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 | 《西泠藝叢》2021年第11期 總第83期 |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
且社社員
【摘 要】
乾嘉時期,金石樸學炙盛,以林皋為代表的“虞山派”逐漸式微,丁敬所代表的“浙派”孕育而生。丁敬的篆刻藝術除了受明代相關印人的影響外,終形成以“細碎切刀”為顯著特征的浙派印風。本文以:從明中晚期印人生存空間來廓清丁敬作為印人的身份定位;試舉影響丁敬篆刻藝術的印人;以丁敬為代表的浙派崛起之時代背景;筆情刀趣下的丁敬篆刻藝術兼論浙派風格的興起,這四個方面來探析丁敬及其所代表的浙派印風之形成和發(fā)展。
【關鍵詞】 丁敬 影響 刀法 浙派 背景
01
從明中晚期印人生存空間來廓清丁敬作為印人的身份定位
自明代中期,文彭推廣石質印料[1],促進了文人投入到印章的熱情;同時隨著商賈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文人士大夫于市井百姓、百工藝人的接觸亦日益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士人風氣、審美情趣、癖好的改變”[2]。當時士大夫“遍好鐘鼎卣彝、書畫法帖、窯玉古玩、文房器具,纖悉究心”[3]。隨著文人清玩的喜愛和百工藝人的發(fā)展,二者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的社會關系。印章與書畫靠得更近,且本身又承載著“文字”內涵的延伸,更加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印人隊伍不斷擴大,印人的身份也隨之變化,明中晚期印人的身份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文人印人(大多是出身地主富商家庭或已經(jīng)博取功名的文人)。如文彭(1497—1573)、詹景鳳(1532—1602)、朱簡(1570—?)等都劃定在此類,他們或官或商,善詩文,主體身份并不依賴篆刻為業(yè)。
第二類,職業(yè)印人。他們靠篆刻一技為職業(yè),他們以出身寒微的文士為主,未能考取功名,走上以鬻印為生的道路,奔走江湖,背井離鄉(xiāng),活動于大都市,多依附同鄉(xiāng)的官僚縉紳,如何震(1535—1604)、蘇宣(約1553—約1627),其他如吳良止、汪關、梁千秋、梁大年等,這類印人不同于底層純粹靠出賣勞力的印工匠人,至少他們是識字的文人。他們不固定擺攤設點,為了生計,往往“會通諸古印章,乃盡取其精,以應人之求,可謂集其成矣”[4],以備不同委托者之需。他們在整個印人群體中占比最大。
第三類,純粹的印工。這類印人的身份相對簡單,沒有文化,一般依賴別人篆寫好方能刻制,設攤設點,身份與百工群體的匠人是一類,一般善雕鈕。由于第二類職業(yè)印人的興起,純工匠式印人群體逐漸式微。
丁敬(1695—1765)出生在賈商之家,家境不錯,雖沒能考取功名,但他詩文造詣極深,家道中落后、以印為計,這樣的身份使得他“橫跨”在第一類(文人印人)和第二類(職業(yè)印人)的雙重身份之上。從他的印人身份來看,他既是文人又兼匠人之職。
02
試舉影響丁敬篆刻藝術的印人
明代中晚期,文人參與篆刻行業(yè),促進了印學的繁榮。這一時期人才輩出、作品紛呈,特別是徽籍印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何主臣繼文博士起,而印章一道遂歸黃山”[5]。丁敬的篆刻藝術受當時徽籍印人的影響極大,主要是何震、蘇宣、朱簡、程邃的影響,另外也受到揚州籍梁千秋的影響,茲分別論述如下:
(一)何震
