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正政”——孔子政治哲學思想簡析 | 劉剛
userphoto

2022.12.14 浙江

關注

論“正政”
——孔子政治哲學思想簡析

劉剛
肇慶學院 韓國漢陽大學中國學系

來源:《中國哲學史》2022年第5期


摘    要:政治哲學主要探究的是政治的本質問題和價值問題。孔子的政治哲學思想即“正政”思想。孔子認為,政治的本質是“正”,是端正、規(guī)范,強調道德規(guī)范。“正”的主要內容有正身、正心、正己。正政包含三方面:正己、正人、正國。正己就是“克己”,即仁。孔子把克己貫徹至政治,成為正政思想;孟子把愛人貫徹至政治,成為仁政思想。孔子提出了正政方法、條件和為政大忌。孔子政治追求的目標是足食、足兵、民信之,體現(xiàn)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政治追求的價值有:恭敬、寬容、誠信、勤敏、惠澤、公正。孔子正政思想可以稱之為規(guī)范政治學。

近代以來,西方的民主政治大行其道,中國的政治建構依然在探索中,既沒有實行西方民主政治,又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政治。然而,中國古代政治特別是儒家的道德政治可以為當代政治建構提供觀照維度。本文即嘗試論述頗具特色的孔子政治哲學思想,即正政思想。政治哲學,主要探究的是政治的本質問題和價值問題??鬃拥恼握軐W思想就觸及到了這兩個主要問題。
一、政治的本質
(一)政治的本質是“正”
關于政治的本質問題,孔子在《論語》中明確提到政治的本質是“正”: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季康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當時魯國公室衰微,季康子成為魯國權臣,經(jīng)常僭越。在此背景下,孔子在回答季康子問政時提出了“政者,正也”思想,今可稱之為“正政”思想。“正”,是端正、規(guī)范的意思。政治就是端正、規(guī)范思想和行為?!白訋浺哉?,孰敢不正?”從表面上看,規(guī)范的對象主要是統(tǒng)治者、管理層,但其目的是規(guī)范民眾,最終達到規(guī)范整個國家、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只不過是通過規(guī)范統(tǒng)治者這一手段來最終達到規(guī)范民眾、規(guī)范國家的目的。
因為人都有從上心理和均等意識,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更為民眾所接受和認可;再者,在古代社會,統(tǒng)治者掌握生殺大權,其一言一行都受到下屬和百姓的關注和重視,下屬和百姓不敢不效仿,以免犯錯招罪。因此,統(tǒng)治者端正自己的言行,民眾自然不敢不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此即“上行下效”。所有人都規(guī)范好了,整個國家的政事也就規(guī)范了,國家也就治理好了。如此,孔子的正政思想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正己,即統(tǒng)治者自我規(guī)范;二是正人,即規(guī)范民眾;三是正國(含正天下),即規(guī)范國家政事,治理好國家。政治的本質就是規(guī)范。
在《論語》中還有一句也體現(xiàn)了正政思想: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
“為政以德”,從字面理解一般認為是以德行政、治國,但后面孔子有個“譬如”,用了一個比喻來闡釋?!暗隆奔吹赖?,如“北辰”;“政”即政事,如“眾星”。“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是說北極星不動,其他星都圍繞著它動,這說明道德就像北極星一樣是根本的,處于核心位置,而諸種政事就像眾星一樣都要圍繞著北極星轉,都要接受道德的規(guī)范,依據(jù)道德的原則來處理,不能游離于道德之外。
再深入下去,這個“德”是什么?誰“為政以德”?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德”固然指道德,但是這個道德一般都是講個人的道德,且是指以仁為核心的德性。那么是誰“為政以德”?顯然,“為政以德”的對象是指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首先要有道德,要按照道德原則來規(guī)范自己。只有這樣,統(tǒng)治者才有吸引力,民眾才會“見賢思齊”,國家才會治理好。這也就回到了孔子“政者,正也”的思想,講政治的本質是規(guī)范,強調的是道德規(guī)范。統(tǒng)治者規(guī)范好了自己才能眾星拱北,才能進行道德教化。
(二)“正”的具體內容
既然政治的本質是“正”,那么“正”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認為主要有正身、正心、克己。關于正身,《論語》記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蹲勇贰罚?/span>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正身,是指端正、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主要是外在的。因為只有外在的言行才能被人聽到看到,才能“不令而行”,才能“正人”。在這,孔子表達的很清楚,要先正己身,才能正人。關于正心,《論語》記載: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额仠Y》)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憲問》)
