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26 08:38| 發(fā)布者: 書法屋| 查看: 35| 評論: 0
摘要: 祝嘉:書學格言圖為:祝嘉先生書法作品序言 民國乙十二年冬,予草書學,選書學格言百余則,約萬言,附于后,意在取其簡要,不以贍博為貴也。二十六年夏,成愚a書話一卷,以伸予說,終以為M陋,未足以登大雅之堂也。 ...
祝嘉:書學格言
圖為:祝嘉先生書法作品
序言
民國乙十二年冬,予草書學,選書學格言百余則,約萬言,附于后,意在取其簡要,不以贍博為貴也。二十六年夏,成愚a書話一卷,以伸予說,終以為M陋,未足以登大雅之堂也。三十年秋,編書學史,引用書目,計五百余種,所見歷代書家之名言較多,遂有不厭求詳。廣為哀輯之意。今年秋,以一月之余暇成之,約得五萬言,上自漢魏,下迄清末,于書學之微言精義,網(wǎng)羅殆盡,分為執(zhí)筆、臨書、運筆、結構、文具、雜事六類,昔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及法書要錄,自云得此二書,則書畫之事畢矣。法書要錄,所錄至唐代止,本書則直至清末,庶兒可補其所不足矣。然以輪扁之說,則此亦書家之糟粕耳。以武穆之說,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雖多奚為,是予此舉,得不泰多事乎?雖然,書學之妙悟,固有不能以語言文字形容者,顧妙悟又何從來乎?孔子讀易,至于韋編三絕,古人謀元帥,必曰說禮樂而敦詩書。杜子美論詩,亦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則知輪扁武穆亦從積學中來也。不學者能有是說乎?是編學書者以為津逮,熟讀深思,抱其精華,棄其糟粕,神而明之,亦不難與占人爭一席地也。此予輯是書之旨也。
執(zhí)筆
(一)
真書去筆頭一寸二分,行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衛(wèi)夫人執(zhí)筆法)
(二)
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又曰,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筋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馮簡緣云:“管直則心圓?!?(唐太宗論執(zhí)筆法)
(三)
虛拳直腕,指齊掌虛。(歐陽詢書法)
(四)
筆長不過六寸,提管不過三寸;一真、二行、三草,指實拳虛。
(虞世南筆髓)
(五)
置筆于大指中節(jié)前,居動靜之際,以頭指齊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掌自然虛,雖執(zhí)之使齊,必須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筆當大指節(jié),礙于轉動,而指塞掌,絕其勢力。況執(zhí)之愈急,則愈滯不通,縱用之規(guī)矩,無以施為也。(徐濤筆法)
(六)
執(zhí)筆亦有法,若執(zhí)筆淺而堅,掣打勁利,掣三寸而一寸著紙,勢有余矣。若執(zhí)筆輕而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其故何也?筆在指端,則掌虛,運用適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能轉,豈能白由?既不能轉運回旋,乃成棱角,筆既死矣,寧望字之生動乎?(張懷瓘執(zhí)筆法)
(七)
盧肇謂林韞曰:“子謂我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方,不在于力,筆死矣!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關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本杏谝蛔?,何異守株?翰林禁經(jīng)云:“筆貴繞左,書尚遲澀?!贝司贾酪?。大凡點畫不拘拘長短遠近,但勿遏其勢,傅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此乃畫耳,非書法也!吾昔教韓吏部,其法口撥橙,今將授子,勿妄傳!推拖拈曳是也。訣盡于此,子其旨而味乎?韞加以罹戎事,筆硯多亡,終不能窮其妙,敢復傳于智者。(林韞撥橙法) 來源 書法.屋,轉載請保留此信息來源,謝謝合作!
(八)
元章告伯修父子日:“以腕著紙,則筆端有指力無臂力也?!痹?“提筆亦可作小楷乎?”元章笑顧小史,索紙書其所進舫黼表,筆畫端謹,字如蠅頭,而位置規(guī)矩,一如大字。伯修父子,相顧嘆服,因請其法。元章曰:“此無他,自今以后,每作書時,無一字不提筆,久之自熟矣?!?米芾提筆法)
(九)
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提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米帶海岳名言)
(十)
大要執(zhí)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zhí)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zhí)。(姜夔續(xù)書譜)
(十一)
撥錐法,李后主得之陸希聲,希聲所傳于警光者止五字,后主更益二字日導送,謂之七字訣。
撅,大指骨上節(jié)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
壓,捺食指著中節(jié)旁。來源 書法.屋:www.shufawu.com。
鉤,中指著指尖,鉤筆令下。
揭,名指著爪肉之際,揭筆令向上。
抵,名指揭筆,中指抵住。
導,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小指送名指過左。
右名撥鈕法,撥者,筆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也。橙即馬橙,筆管直,則虎口閑空如馬橙也,足踏馬橙淺,則易出入;手執(zhí)筆管淺,即易撥動也。上指法。
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而書之。
提腕,肘腕著案而虛提手腕而書之。
懸腕,懸著空中而書之,最有力。
枕腕以書小字,提腕以書中字,懸腕以書大字。行草即須懸腕,懸腕則筆勢無限,否則拘而難運。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間之,輒螟目伸臂曰:“膽!膽!膽!”上腕法。
撮管,以撥橙指法撮管頭,大字草書宜用,書壁尤宜。
撤管,以大指小指倒垂執(zhí)管,擻三指攢之,就地書大幅屏嶂。
捻管,以大指與中三指,捻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
握管,四指中指節(jié)握管,沉著有力,書浩救榜疏,右變法。(陳繹曾翰林要訣)
(十二)
夫善執(zhí)筆則八體具,不善執(zhí)筆則八體廢。
寸以內(nèi)法在指掌,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魏晉間帖,掌指書也。(鄭構衍極)
(十三)
占文搐隸,同源而殊流。篆直分側,用二而理一。自其殊者而觀之,則古文而搐,摘而隸,若不可相人。自其一者而觀之,則直筆圓,側筆方,用法異,而執(zhí)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遣筆用鋒之差變耳。
大抵筆直故圓,圓故長,長必瘦。側必匾,匾故方,方必肥。瘦硬易寫,肥硬難工。直筆難于肥,側筆難于瘦,其要在于變通之。若夫執(zhí)筆,則不可不直也。
古人學書,皆用直筆;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側筆。然隸書間用直筆者有之矣,未有古文摘篆而用側筆者也。
臨池法曰:“用筆之法,以大指撅,中指斂,第二指抽,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須用大指初節(jié)外置筆,令轉動自在。掌指自寸以往,則勢局矣:遂有覆腕懸腕運肘運臂之作。至于俯仰步武之間。隨宜制變,莫不各有當然之理,故有常法焉,有變法焉。常,經(jīng)也;變,權也:審于反經(jīng)合經(jīng)之權,則知變矣。(劉有定釋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