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學(xué)《論語·子路篇第27章》“剛、毅、木、訥近仁”是何意?
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span>
意思是說:“剛強(qiáng)、果敢、質(zhì)樸、言語謹(jǐn)慎,這四種品德近于仁德?!?/span>
怎樣理解孔子的這句話呢?仁,是人的一切優(yōu)良品德的最高概括??鬃诱J(rèn)為, 剛、毅、木、訥這四種品德,雖然并非就是仁,但卻接近于仁德。
先說“剛”。剛強(qiáng)的人,不為窮困所移,不為物欲所動,不為強(qiáng)權(quán)所屈。其至剛之氣從何而來?《論語》有兩處作了最好的詮釋。其一,《公冶長篇》第11章記載:子曰:“吾未見剛者。”或?qū)υ唬骸吧陾?。”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在這里孔子告誡人們,人有了貪求的欲望,就不可能做到剛強(qiáng)。林則徐據(jù)此創(chuàng)造了一個成語,叫做“無欲則剛”。其二,《述而篇》第14章記載:孔子評價在君位繼承上互相推讓,最終都拋棄了君位,為了堅守道義,不改其志,以求心安,餓死在首陽山上的伯夷、叔齊兩兄弟,求仁而得仁,有什么怨恨后悔呢?綜合起來就是,追求仁道,沒有貪求的欲望,才能做到剛強(qiáng)。
再說“毅”。有堅強(qiáng)毅力的人,具有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恒心,勇往直前地為理想而奮斗的決心,不屈不撓地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信心。毅力從何而來?孔子的高足曾參說得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論語·泰伯》一個士,為什么具有弘大而剛毅的品格?因為他以推行仁道為己任,責(zé)任重大而道路遙遠(yuǎn),這個重?fù)?dān)直到死時才能放下。這就是說,以推行仁道為己任,有信仰,有目標(biāo),有擔(dān)當(dāng),有責(zé)任心,才會有毅力。
再說“木”。質(zhì)樸的人,天真自然,心無旁念,抬手投足流露出本真的情感??鬃诱J(rèn)為,人應(yīng)當(dāng)直道而行,他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墩撜Z·雍也》)就是說真情實感、質(zhì)樸坦率是人的秉性,也是“仁”的基礎(chǔ)?!拔馁|(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一個人,有了質(zhì)樸的秉性,再加上人文的修養(yǎng),才可以成為君子。質(zhì)樸之所以“近仁”,原因就在這里。
再說“訥”。孔子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君子之所以要言語謹(jǐn)慎,是因為他們說出的話要算數(shù),“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到就要做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保ā墩撜Z·里仁》)古人的言論不輕易出口,是因為如果自己做不到,就會感到羞恥??鬃踊卮?/span>司馬牛問仁時說:“仁者其言也認(rèn)。” “其言也認(rèn)”與“訥”意思相近,也是言語要謹(jǐn)慎小心,避免浮夸不實。司馬牛追問為什么“其言也認(rèn)”才能做到仁,孔子說:“為之難,言之得無認(rèn)乎?”(《論語·顏淵》)做起來難,說話能不謹(jǐn)慎嗎?
孔子的話啟示我們,修養(yǎng)仁德,要從剛、毅、木、訥入手,從平日的一言一行中檢點自己,為人剛正不阿,做事果敢堅韌,性情質(zhì)樸無華,言語說到做到,如此不斷增進(jìn)自己的涵養(yǎng),就可以逐步接近于仁的境界。
附:
【原文】
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span>
【譯文】
孔子說:“剛強(qiáng)、果敢、質(zhì)樸、言語謹(jǐn)慎,這四種品德近于仁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