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1880 ~ 1960),近代篆刻大家。原名禔、壽祺,字維季,號福庵(福廠、福盦),別號印奴、印傭、屈瓠、羅剎江民、持默老人等,齋名為麋研齋。浙江杭州人,是西泠印社的創(chuàng)社元老。
圖:王福庵像
王福庵作為元朱文印大家,印風和其他元朱文印印家類似,同樣屬于工穩(wěn)平正一路,并善于在章法布局時于平實中寓巧思。
王福庵把浙派追漢所體現(xiàn)的古拙意趣和元朱文印的柔美圓潤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由此他的元朱文印呈現(xiàn)出工整又飄逸,拙樸又靈動的特有的清麗高古、樸茂雅秀的特點。
圖:王福庵所刻“苦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朱文印
世人談及民國以工穩(wěn)印風見長的印家,尤其元朱文印印家時,往往將王福庵和趙叔孺相提并論。近代學者沈禹鐘先生即有詩曰:“法度精嚴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諳。并時吳(昌碩)趙(叔孺)能相下,鼎足合分天下三。”
但同時我們在談及兩家印風時,又會進一步做區(qū)別論述,這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來,這一方面是兩者為同時期人,且都生活在上海,又因印風相近和均享有大名,以及門下弟子皆多才俊,在印壇都有巨大影響之故,往往提及兩人同時又分而論之。
首先是人生經(jīng)歷相近。王福庵生卒年為 1880-1960 年,趙叔孺生卒年為 1874-1945 年。其中,趙叔孺是 1914 年 40 歲辭官移居上海,王福庵是 1930 年 50 歲時也是辭官遷入滬居。
兩人在上海時期均為活躍并大有名頭的職業(yè)印家。從時間上兩人應有相互往來乃至相契相合的交集(石安曾于史料中偶見趙叔孺贊評“當前篆書無過福廠者?!币约吧虾2┪镳^所藏王福庵《麋研齋印存》扉頁上有趙叔孺題字)。但由于兩者印風都是在遷居上海之前就已形成并成熟,所以雖然都是元朱文印大家,卻能各成一派并同時稱雄于當時印壇。
兩人雖均以元朱文印名震印壇,但取法路徑卻有所不同。王福庵取法主線是以秦漢印為宗,旁參明清流派印家(尤其浙派西泠諸家);趙叔孺取法主線是以元趙(孟頫)明汪(關)為主,上溯秦漢,旁參明清諸家(尤其趙之謙)。
圖:王福庵印作
略舉要例,比如王氏印作從篆法到章法,更多基于漢印之上(浙派從根本上也是力追漢風的),更追求線條的古拙感和章法的巧思多變上,比如王氏的線條,其橫線相對較多以弧線處理(趙氏一脈相對較少弧線處理),章法的穿插挪讓,王氏更多摻入橫向穿插和橫向連筆處理等等(趙氏一脈則豎向穿插相對更注重些);刀法上,王福庵承續(xù)浙派,更多施以細碎切刀之法來表現(xiàn)古拙之意(趙氏一脈則取徑元趙(孟頫)明汪(關),刀法上以沖刀更顯)等等,不一而足。
殊途同歸,兩人及其門下杰出成就構成了民國時期元朱文印交相輝映的兩座高峰。
浙派薪傳
和其他元朱文印家相比,王福庵最大的特點是其線條質感和刀法取徑于漢印與浙派,因其帶有較鮮明的浙派印跡(尤其刀法),甚至有人將其稱為“新浙派”。
圖:王福庵印作一組
當我們看王福庵的作品時(無論白文還是朱文?。?,的確還是可見浙派痕跡的,而從其學印經(jīng)歷也可看出浙派印人對他影響頗深,比如西泠八家的黃易、陳鴻壽、陳豫鐘、趙之琛等。
尤其用刀方面,雖對浙派切刀有弱化(更含蓄些)且加入沖刀的意味,但總體還是可以看到較為普遍的細碎切刀的運用。
但其印作又并不是浙派面目的,在石安看來,王福庵的朱文印更近元朱文印風,和浙派的朱文印仍有較大區(qū)別,白文印則兼參漢白文及皖派之風(王氏印作更工穩(wěn)平正,更圓轉靜美,更具清麗優(yōu)雅氣質)。其根本原因是學養(yǎng)氣質的不同——浙派“印中求印”“形質為上”,王福庵“印外求印”“以書入印”“神質化入”,這抑或也因所處時代和可資條件使然。所以與其將王福庵視為“新浙派”,不如將其歸為更具傳統(tǒng)和古典之風的元朱文印印家。
圖:王福庵“我心安得如石頑”白文印
順便提一下,論及民國以來的元朱文印印家,私以為可以趙叔孺和王福庵為兩條主線去梳理和展開。蓋因兩者雖取徑不同,但殊途同歸,且均有大成。尤其兩人皆門下有為弟子眾多,如趙叔孺門下有陳巨來、方介堪、沙孟海、葉潞淵等,王福庵門下有吳樸堂、韓登安、頓立夫、江成之等,都是印壇一時俊彥。了解元朱文印風源流,他們都是深值精研。
