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文化的載體就是漢字,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商朝使用的甲骨文,中國有文字可以考證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是如何發(fā)現的呢?我們今天就探討這個問題。
為什么叫甲骨文?因為這些文字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因此叫甲骨文。那么又為什么要將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呢?主要原因是當時沒有紙張,由于文字刻在堅硬的、耐腐蝕的龜甲和獸骨上,使得這種文字得以保存至今。成為我們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的發(fā)現地是殷墟,位于今天河南省安陽市的西北部,商朝建立后,曾多次遷都,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最后一次將首都遷到殷,因此商朝也殷朝或殷商,我們今天把殷的廢墟就叫殷墟。
王懿榮
甲骨文的發(fā)現者,是晚清時期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王懿榮具有很高的鑒賞能力,公元1899年秋,王懿榮得了瘧疾,就派人到宣武門的達仁堂中藥店抓了一劑中藥,煎藥時,王懿榮老先生看到其中的一味已經搗碎的動物骨頭上似乎劃著一些符號,老先生以其職業(yè)的敏感性,讓仆人前去詢問藥鋪這是什么東西,打探后得知這味藥叫“龍骨”,來自河南安陽一帶。
王老先生大吃一驚,趕忙派人到各大藥店,買來整塊的“龍骨”,本來對古代金石文字進行過長期研究的王懿榮拿著“龍骨”仔細揣摩,認定這根本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沒見過的某種文字,看其形狀不是大篆;也不是小篆,什么“龍骨”,人們誰也沒有見過龍,哪來的“龍骨”?這里邊肯定有名堂。在專業(yè)精神的驅使和好奇心的推動下,王懿榮派人趕到達仁堂等藥鋪,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王懿榮共獲得“龍骨”1500多片。
王懿榮對這些龍骨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研究,認為它們根本就不是什么“龍骨”,而是在地下埋了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王懿榮從甲骨上的那些刻劃痕跡,逐漸辨認出了“日”、“月”、 “山”、“水”“雨”等字,和商朝幾位國王的名字。消息一經傳出,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王懿榮老先生也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甲骨
此后,考古學家、學者、古董商人等,紛紛像潮水一樣涌向河南安陽。那場景,就和今天人們采集玉石的情況類似。據統計,從1899年王懿榮發(fā)現甲骨文后,共計出土甲骨15萬多片,此后由于半個世紀的戰(zhàn)亂,甲骨流失情況十分嚴重。今天,中國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收藏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美、英、日、加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
新中國成立后,對甲骨的發(fā)掘和研究工作十分重視。截至2012年,發(fā)現甲骨上刻的單字共有約 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天文、歷法、醫(yī)藥眾等內容,從文字結構來看,表現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將中國文字的魅力展露無遺。2014年,甲骨文的研究又取得新的突破,宋鎮(zhèn)豪先生從旅順博物館館藏的甲骨中,又發(fā)現了34個新字和新字形,這是自甲骨文發(fā)現110多年來的一次重大突破,對甲骨文和甲骨學發(fā)展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甲骨文與漢字對照表
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著名的文學家、詩人郭沫若先生,雖起步最晚,但是成就最突出的一個,他從1926年就開始研究甲骨文,前后共計50多年。郭沫若先生主持編輯了《卜辭通纂》和《殷契萃編》,對甲骨文的搜集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