丁敬的篆刻曾追摹過何震的刀法,“杭州丁布衣鈍丁匯秦、漢、宋、元之法,參以雪漁、修能用刀,自成一家”[6]。雪漁即何震(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長卿,號雪漁。休寧人[7]。其敏而善學,能取眾家之長化為己用。李流芳云:“新安何長卿,始集諸家之長而自為一家,其體無所不備,而各有所本,復能標韻于刀筆之外,稱卓然矣?!保?]可見何震指節(jié)通靈,在刀法上自有領悟,卓然一派。
何震以猛利潑辣的刀鑿印風格讓人稱道,特別仿漢滿白文印,刀痕顯露,蒼潤樸厚,遂形成“雪漁派”,追隨弟子及傳人累累大觀。丁敬“參以雪漁”用刀,即指取法何震的白文印,試比較丁敬“汪彭壽印”(圖1)與何震“延賞樓印”(圖2)、丁敬“方君任”(圖3)與何震“天街小雨”(圖4),二者在線質的處理方法極為相似,可以看出丁敬曾追摹取法何震,此言不虛。
(二)蘇宣
丁敬的印風與蘇宣極相似,從字形、刀法兩方面來看丁敬應該認真揣摩學習過。蘇宣(約1553—約1627)是一名職業(yè)印人,生前即享有盛譽,人們稱贊其印“博古深思,肖形而變,秀穎邁俗”[9],從多家取法,追求渾穆厚重藝術效果:“其書篆錯出,不名一家,鐫法亦變化多端,不主故常,要以歸于渾樸典雅”[10],蘇宣和何震二人的刀法都以猛利見長,相較而言,蘇宣收斂一些。故周亮工(1612—1672)云:“以猛利參者何雪漁,至蘇泗水(蘇宣)而猛利盡矣?!保?1]蘇宣社會交往層次高,從其為別人所刻的名章或別署印可見一端,其《印略》所示人名有:王世貞、王穉登、董其昌、陳繼儒、李流芳、錢謙益等。
由于蘇宣的影響力,丁敬追摹蘇宣印風亦是在情理之中,如丁敬朱文印“曹芝印信”(圖5)與蘇宣“蕉露館”(圖6)比較,特別是蘇宣的朱文印,方折造型和刀棱筆意都給丁敬有先導啟發(fā);丁敬的白文印“梁啟心印”(圖7)與蘇宣“陸弼之印”(圖8)來比較,沖刀效果和結體造型也很相似。
(三)朱簡
朱簡對丁敬最大影響乃其碎刀刀法,史料中亦多提及,如清人魏錫曾云:“修能碎刀為鈍丁(丁敬)濫觴。”[12]修能即朱簡,朱簡(1570—?),字修能(亦說修齡),號畸臣,安徽休寧北門人,家境殷實。前文已述,朱簡劃在文人印人的行列,其少時機敏而好學,“修能幼讀父書,即能辨古文奇字、銅盤、石鼓之章。稍長,精研八法、六書及有韻之文”[13]。其對印學理論有獨到見解,著述宏富,如著有《印品》《印圖》《印經(jīng)》等。天啟五年(1625),朱簡自刻創(chuàng)作印譜題名《菌閣藏印》出版,沙孟海在《印學史》對其有高度評價:“統(tǒng)覽全譜,面目很多,自戰(zhàn)國至元、明各種體裁,靈活運用,涉筆成趣。特別是他多用'碎刀’,筆筆鈍拙而不光整,可說是一種創(chuàng)體。”[14]朱簡篆刻用“碎刀”在線條中所流露出的斑駁、古樸的面貌,沙孟海稱之為一種創(chuàng)體,丁敬正是承其刀法,也是浙派印最主要的特征表現(xiàn),可以說以丁敬為代表的浙派的刀法即起源于朱簡。
試比較丁敬朱文印“包氏梅坨吟屋藏書記”(圖9)和朱簡“麋公”(圖10);丁敬的白文印“寓意于物”(圖11)與朱簡的“擁書一室”(圖12)來作比較,他們的刀法風格都極為相似,正好認證“修能碎刀為鈍丁濫觴”的觀點。
(四)程邃
近人黃賓虹在1921年《與李壺父書》嘗言,“吾鄉(xiāng)垢道人(程邃)、巴予籍二公,非特開西泠之祖師,而且闡古璽之閟奧”[15],可見程邃(1607—1692)也是浙派印人取法的重要源頭之一。程邃字穆倩,號垢道人。新安歙縣人。程邃38歲方入清代,入清后在揚州活動近30余年。終身布衣,以詩文書畫印奔走天下,以古峭奇奧的朱文印名世,其朱文印曾受朱簡的影響,且能自出機杼。清人馮泌曾言:“程穆倩名冠南國……朱文宗休能(朱簡)而又變其體,近日學者愛慕之?!保?6]
不過,程邃朱文印標志性體現(xiàn)是參法鐘鼎彝器文字入印,沙孟?!队W史》云:“程邃繼起,參合鐘鼎古文,出以離奇錯落的手法,對印學更有發(fā)展?!保?7]可見鐘鼎古文字入印,是其朱文印的一大特點,丁敬從中取法,受其影響。如丁敬朱文印“純禮坊居人”(圖13)、“曙峰詩畫”(圖14)等這類印作顯然受到程邃參合鐘鼎古文印風如“竹籬茅舍”(圖15)、“少壯三好音律書酒”(圖16)的影響。另丁敬有一方朱文印章“藝圃啟事”邊款:“鈍丁戲仿程穆倩法”[18](圖17),可見丁敬對程邃的篆刻作品極為青睞。
