。它先從整幅作品的點畫、結構乃至布局,必須始終操持協調一致,一氣呵成,著重突出了一個“和”字。接著列舉在遲疾、枯潤、方圓、曲直等各對矛盾之間如何掌握得恰到好處,以使整幅作品協調統一的技巧,來說明“執(zhí)用兩中”、“因中致和”之義。最后孫過庭又用美女、璧玉、繪畫等比喻,極力形容運用“和而不同,因中致和”的法則而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書法藝術境界,也就是中和美的最高境界。
真卿想要張旭再幫助他一下,指出學習書法的方法,故問:“ 敢問工書之妙,如何得齊于古人?” 張旭逐以五項答之: “妙在執(zhí)筆,令得圓轉,勿使拘攣;其次識法,謂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紙筆精佳;其次,變通適懷,縱舍摯奪,咸有規(guī)矩。”
筆意是對一個字或局部而言,對整幅作品又叫書意。所以欣賞書法,有用筆美、結構美、章法美,更注重意境美,是筆墨以外的修養(yǎng)。
在練字過程中,我們要先“寫意”,再“創(chuàng)意”。智永學書不下樓,一晃三十年。有“退筆?!薄ⅰ拌F門限”的傳說。蘇軾認為,楷書是基礎,是知法度,楷書上面要下功夫,楷書寫不好,不能稱之為書法的行家里手。
3、墨色
墨色即墨法。“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乃在筆力”。
墨分七種:濃、淡、濕、漲、干、渴、焦。
濃:濃度高,漆黑發(fā)亮。易見精神,厚重凝練。(趙)
淡:水分多,呈灰色調。清淡逸遠。(董)
濕:水分較多。產生豐腴渾厚效果,防止成為有肉無骨的墨豬。
漲:水從點畫邊線滲化出來。先蘸濃墨,再蘸水。墨在筆中,水在筆外,用得好,濃墨筆觸清楚,淡墨滲透成形,富有情趣。(王鐸善用)
干:含墨少,含水少,出現飛白。書寫時要用大力。避免干癟無神,血脈不暢。要干中見潤。(吳)
渴:含墨、水較少,變出現飛白。在行書、篆書中常用。能提神。
焦:含墨、水更少,大量出現飛白。
(墨法古說:錐劃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釵股、蟲蝕木)
在筆、墨、紙、水之間有著什么樣的協調關系呢?
筆是工具,體現出來的是墨,而表演的舞臺則是紙張,水則是意的生動點綴。用水之妙,墨色才活,也有立體感,才能豐富墨的層次,使之蒼潤而不枯澀死板,方顯神韻,出其意境。四者密不可分,是有機的整體。一如戲劇舞臺,紙是舞臺,筆是演員,墨是唱腔,水是伴奏一般。
4、章法
章法是書法藝術的中的布局與謀篇。先模仿,再創(chuàng)作。
(1)明確書體,確定款式
(2)明確行列,確定呼應
(3)明確節(jié)奏,確定開合
(4)手布均齊,眼布均稱
筆畫與筆畫之間和空白,“匡廊之白,手布均齊”;行草中的紛亂不規(guī)的留白,“散亂之白,眼布均稱?!?/span>
章法原本源于筆法。要想章法好,必須霧色要過筆法關。一個筆力不足的人,一個用筆隨便的人,一個基本功不扎實的人,是不能搞好書法創(chuàng)作的。這是一個大課題,要不懈努力。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