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新
筆者拜讀了2017年9月20日第37期《書法報》第5版宋世寬先生《不要夸大“文學”在書法中的作用》一文,頗受教益與啟發(fā)。然而文中某些觀點卻也令人疑竇叢生,在此不揣冒昧談一點個人看法,就教于宋先生及書法界同仁。
宋先生文中說:“關于文學與書法的關系,我斷然不敢茍同錯字不能獲獎的觀點?!薄霸u定作品優(yōu)劣是看本身的藝術‘屬性’與‘特性’(即藝術的本質),而不是以外的東西?!?/p>
書法是什么?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沒有漢字就沒有書法,書法是在漢字平臺上起舞。漢字有漢字的字法,書法有書法的規(guī)則。書法好比是拉在漢字手中的一只風箏,盡管風箏可以自由飛翔,但不能掙脫漢字手中的那根線,任性寫錯別字,就會使作品難以識讀造成混亂,就會有悖于書法藝術的旨歸。
書法,是文化、文明進步的象征。寫錯別字無疑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小學生作業(yè)出現(xiàn)錯別字,老師會“零容忍”打叉,高考作文有錯別字也會毫不留情扣分。為什么一到書法里,就可以寫錯別字呢,是誰給的“特權”?書法第一要務是寫字,寫字先得識字,把字寫正確,這該是門檻性要求。如果錯別字經常在書法作品中大搖大擺跑出來溜達,寫的人心安理得,看的人見怪不怪,這種“書法藝術”是進步還是倒退?
文化是書法藝術的靈魂,談書法離不開談文化,文化(自然包括“文學”)不該被視為書法“以外的東西”,失卻了文化內涵的書法,只能是“偽書法”,是被掏走了靈魂的軀殼。宋先生文中強調評定書法作品優(yōu)劣是看本身的藝術“屬性”與“特性”(即藝術的本質)。若撇開文化看書法,就會找不準方向,這里很難猜出宋先生所謂的書法藝術的“屬性”“特性”“本質”到底指的是什么。
這篇文章還指出:“強調文學功夫深厚才能把字寫好,此調亦荒謬,從古至今,歷史上有很多大學問家為何成不了書法大家呢?”愚以為,這話若調過來問可能會更響亮:歷史上有幾個書法大家不是大學問家呢?!一部書法史明明白白擺在那,從古至今,有幾位大書家不是有學問的人呢?很多古人并非專業(yè)從事書法藝術,往往都是先有了學問之名而后才得的書法之名,無論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還是董其昌、康有為,等等,有誰是胸無點墨一夜走紅的呢?誠然,人各有志,不一定所有大學問家都要成為大書法家,但大書家一定要有大學問,這是歷史所證明了的。
陸維釗先生說:“古往今來,從無沒有學問的‘大書家’?!眴⒐φf:“文史不通,筆下空空?!睍ㄊ且婚T綜合素質藝術,終究要靠學識學養(yǎng)來支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孜孜不倦加強國學、哲學、文學、美學及文字、史學等多方面文化及品格修養(yǎng),方是書法正途,先擁有了大學問,才可涵養(yǎng)出大胸襟、大境界、大出息?,F(xiàn)在有些人坐不住冷板凳,肚里墨水太少,寫不出詩文來,又急著要當書法家,怎么辦,只能照搬古人當“抄書匠”。抄抄也倒罷了,竟還要把字抄錯,抄錯也倒罷了,竟還要獲獎!真是應了“沒有文化不知道害怕”那句話。
書法一旦離開文化,勢必滑向淺薄低俗。當今有些人越來越急功近利,越來越無視書法藝術內在規(guī)律,只重外在,不修潛質,無心讀書,疏離文化,把書法當成“力氣活”,熱衷炫技,游戲筆墨,有人創(chuàng)作書法以糟蹋漢字為快意,寫錯別字成為拿手好戲,把扭曲、丑化、解構甚至臆造漢字視為時髦和“創(chuàng)新”,書法被淪為地攤雜耍、行為藝術,躺著寫,跳著寫,吼著寫,洋相百出??梢?,書法一旦“不講文化”,有多么可怕!
宋先生為錯別字打圓場說“絕對完美的作品是沒有的,精品往往存在某些不足”。必須強調的是,既然稱得上書法藝術,就應該盡可能追求完美,這才是對藝術的敬畏與擔當。王羲之作《蘭亭序》,顏真卿作《祭侄稿》,書寫過程中也難免出現(xiàn)誤筆、錯別字等,但貴在知錯即改,試想他們當初若對錯別字聽之任之,《蘭亭序》《祭侄稿》豈能成為千古經典!
宋先生文中不無感慨道:有關錯別字的作品該不該獲獎、“文學”與“書法”到底該是什么關系的問題,已經20多年過去,卻一直爭論不休!確實,看起來簡單明了的事,竟剪不斷、理還亂,不能不說這是書壇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