(五)梁千秋
魏錫曾《書〈賴古堂殘譜〉后》云:“鈍丁老人有自作六面印,以千秋所刻'宜子孫’等五面印為之母。舊聞王安伯丈以黃金等分易之。”[19]丁敬對梁千秋的遺作珍愛有加,梁千秋名袠(?—1644),字千秋,江蘇揚州人,居于南京,生年不詳,卒于是1644年。輯有《印雋》四冊,梁千秋以鬻印為生計,功力極深。特別是摹刻方面毫發(fā)逼肖,如在摹其老師何震之作,庶幾亂真,祝世祿曾言“有梁生,何生不死矣”[20]。
梁千秋對丁敬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朱文上,梁千秋在朱文印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并沒修飾得很光潔,而是用暢而不流的刀法,使線條更加雅健勁挺,另外其線條在小篆的基礎上可以舒展了長線條,在結體造型上圓轉空靈,闊綽雍容,這種藝術處理方法對丁敬影響很大,從丁敬的“密盦祕賞”(圖18)、“薌林翰墨”(圖19)與梁千秋的“敦宿樓百重記”(圖20)、“聊浮游以逍遙”(圖21)便可窺一斑。
以上人物中,何震、蘇宣、朱簡、程邃為徽籍印人,梁千秋為揚州人,可見徽派對浙派印學的影響極大。丁敬印風不是向壁虛造,是吸收了在其前面多位印人的風格,經(jīng)過一個漸進消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脫離不了其所處的學術審美風格轉變的時代背景。
03
以丁敬為代表的浙派崛起之時代背景
任何事情的發(fā)展都有至頂峰再回落的過程,正如舊的習俗往往被新的觀念所替代,篆刻亦如此。比如曾經(jīng)的文彭“吳門派”和汪關“婁東派”就相繼被林皋“虞山派”(亦稱鶴田派)所替代。周亮工在《印人傳·書黃山程穆倩印章》中言:“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數(shù)見不鮮,為世厭棄。猶王(世貞)、李(攀龍)而后不得不變?yōu)榫沽??!保?1]林皋于清初興起,在當時印壇影響極大,“雖海內名家雜出,精于篆學者,畢竟以林子(林皋)為當代獨步?!保?2]“海虞林子鶴田,當今才雋士也,少好六書之學,一見便得深意,挾其技游公卿間,所到車騎輻輳,門限為穿。林子之得盛名于吳中者廿余年矣?!保?3],可見林皋年少得名,印風深受時人喜愛,林皋(1658—約1726),字鶴田,一字鶴顛,祖籍福建莆田,著有《寶硯齋印譜》。主要生活在虞山(今江蘇常熟),林皋留存在世的印章極多,朱白文印皆謹守斯冰小篆一路的字法,布局端莊疏朗,線條光潔勁挺。丁敬已經(jīng)意識到當時的印風之弊,汪啟淑在《續(xù)印人傳·丁敬傳》言:“兩浙久沿林鶴田派,鈍?。ǘ【矗┝ν祛j風。印燈續(xù)焰,實有功也?!保?4]此處用了“頹”字,說明當時“虞山派”在浙地的影響已漸式微,久而單一工細秀媚的風格已漸讓人生厭。丁敬在一邊款中也印證道:“近來作印,工細如林鶴田(皋),秀媚如顧少臣,皆不免明人習氣,余不為也?!保?5]參看林皋印“林皋之印”(圖22)、“杏花春雨江南”(圖23)。
這說明或者說主流審美意識開始轉變。要知道在丁敬之前的林皋,其篆刻技藝在當時極受書畫家及收藏家們的青睞。從現(xiàn)存常熟博物館編的《林皋印譜》[26]來看,王翬、惲壽平、吳歷、高士奇等人都有用印出自林手,只是到了丁敬時代,林皋所呈現(xiàn)的光潔勁挺線條風格逐漸被人所棄,人們已經(jīng)開始追求刀味古拙的線條,追逐金石味更濃的印風。在丁敬之前,朱簡就在切刀風格上做過嘗試,但是沒有形成氣候,而丁敬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對此,《陳振濂談中國篆刻史·明清》中說道:“主要原因是當時印壇追溯漢風,并沒有一個強烈的反差環(huán)境,因此朱簡等人的實踐并不引人注目。到了丁敬這個時代,一是印風衰頹靡弱,如皋派式的印風細弱少骨,實在讓人生厭;丁敬以切刀的陽剛之勢崛起,自然能收鶴立雞群之效。