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兩人在詩歌上的成就不分高下。
李白擅長寫七言絕句和古詩,他的《早發(fā)白帝城》甚至被后人評為“七絕壓卷之作”,還有《夢游天姥吟留別》、《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都是膾炙人口的七言古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而杜甫和李白不一樣,他更擅長寫七言律詩。
他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公認(rèn)的“七律第一”。
還有組詩《秋興八首》凝結(jié)了他大半生的心血,歷來為人所稱道。
可以說,杜甫在七律上的造詣,就連李白也難以望其項(xiàng)背。
可是在他的律詩中,卻有一首被后世評價“律中最下乘”,這首詩名為《又呈吳郎》,是他為一個可憐的寡婦所寫,有情有義,千年來感動很多人。
《又呈吳郎》
唐代·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即防遠(yuǎn)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公元765年杜甫離開了居住多年的浣花草堂,在蜀中漂泊。
第二年杜甫到達(dá)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關(guān)照下,他又建了一座草堂,帶著家人在此地暫居。
夔州的那段日子,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他一生留下了將近1500首詩歌,其中四分之一便是在夔州所寫。
而這首《又呈吳郎》也是這段時期的作品。
詩題中的“吳郎”是杜甫的一個親戚,當(dāng)時杜甫將自己居住的草堂讓給了這位親戚,而自己搬到了東屯的茅屋去。
為此他還曾寫了一首《簡吳郎司法》,敘述了這件事。
而在搬家后沒多久,居住在草堂旁邊的寡婦向他訴苦,于是便有了這首詩。
那么寡婦到底受了什么委屈呢?
詩歌首聯(lián)便娓娓道來。
原來在草堂前有幾棵棗樹,鄰居的寡婦常常來撲棗,杜甫居住在這里的時候一向是放任自由的。
這是為什么呢?
因?yàn)檫@個婦人“無食無兒”,僅僅四字便道盡了寡婦的窘境和杜甫的深切同情。
眾所周知,杜甫一向憂國憂民,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時,曾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對于這樣一個可憐的婦人,他又怎么忍心苛責(zé)呢?
接著的頷聯(lián)兩句進(jìn)一步為婦人說情。
若非因?yàn)楦F困,那婦人怎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她的心中應(yīng)該也是充滿恐懼的,正因如此,我們應(yīng)該更加親切才是。
從“堂前撲棗”到“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杜甫一步步啟發(fā)和引導(dǎo)吳郎,希望他也能體諒寡婦的難處。
他沒有用命令或指責(zé)的語氣,而是現(xiàn)身說法,這是為了給吳郎面子,也是希望寡婦能得到真誠的幫助,足見他是用心良苦。
接下來的頸聯(lián)寫的是吳郎的行徑,措辭委婉,令人折服。
原本寡婦對于新搬來的鄰居本就心存戒備,而吳郎一來便插上了籬笆,更是令婦人不安。
這兩句指出了吳郎行為的不當(dāng),但是卻很委婉含蓄,既有勸告的意味,又不至于太過直白,引人反感,可見杜甫的情商還是很高的。
尾聯(lián)的兩句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所謂“畫龍點(diǎn)睛”便是如此。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這兩句說的已經(jīng)不止是寡婦的艱難處境,而是普天之下所有處于困頓的廣大人民。
從“寡婦堂前撲棗”到“戎馬淚盈巾”,這是一個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過程,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
當(dāng)然,杜甫這樣寫也是希望能引起吳郎的共鳴,希望他能看得遠(yuǎn)一些,不要為了幾顆棗斤斤計較。
全詩寫得很是平白,宛如家常話,但是詩人的語氣又十分婉轉(zhuǎn),讀來親切自然。
可是后世對這首詩的評價并不高,《匯編唐詩十集》有言“是律中最下乘”;《讀杜心解》也說“若只觀字句,如嚼蠟耳”。
誠然,杜甫的這首詩比起《登高》、《秋興八首》來說并不出彩,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杜甫有情有義的一面。
所以即使被評為“最下乘”,依然千年流傳,這大概和杜甫的人格魅力有關(guān)吧。
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