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賞析(31)至誠之道
各位網友,《中庸》第三十二章,承接上章所言至圣之德,講至誠之道。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說:“至誠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誠不能為,則亦非二物矣?!边@就是說,至誠之道與至圣之德并不是兩個問題,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所體現的,正是天人合一。
作者指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所謂“至誠”,就是極端真誠。這樣的人,就是圣人。“經綸”,原意是指用蠶絲紡織之前整理絲縷,這里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的大事?!按蠼洝钡摹敖洝弊?,是紡織的經線,這里引申為常道、法規(guī)?!按蟊尽钡摹氨尽弊郑父?,“大本”,就是根本的德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才能籌劃創(chuàng)制治理天下的法則,樹立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還需要依靠別的什么嗎?”
接下來,作者用三句話,極力形容“至圣”和“至誠”的合一。“肫肫(音zhūn zhūn)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肫肫”,形容圣人誠懇真摯的樣子。“淵淵”,形容圣人如水般幽深平靜的樣子。“浩浩”,形容圣人如天般盛大廣闊的樣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極端真誠的人,他的仁心是那樣誠懇真摯,他的思想像潭水那樣幽深平靜,他的美德像蒼天那樣盛大廣闊。”正因為圣人有誠懇真摯的仁心,所以能“經綸天下之大經”;正因為圣人有幽深平靜的思想,所以能“立天下之大本”;正因為圣人有盛大廣闊的美德和胸襟,所以能“知天地之化育”。
最后,是作者的反問:“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這里的“固”字,指實在,真實?!斑_”字,指通達,通貫。“之”字,是代詞,指首句中的“天下至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假如不是真實具有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下至誠的道理呢?”這樣的反問,突出并加強了本章關于“至誠之道與至圣之德合一”的中心思想。
附:
【原文】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經綸:原指在用蠶絲紡織以前整理絲縷。這里引申為治理國家大事,創(chuàng)制天下的法規(guī))天下之大經(大經:指常道。經,紡織的經線,引申為常道、法規(guī)),立天下之大本(大本:根本大德。本,根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肫肫:音zhūn zhūn,誠摯的樣子)其仁!淵淵(淵淵:水幽深)其淵!浩浩(浩浩:指盛大廣闊)其天!
茍不固(固:實在,真實)聰明圣知,達(達:通達,通貫)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之:代詞,指首句中“天下至誠”)?
【譯文】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則,樹立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還需要什么依靠呢?
極端真誠的人,他的仁心那樣誠摯,他的思慮像潭水那樣幽深,他的美德像蒼天那樣廣闊。
假如不是真實具有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下至誠的道理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