這就是靡弱的環(huán)境反襯出他的鮮明來。二是當時嗜古求金石考據(jù)之風也從學術層面上推動了丁敬的審美趣尚的普遍性?!保?7]這說明每個時代的文藝都脫離不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清初樸學興起,文字訓詁、金石考據(jù)得到了空前發(fā)展,沖破了地域界限影響至全國,至乾隆年代考據(jù)之學發(fā)展至頂峰,并由此刺激了對篆刻藝術的學術思考,為以丁敬代表的“浙派”印學的興起做出了觀念上的鋪墊。此時,林皋為代表的“鶴田派”(“虞山派”)逐漸式微是必然的,篆刻風格是否有金石古意,漸漸成為審視印品的新標準,丁敬所代表的浙派印風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崛起是勢在必行的。
04
筆情刀趣下的丁敬篆刻藝術兼論浙派風格的興起
丁敬生前雖已飲譽天下,但并未冠以其為浙派、西泠派[28]領袖之稱謂。時人評贊他多用“杭州丁布衣”“杭郡丁敬身”“武林丁龍泓”等,他的印風在其身后才發(fā)展聲勢盛隆,被尊為“浙派始祖”。[29]
丁敬的篆刻形式豐富多樣,前文已經(jīng)敘述到,丁敬的印風是在吸收了前人各家基礎上,并在清初樸學興起的背景下,逐漸形成的,以丁敬為代表的浙派印風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在刀法上開始追求拙樸味,朱白文印皆如此。對于丁敬的印風,羅叔子和余正都曾著書做過分類概述[30],本文在他們的基礎上列舉最能代表其印風藝術的作品,分述如下:
(一)朱文類:
1.細圓朱文。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66歲所刻的“敬身”(圖24);乾隆二十九年(1764)70歲所刻的“云煙供養(yǎng)”(圖25),筆劃婉轉遒勁,此類朱文印在漢印中很少見,貌似宗宋元,但丁敬的線條具有強烈的金石味。
2.方角朱文。這是以丁敬為主的典型的浙派風格,以乾隆十二年(1747)53歲所刻的”西湖禪和”(圖26);乾隆二十六年(1761)67歲刻的“丁敬身印”(圖27)為代表,用碎刀法,方折轉角,如屈鐵盤絲,線質勁挺有拙樸味,丁敬也是間接吸收了明代諸家的經(jīng)驗,加以改造,演變成為浙派朱文的典型印式。
3.方圓結合的朱文。此類朱文印富有創(chuàng)新,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66歲所刻的“硯林亦石”(圖28)作為代表,方圓互用來表現(xiàn)小篆和繆篆(漢摹印篆)相結合的字體,曲直附勢,玲瓏精巧,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代表性。此類印風對后世影響很有啟發(fā)。
4.仿古璽的朱文。粗邊細文,完全仿古璽印(時稱秦印,或先秦?。?,受程邃鐘鼎彝器字入印的影響,此類印前文已述。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63歲所刻的“上下釣魚山人”(圖29)可為代表,說明丁敬的取法很廣泛且有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二)白文類:
1.仿漢官私印。從漢官印和私印中來,有深厚的漢印基礎,也吸收了明人的經(jīng)驗,看上去較為普遍,但在字法、刀法上表現(xiàn)出自家面目,印風雄厚飽滿。如乾隆十九年(1754)60歲所刻的“梁啟心印”(圖7)、“白云峰主”(圖30)等,此類印對蔣仁、黃易、奚岡諸家影響特別大,他們對此吸收消化后,成為浙派白文的典型印式,最能代表丁敬風格。
2.仿漢玉印。從漢玉印中來,細白文,刀鋒拙樸凝凍,印面朱多白少,醒目了然。丁印及丁以后浙派諸家中所占比例較少,至趙次閑方有獨到面目。如“敬身父印”(圖31)、乾隆二十九年(1764)70歲所刻的“蕅厓道人”(圖32)。