文人印家
我觀王福庵的作品,無論是印作還是書作,最大的感受就是濃郁的書卷氣,或者說文人氣息。當代書法家陳祖范先生曾撰文評價王福庵書法為“清姿可挹,雅韻欲流”,王福庵篆刻氣質和其書法一脈相承,形式和神質皆是如此。
圖:王福庵篆書對聯(lián)
民國時期的印人更講究書印合一。王福庵所書玉箸篆工整勻稱,書風既不激厲,也不張揚,既不古拙,也不嫵媚,透著清靜樸雅的精致之美。他的書法線條勻整卻不光潔,透著漢風古意,乍看平常卻品而有味。石安早年習篆曾臨過《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多遍,深以為王福庵篆書有種典型的文人氣質,寫成這樣非得以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為根基。
王福庵曾有言“知書善書乃為治印之本,若徒見刀石而無筆墨,格終不高”,這和趙之謙“古人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吳昌碩“平生恨未多讀書,刻畫金石長嗟吁”等在神質上互應相通,道出書印甚至更多藝術門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為真言。
學貫中西
王福庵在書法、印章和古文字學等方面都有著非常深厚的功底。據(jù)史料記載,“福庵先生幼承家學,于文字訓詁、詩文,皆富修養(yǎng)。十余歲即以工書法篆刻聞于時。”
在王福庵 12 歲之時已沉迷刻印,且精研印譜、究于古文字學及書法。據(jù)他在《麋研齋印存》自序中描述:“余年十二即解愛好印章,見汪(啟淑)?。ㄝo之)兩氏印譜,輒心儀焉?!眲?/span>過弱冠之年(20 歲),就已經(jīng)任教于錢塘學堂(崇文書院),可見其在學問方面少年即有所成。
由于其父是當時知名的金石學家,王福庵從小耳濡目染,跟隨并協(xié)助父親處理著書、編纂、考證等工作,很早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字學基礎。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文理兼修,不但精通詩書畫印這樣的文科知識,還精通算術和工程測繪技術等理工科知識,并以此成為其早期謀生的重要手段(其鐵路局和印鑄局的工作因此而來)——滿滿一位學貫中西的“學霸”形象。
圖:《福庵藏印》
且不說其理工領域的優(yōu)異成績,僅篆印一域,他在 20 歲上下書印即已初具面目。1915 年利用工作之余輯成的第一部印譜——《羅剎江民印稿》(全 8 冊,254 方印蛻)更是令其顯名于外,成為當時名家,而此時王福庵年方 35 歲,并因此成為后來促其辭官以鬻印為生的重要原因。
勤奮的天才
縱觀古今具有卓越成就的印家,無一例外的共同特點就是勤奮(其他領域其實也同理)。而在篆刻領域,更是有不少既有天賦而且又超常勤奮的大家存在。僅以元朱文印好手為例:王福庵一生治印兩萬方,王氏弟子韓登安一生治印三萬多方,陳巨來一生治印超過三萬方……加上他們往往還著作等身,且在詩書畫等其他領域也卓然成家,如果再慮及參與大量社交生活等等(如王福庵之于西泠印社創(chuàng)社的傾情投入,授徒眾多等),足見如王福庵這樣的藝術家盡其一生勤于藝事之程度是何等驚人!
雖然其中有他們以刻印為生且“生意興隆”的原因,如王福庵在上??逃樯鷷r,“海內外求印者門限為穿”,年均刻印在五六百方上下(1945 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當年其刻印數(shù)量竟高達1109 方?。?。生意這么好,刻印數(shù)量自然也多——但仍能看出其巨大努力和傾力付出——為了潛心研藝,王福庵甚至 1930 年決然辭去官職,遷居上海做了職業(yè)藝術家,心無旁騖,潛心藝事(光靠治印收入即可成中產(chǎn)階層,令人稱羨,話題另表),日益精進,終有大成。
王福庵一生刻了多達兩萬方印以外,篆刻著述也碩果累累:著有《說文部屬檢異》1 卷、《麋研齋作篆通假》10 卷、收藏印集《福庵藏印》16 卷、自刻印集《羅剎江民印稿》8 卷、《麋研齋印存》20 卷(分別為 1936 年輯本收錄 445 方印、1938 年續(xù)輯本《麋研齋印存續(xù)集》收錄 153 方印、1947 年宣和印社輯本《福廠老人印集》收錄 73 方印)、《福庵印稿》101 冊(收錄 10418 方?。┑取?/span>可謂洋洋大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