“善”,自然是指善良,心向善。“子欲善而民善矣”,是說你正心了,心善良了,民眾自然也會變得善良。孔子還提出了“正”的相對面,即“譎”。譎指欺詐、詭詐,是心不正;正是心正,指正道、正直、正義。此“正”雖然是名詞,但依然是端正、規(guī)范的延伸,即依據(jù)正道來規(guī)范;依據(jù)規(guī)范才是走正道。
正身、正心,合而言之,就是正己。正己就是要“克己”,而“克己”的依據(jù)就是“禮”,“克己復禮”就是“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额仠Y》)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禮則是仁的外顯,仁是禮的內核??鬃右笳?、正心,就是依據(jù)禮來端正、規(guī)范自己,使自己在克己復禮中體悟仁道,自然具備仁心善性?!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睆目鬃诱f的這四個具體條目來看,視聽言動,都屬于外在的。
孔子是要通過禮來規(guī)范外在的言行舉止,由外而內來實現(xiàn)仁道。這種由外而內的方法是針對絕大多數(shù)人的,而統(tǒng)治者也是屬于這大多數(shù)人之列??鬃诱枷氲膶ο笠彩轻槍@些統(tǒng)治者,針對這些大多數(shù)人。因此,孔子正政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使統(tǒng)治者克己復禮,從而具備仁心善性,通過正己來正人、正國。
(三)如何為“正”
以上是總體而言,那么再細致而言,如何去“正政”?孔子提出了“正道”“正名”“齊禮”“舉賢才”“無惓”等方法。正政,需要正道、走正道。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ā都臼稀罚?/span>
“天下有道”,是指天下有正道、正道大行天下的時候。此時政權都是由天子掌握,諸侯大夫陪臣則不會僭越去掌握政權;百姓也就不會議論政治,只是好好過日子,安居樂業(yè)。反之,天下正道難行,則諸侯大臣僭越,百姓自然會議論失政。其實,這也就涉及孔子的“正名”思想。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ā蹲勇贰罚?/span>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顏淵》)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
正名,就是端正名分,擺正位置,規(guī)范職權,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要做違背自己職責之事,反向來說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么如何規(guī)定這些名分呢?這就涉及了禮、法。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保ā蹲雍薄罚?/span>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保ā秷蛟弧罚?/span>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強調的是以德治國,具體要以禮來教化、規(guī)范人民,這樣人民才會有羞恥之心,才會自覺端正、規(guī)范自己。同時,要合乎法則、法律、制度。“法語之言”,是說合乎法則的正言相勸。“審法度”,是說要審定、統(tǒng)一各種法律制度、度量衡。當然,除了禮、法,還有諸如樂、詩等方面的規(guī)范。
孔子的正政思想還要求“舉賢才”。能自覺按照仁和禮來端正規(guī)范自己的就是賢才,因此,孔子特別提出要“舉賢才”。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子路》)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保ā额仠Y》)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保ā稙檎罚?/span>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意思是從政者自己先帶頭去做,赦免犯小錯的人,推舉德才兼?zhèn)渲恕!芭e直”也就是推舉正直的人,與“舉賢才”相近。“舉直錯諸枉”,就是把正直之人提拔放在邪惡之人的位置之上。這彰顯了正氣,也是“正”,顯然屬于孔子的正政思想。推舉賢才之士,可以“正枉為直”,可以使民心歸服、百姓誠服。這是孔子推行正政思想的結果。
孔子認為身先士卒還不夠,還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要“無惓”“盡忠”: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曰:“無倦?!保ā蹲勇贰罚?/span>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保ā额仠Y》)
前句是說從政者先要“正己”,自己要先去勞作,然后讓老百姓再去勞作,并且不要疲倦懈怠。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開始率先垂范,有始無終,那只是做做樣子,搞形式主義,“上梁不正下梁歪”,老百姓也會跟著搞形式主義。這就要求統(tǒng)治者、管理者經(jīng)常要下基層去勞作,而不是高高在上。后句強調在位時不要倦怠,執(zhí)行政令時要盡忠心?!安辉谄湮?,不謀其政”,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并且要始終端正自己,警醒自己,認真盡忠職守,不要疲倦懈怠。