3.粗白文印。這類白文印創(chuàng)作相對比較早,主要受到明人書畫上的鈐印啟發(fā),如沈周的書畫用印“白石翁”(圖33),此類印并不具代表性,但線條厚潤,印面氣息飽滿,也算是一種風格。如乾隆五年(1740)46歲所刻的“玉幾翁”(圖34)。
4.創(chuàng)造性的白文印。字體多作圓轉角,筆畫富有圓突的厚實感,但起刀和收刀稍尖細,刀痕俱見,字間排列較寬,設計感極強。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64歲所刻的“賜紫沙門”(圖35)、乾隆二十五年(1760)66歲所刻的“小山居士”(圖36)等。
丁敬印風最大的特點是體現(xiàn)在“筆情刀趣”的“刀趣”上,篆刻藝術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除了在篆法和章法外在很大程度上憑借于此,丁敬所代表的浙派切刀其優(yōu)點在于:“不止不流,若即若離,能表現(xiàn)出筆勢的凝重蒼老;像書法中的折釵股、屋漏痕,別有一股沉厚的情味。清代丁敬開創(chuàng)的浙派,以細碎切刀,表現(xiàn)字畫的古拙,恍如萬絲清泉,欲注若止,欲止又注,叮咚有聲,引人入勝?!保?1]丁敬的朱白文印,不管面貌如何多樣化,印面都有剝蝕和冶鑄的金石感覺,有一種古拙渾穆感,這也是浙派印風的顯著面貌。浙派(又稱西泠印派,浙宗、南宗)自丁敬創(chuàng)始,以后七家傳承延續(xù),其間亦有變化起伏,但二百五十年來發(fā)展脈絡整體是清晰的。
05
結語
一個印人的作品如同人的成長過程一樣都有不同階段的劃分,代表著他不同時期的藝術水平的成熟表現(xiàn),各個時期的印風即有不同面貌呈現(xiàn),最后代表他藝術表達的最高(或最典型)思想的作品,丁敬學印初始受徽派、吳門派的影響,特別是其刀法受朱簡切刀的影響,終形成自己特有風格,當然刀法只是治印的一個方面,不能忽視的是丁敬深厚的學養(yǎng)、情性、交往、師承等多方面的因素,這是其藝術思想的形成的關鍵。其順應了當時金石樸學興起的社會背景,最終形成了以細碎切刀為表現(xiàn)方式,形成古拙、勁朗的印風。
在乾隆時期,丁敬的篆刻成就尚屬其個人表現(xiàn),隨著時間推移,丁敬在印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追隨丁敬印風的蔣仁、黃易、奚岡為代表的杭州印人在當時印壇形成一股勢力,丁敬被推為“西泠四家”之首,遂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師。至此丁敬印風的傳承群體即以浙派、浙宗名稱沿用開來。
[1]周亮工:《印人傳》卷一《書文國博印章后》)曾記述道:“余聞國博在南監(jiān)時,肩一小輿,過西虹橋,見一蹇衛(wèi)(驢子別稱)馱兩筐石,老髯復肩兩筐隨其后,與市肆互詬。公詢之,曰:'此家允我買石。石從江上來,蹇衛(wèi)與負者須少力資,乃固不與,遂驚公?!暰弥?,曰:'勿爭,我與爾值,且倍力資?!斓盟目鹗=庵?,即今所謂燈光也。下者,亦近所稱老坑。時谼中(汪道昆)為南司馬,過公,見石累累,心喜之。先是公所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石英)鐫之。……自得石后,乃不復作牙章。谼中乃索其石滿百去,半以屬公,半浼公落墨,而使何主臣(震)鐫之。于是凍石之名始見于世,艷傳四方矣。”
[2]黃惇:《明代徽籍印人隊伍之分析與崛起之因》,《明清徽州篆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頁。
[3]《燕閑清賞箋》,高濂:《遵生八箋》,巴蜀書社1988年版,第431頁。
[4]俞安期:《梁千秋印雋序》鈐印本,藏黃山市博物館。
[5]周亮工:《印人傳》卷二《書程孟長印章前》,清康熙十二年周氏刻本。
[6]董洵:《多野齋印說》,韓天衡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頁。
