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文/攝影:孫成崗
秋天是銀杏最美的季節(jié),一片片金黃的葉片掛滿枝頭,如同迎風飛舞的蝴蝶,又如一把把不斷煽動的金色小扇,在秋風中颯颯作響。遠看則是明艷耀眼的大片金黃,宛如燃燒著的一簇簇金色火焰,在藍天與草地間飛舞跳躍,給蕭瑟的晚秋涂抹上一筆暖暖的色調。而銀杏樹葉的隕落更會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動。唐代詩人王維把那種蕭蕭而下的金黃形容為“不知棟里云,當作人間雨”。
這種古老的樹種,有著“活化石”的別稱。它生長較慢,壽命極長,從栽種到結果約需40多年的時間,所以又名“公孫樹”——爺爺種了樹,孫子才能吃到它的果實。
通常我們把“白果”當成銀杏的果實,這是老祖宗告訴我們的常識。實際上常識未必就是真理。銀杏屬于“裸子植物”,根本不可能結果。所謂銀杏的果實,只是它的種子。種子掛在枝頭,掩映在一片亮麗的明黃之中,完全成熟后,便會墜落于地。用手輕輕一捏,就會冒出具有較強腐蝕性的糊狀液體,散發(fā)出一股刺鼻的酸臭,爛泥般的糊狀物包裹著的硬硬的橢圓狀種子才是白果。
原來,銀杏種子共有3層外皮,它的最外層是黃色的肉質皮,上有一層淡淡的白粉,叫“外種皮”;中間是白色堅硬的白果殼,即“中種皮”;硬殼內的白果仁外側則是一層紅色的薄膜,叫“內種皮”。外種皮中含有丁酸和己酸等多種揮發(fā)性物質,正是這些具有較強腐蝕性的物質使銀杏種子在成熟時散發(fā)出陣陣酸臭。古人對銀杏果的特性顯然早有所知,宋人張無盡的“玉纖雪腕白相照,爛銀破殼玻璃明”寫出了銀杏果外皮的特征,梅堯臣的“剝核手無膚,持置宮省曹”則告訴人們銀杏的表面具有較強的腐蝕性。
外種皮中的酸臭是銀杏種子的最好保護。一些消化能力強的動物,對這種臭味敬而遠之,而果子貍等動物吃下銀杏種子之后,只能消化掉白果硬殼外側的肉質部分,內部的白果則可以在堅硬的中種皮的保護下完好地被排泄出來,繼續(xù)繁衍生長。
白果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還具有藥用價值。據說它具有通暢血管、改善大腦功能、延緩人腦衰老、增強記憶力的功效,另外還可潤肺、定喘,對慢性咳嗽具有輔助治療作用。不過,白果有小毒,雖有營養(yǎng)也不可多食,吃多了,容易中毒,引起惡心、嘔吐等現象,因此服用銀杏果每天最好不要超過12粒。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