(四)正政條件
知道如何去“正政”還不夠,還需要從政的條件。這個條件大的方面說是要有道德,但還不夠,還必須要有具體的德性。對此,《論語》記載: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唬骸昂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弊訌堅唬骸昂沃^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保ā秷蛟弧罚?/span>
孔子明確提出從政要“尊五美,屏四惡”?!拔迕馈奔础盎荻毁M,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即“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這是孔子從正反兩方面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提出了從政的條件。另外,孔子還提出了其他具體的從政德性: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雍也》)
“果”是果敢決斷;“達”是品質正直,心志好義,通情達理,察言觀色,慮及他人,“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顏淵》);“藝”是多才多藝??鬃诱J為“果”“達”“藝”都達到了從政的條件。換而言之,孔子認為只要達到了這三種道德品質,是可以從政的,并且并不是難事,甚至可以說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鬃幼鳛橐晃徊W多識、經(jīng)歷頗豐的知識分子,對于當時從政者表現(xiàn)出了一種“不屑”。這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出: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痹唬骸案覇柶浯??!痹唬骸把员匦?,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吆稳?”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士”一般指讀書人、知識分子,尚未出仕,處于“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子夏語)之學的過程中。然而此時,孔子把“今之從政者”與他心目中的“士”相比,認為當時從政者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岸敷庵恕奔礆饬开M小、見識短淺之人。這表現(xiàn)出孔子對當時從政者的不屑,對當時政治的不滿。也正因為此,孔子提出了“正政”思想,認為當前政治必須得到端正、規(guī)范,并乘勢提出了對“士”的要求,進而“學而優(yōu)則仕”,達到從源頭上“正政”的目的。
因此,要出“仕”,就先要做“士”。孔子對“士”提出了三個層次:最高是“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其次是“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再者是“言必信,行必果”。按正常邏輯,“仕”的要求應該高于“士”的要求,對“仕”的要求自然包括“士”的要求,且此時孔子認為這些“士”的要求已明顯高于當時“仕”的水平,故而可以認為孔子這些對“士”的要求,也就是對“仕”的要求,也就是“正政”的要求。
其實,孔子弟子對孔子的政治影響還有個概括,從中也可以看到對從政者的要求。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
孔子到一個邦國,就有人告訴他此國的政治,子貢認為這是因為孔子的道德魅力所吸引的,即“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正是因為孔子具有溫、良、恭、儉、讓五種道德品質,才使得孔子聲名遠揚,具有廣泛的政治影響力。這也就從側面反應對從政者的道德要求,即當具備了這五種德性,就可以做到具有政治魅力,得到民心,讓民眾歸附。正如孔子所說的“近者說,遠者來”(《子路》)。
(五)正政大忌
即便從政了,但也要注意一些事項,否則仍然不能達到正政目標,特別是在急于求成和面對利益時。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保ā蹲勇贰罚?/span>
孔子認為,處理政事,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見小利。因為政務繁雜,需厘清思路,越急越容易出錯,“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忘大義,就會迷失方向,甚至誤入歧途,悖禮違仁,罔顧正道,如此“大事則不成”??鬃舆€認為不要空談,要務實唯實,解決實際政務。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
這是說,如果只“唯書”,但“授之以政”“使于四方”,不能活學活用,不能解決實務,那也不行,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坝佟薄耙娎薄拔〞?這些都是孔子認為的從政大忌。
二、政治的價值
政治哲學除了探討政治的本質問題還主要探討政治的價值問題。那孔子認為政治有什么價值,或者說應該追求什么價值呢?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保ā额仠Y》)