[7]周亮工:《印人傳》及今版《辭?!份d何震為婺源人,或誤。清康熙八年(1699)《婺源縣志》無何震的記載,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休寧縣志》、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歙志》、康熙三十八年(1699)《徽州府志》均記錄何震為休寧人。據(jù)現(xiàn)存史料看,何震為休寧人更可信。
[8]李流芳:《題汪杲叔印譜》,同[6],第463—464頁。
[9]蘇宣:《蘇氏印略·黃汝亨序》上海博物館藏本。
[10]蘇宣:《蘇氏印略·姚士慎序》上海博物館藏本。
[11]周亮工:《印人傳·書沈石民印章前》。
[12]魏錫曾:《績語堂論印匯錄》),見沙孟海《印學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第116頁。
[13]韓霖:《朱修能菌閣藏印序》,同[6],第493頁。
[14]沙孟海:《印學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
[15]黃賓虹:《黃賓虹金石篆印叢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頁。
[16]馮泌:《東里子論印》,同[6],第172頁。
[17]沙孟海:《印學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頁。
[18]《中國歷代篆刻集萃》第五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
[19]魏錫曾:《書賴古堂殘譜后》。
[20]祝世祿:《梁千秋印雋序》。
[21]周亮工:《印人傳·書黃山程穆倩印章》,顧湘:《篆學叢書》(上冊),中國書店1984年版。
[22]出自清文淵閣大學士王掞語《寶硯齋印譜序》。
[23]錢陸燦:《寶硯齋印譜序》,《常熟博物館藏林皋印譜》,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
[24]汪啟淑:《續(xù)印人傳·丁敬傳》,見《篆學叢書》(下冊),中國書店1984年版。
[25]丁敬:“江山風月”印款,見《歷代印學論文選》,同[6],第718頁。
[26]常熟博物館編于2002年10月將《寶硯齋印譜》(六卷本)、《林鶴田印譜》《林鶴田印書》《林鶴田印存》《林鶴田印稿》(上、下兩冊)五種印譜暨館內舊藏合為《林皋印譜》。文參見陳道義、周新月:《吳門篆刻史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頁。
[27]陳振濂:《陳振濂談中國篆刻史·明清》,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頁。
[28]同[14],第143頁?!队W史》中說:“西泠印派的名目,大約在清代乾隆后期丁敬已故,而黃易,奚岡等正享盛名時提出來的,以自別于何震以來主壇坫并經(jīng)過一變再變的新安舊體?!?/p>
[29]余正:《浙派篆刻賞析》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年版,第127頁。
[30]余正:《篆刻賞析》,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年版,第18—22頁;羅叔子:《試論西泠四家的篆刻藝術》,《西泠藝叢》1980年第2期,第6—8頁。
[31]葉一葦:《談篆刻藝術的篆法、刀法和章法》,載《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印學卷》,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版,第614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