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弟子三千,卻獨稱顏回好學。顏回所學乃圣人之道,其為學大旨為:明諸心,知所往,力行以求至。
孔子之門,弟子三千,賢人也有七十二,孔子卻獨稱顏回為好學。
孔子獨稱顏回好學(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弊詮念伝厝ナ溃驮僖矝]有見過好學者了。
可見在孔子心目中,“好學”是個很高的標準。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奔词故侵挥惺畱羧思业男〈迩f,也一定有像孔子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是沒有像孔子那樣好學的人。
像《詩經(jīng)》、《尚書》六藝這些學問,三千弟子并非沒有學習,也不是不懂,那么為何只有顏回被孔子稱為好學,那他所學到底是什么呢?
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在《顏子所好何學論》一文中給出了答案:“學以至圣人之道也?!笔ト酥啦⒎遣豢杉埃蓪W而至。
顏回所學圣人之道,對于我們今天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其為學大旨為:明諸心,知所往,力行以求至。
孔子與顏回劇照(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明諸心,知所往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顏回向孔子請如何是“仁”,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具體來說,就要做到在視聽言動這些方面都尊禮而行。
仁是孔子學說的根本原則,是關鍵所在。顏回能夠抓住重點,直擊要害,首先確定學問的根本方向和目標,如此,方能在紛繁復雜的事物中保持自身的清醒,立定腳跟。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明白自己將要到那里去,這是每個人都應該首先認真思考的人生大問題。
王陽明十一歲時,嘗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答曰:“惟讀書等第耳”,他卻認為:“等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蓖蹶柮魃倌陼r便立志學做圣賢,如此才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矢志不渝,終成圣賢事業(yè)。
明諸心,知所往(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力行以求至
儒學是一門講求實踐的學問,不能單純坐而論道,還需要在事上磨煉一番??鬃釉?jīng)稱贊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只要明白了什么是善的、好的,沒有不去做的,有了錯誤立即改正,絕不犯第二次。
“不遷怒”即不將自身的憤怒遷移到他人身上,這很不容易。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免不了看誰都不順眼。但就是在這樣的不起眼的地方,見出修為的深淺,涵養(yǎng)的程度。當然這一切都不是天生地造,需要經(jīng)過一番刻苦修煉。
力行以求至(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程顥在答復張載如何定性的書信中就曾提到:“夫人之情,易發(fā)而難制,惟怒為甚。第能于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于道亦思過半矣?!?/strong>人的情感中怒氣是最容易發(fā)生而又難以消除的,如果能在發(fā)怒時暫時忘記怒氣,停下來思考一下事情的是非道理,能做到這一點,對于修道而言,也算是參悟過半了。這就是切實的修養(yǎng)功夫。
后人總以為圣人是生而知之,不可學,所以就放棄成圣成賢之道。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追求,喪失了學問的根本。顏回的為學方法啟示我們,圣人可學而至,圣學也不離人倫日用之間,平常的很,只要我們立志向?qū)W,定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