由此看來,孔子認為從政要做好三件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銐蚣Z食,是解決人民溫飽問題;足夠兵器裝備,是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百姓信任,是解決民心歸附、政權穩(wěn)固問題。這里最重要的是人民的信任問題,其次是人民的溫飽問題,最后是國家安全問題。這說明孔子的政治追求是民心問題,強調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才是政權之基。
能去掉的“足食,足兵”,不是不重要,而是“必不得已而去”之,但二者仍然是不可少的。這也就是說精神和物質層面的追求,都是孔子政治的價值追求,只不過相對而言,“民信之”的精神層面更重要而已?!白闶场笔敲裆鷨栴},“民信之”是民心問題,“足兵”是安全問題,其實國家安全也就是保證人民安全。這也就是說孔子把人民作為根本,把安全作為基本。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半m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敝敊嗔浚瑢彿ǘ?,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堯曰》)
這段后半部分并沒有引號,并沒有明確說“孔子曰”,但一般認為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鬃釉谶@進一步提到政治所要重視的是:“民、食、喪、祭”。這與前面提到的“足食”“民信之”的價值追求是相呼應的。只不過孔子在這加上了“喪、祭”,也就是要重視喪事和祭祀。喪、祭都要依據(jù)喪祭之禮來執(zhí)行,其實質就是要重視“禮”,只是特別要重視喪祭之禮。為什么要重視喪、祭?曾子明確指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即指重視喪祭,百姓的道德就會變得敦厚。
因此,從孔子所重視的這四方面來說,最終全部都可以歸結到“民”上,也就是說,孔子真正重視的是人民,強調的是民本。這與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是相統(tǒng)一的?!翱思簭投Y為仁”,這是仁的內在方面;仁的外在方面就是仁者“愛人”。正己(克己)愛人,就是孔子之仁。正己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內涵和核心;愛人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外延和目標。孟子認為仁就是愛人,“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
孔子、孟子的政治哲學思想都關注仁,但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孔子側重正己,孟子側重愛人。正己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孔子的正政思想,愛人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仁政”的政治哲學思想是孔子“正政”的政治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二者的核心觀點就是民本思想,強調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政治的根本追求。二者區(qū)別在于,孟子比孔子更明確的提出了“民貴”主張,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這幾句與孔子的另一句有重合:“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蛾栘洝罚?。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政治的價值追求:恭敬、寬容、誠信、勤敏、惠澤、公正。其中誠信、公正,已是當代政治的核心價值。從這些價值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勤敏是對事外,其他都是對人。然而,做事是處理政事,政事主要還是民事,因此,孔子的政治價值追求是對人、對民的,而且是要求統(tǒng)治者追求這些價值,要做到恭敬、寬容、誠信、勤敏、惠澤、公正。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正彰顯了孔子的正政思想。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孔子在與眾弟子各言其志時明確提出了他的人生價值追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從這個志向來看,這主要是個人道德追求,而不是政治追求。但這個道德追求也是從他人的角度來說的,要老人、朋友、年輕人怎么對我,就要我先好好對待他們,這是仁者“愛人”的結果,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的邏輯。
孔子正政思想也是此種邏輯,先正己再正人、正國,己正自然人正、國正。當然,這只是一種總體狀態(tài)。在現(xiàn)實層面,統(tǒng)治者正己了,的確可以傳遞正能量,形成一股正氣,但由于涉及權力斗爭、利益爭搶等等原因,始終存在著一股不正之風,如果正派政治不能在內部政治斗爭中取得勝利就很難長久保持下去。
政治的核心問題是權力問題,要正道大行,就要保持正義,根本就是讓權力掌握在正義一方,掌握在人民的手中,而這就要求形成一種保持正道的政治制度。制度需要有正義之士來制定,把正道貫徹其中。通過己正的人來制定正人、正國的制度,這也就是孔子的正政思想。
綜上所述,孔子政治上追求的是“足食,足兵,民信之”“民、食、喪、祭”?!皢?、祭”屬于“民德”范疇。再細言之,前三者都是關注人民的利益,即溫飽、道德、安全;最后一個是獲得人民的信任,得到民心,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孔子政治的終極價值追求就是獲得人民的信任,得到民心。這也就是孔子正政思想的目的。
但孔子提出正政思想是通過實現(xiàn)人民的利益來得到人民的信任,得到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也就是儒家所認為的政治規(guī)律。要實現(xiàn)人民的利益,孔子認為要做到恭敬、寬容、誠信、勤敏、惠澤、公正。這些就是在從政過程中所要追求的具體價值,實現(xiàn)了這些價值就可以保證人民的利益,可以得到民心,可以“民信之”。而這些價值都屬于道德原則,都屬于“正”的范疇,
三、孔子的正政思想是規(guī)范政治學
孔子政治哲學的關鍵在“正”,強調的是道德規(guī)范。換而言之,道德規(guī)范是孔子政治哲學思想的特色。因此,可把孔子的正政思想稱之為規(guī)范政治學。
孔子首先要求統(tǒng)治者“正己”,要正身和正心。統(tǒng)治者要按照禮制來規(guī)范自己,要心懷仁心善性,不能做出越禮的言行,如孔子對于季氏的悖禮行為就做出了嚴厲批評:“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統(tǒng)治者規(guī)范了自己的言行,臣下及萬民也就不敢不跟著規(guī)范自己,否則就會受到統(tǒng)治者的懲罰。這在統(tǒng)治者掌握生殺大權的古代,是非常具有震懾力的。因此,孔子特別強調統(tǒng)治者的自身規(guī)范,認為“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其次,孔子認為士階層以及廣大民眾都要規(guī)范自己??鬃犹岢觥翱思簭投Y為仁”,并沒有專門指出是統(tǒng)治者,而是廣而言之,針對包括統(tǒng)治者在內的所有人,認為每個人都要按照禮來規(guī)范自己,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也說明孔子在要求統(tǒng)治者正己以正人的同時,也要求所有人都正己,并認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一個是“克己”,一個是“由己”,這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前者是怎么做的問題,略有政治禮教意味;后者是做不做的問題,帶有自主修養(yǎng)意味。但不管是政治上的強制教化,還是道德上的自覺修養(yǎng),都強調要規(guī)范。政治層面的教化即正人,與道德層面的修養(yǎng)即正己,是相輔相成的,都是“成仁”之方。人依禮之規(guī)范而行,成合禮之規(guī)范之仁。這其實也就說明,孔子的仁學思想是始于規(guī)范,成于規(guī)范。
再者,孔子崇尚周禮,強調禮制,要求人人“克己復禮”,最終就是要規(guī)范政治,規(guī)范國家,這也就是正國?!爸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孔子弟子有子也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墩撜Z·學而》)這說明禮在周朝時是主要治國方略。周公之禮,孔子從之,并進一步發(fā)展,在“齊之以禮”的基礎上,提出“道之以德”,主張德治。
這個“德”就是“仁”,因此德治也就是仁治,是禮治的內核,禮治是仁治的外顯。由于道德主要是個人自覺修養(yǎng),反映在政治上,就必須要求統(tǒng)治者先“正己”。統(tǒng)治者正己了,其他人自然跟著正己。對于不自覺正己的人則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禮、法來強制使他們正己。這樣人人都正己,都遵守道德規(guī)范和禮法制度,國家也就規(guī)范了,天下也就和諧了。這也就是“禮之用,和為貴”,以禮促和。
總體而言,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正”(規(guī)范)是首要的,是根本的。我們可以稱其為正政思想。正政思想強調的不僅是規(guī)范統(tǒng)治者自身,還要規(guī)范民眾,最終規(guī)范國家,治理好國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又可以用現(xiàn)代詞匯,稱孔子的政治思想為規(guī)范政治學。這種政治學是獨具特色的,是不同于西方政治學的。
孔子規(guī)范政治學強調的是道德與政治緊密結合,以道德自覺為主,如果不道德自覺,則通過禮等手段來規(guī)范。西方則主要是強調法律優(yōu)先,追求自由平等,通過民主選舉來施政。簡而言之,孔子的規(guī)范政治學是以道德規(guī)范和禮治為特色,以推舉為主;西方的現(xiàn)代政治學則是以自由民主和法治為特色,以選舉為主。因此,孔子的規(guī)范政治學對于構建獨具特色的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是有借鑒意義的。


責任編輯:慊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孟萬昕 
孔子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一)
品讀|政者,正也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中國政治思想中的德治傳統(tǒng) 威麒拉桿箱的書香
孔子:為政以德
孔子留下的三大文化遺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