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讓之的篆刻風格既汲取了漢印之莊重與平穩(wěn),也繼承了鄧石如的“印從書出”的印學思想,在篆刻藝術的自我探索道路上,吳讓之的篆刻風格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尤其是鄧石如“印從書出”、“以書入印”的理論思想對吳讓之的深刻影響。
甘泉岑鎔字仲陶亦字銅士章
吳讓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載,后因避穆宗載淳諱,50歲后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江蘇儀征(今揚州)人。他長期居住在家鄉(xiāng)揚州,以賣書畫刻印為生,晚年窮苦落魄,棲身寺廟借僧房鬻書,貧苦潦倒而終。吳讓之作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得到包氏悉心教誨,尤其是楷書、行草書方面,在篆、隸書體及篆刻方面則是師法鄧石如。特別是吳讓之的篆刻,不僅可以自成面目,而且進一步將鄧石如的風格發(fā)揚光大,形成一派勢力,后來刻印學鄧派者,大多先從吳讓之入手。吳讓之的書法以篆書和隸書最為知名,且均取法于鄧石如。他的篆書 作品,線條舒展飄逸,結字瘦長疏朗,行筆沉穩(wěn)流暢。 在點畫上堅實沉厚及力度雖不及鄧石如,但其活潑與靈動似則過之,頗顯婀娜典雅之趣,一改乾、嘉諸人拘謹整齊的面目,在清代后期的書壇聲譽極高。
自稱臣是酒中仙
讓之
漢印的風格所體現的莊重典雅、恢宏博大、方正平和等審美意趣與特征,都是與中國古代儒家的“中和”審美思想是相吻合的。自從元代吾丘衍和趙孟頫提出復古主義的印學主張,以及明清印人也有“印宗秦漢”、“印宗漢晉”的學印觀點,其核心思想都是推崇取法漢印的,乃至后世無數印人將取法漢印作為篆刻學習的首要準則。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奉檄之余
同治二年(1863),魏稼孫來訪,離泰州前手拓《吳讓之印稿》, 并由吳讓之親自作序。他在序中說:“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樵仿十年。凡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
由跋文可知,吳讓之是從 15 歲時開始接觸漢印的,漢印方寸之間散發(fā)出的平穩(wěn)莊重、意趣高古,便成了深深吸引吳讓之的理由。從15歲到 30 歲這一時期,吳讓之經歷了盲目模仿、自學漢印的階段。正是這十幾年對漢印悉心臨摹,為其日后篆刻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吳讓之的白文印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受漢印印風影響之大。漢印的筆畫平整端莊,空間布局平勻均衡,渾樸而自然。吳讓之以小篆入印的白文印,要突破漢印的平實莊重并不容易。漢印中的白文印,多以方正為主,線條筆畫粗細均勻,章法上四字排列平穩(wěn)工整,諸字團結如一個整體,其氣勢能貫穿各字,印面顯得生動自然。吳讓之早期篆刻作品等白文印作品,仔細觀察后發(fā)現,從這些不同時期所刻的白文印式作品,都可以看出他終身在學習漢印。
坐我春風
晚學居士
楚畹農
其寶亦無濃
吳讓之的篆刻風格不僅早期汲取了漢印的營養(yǎng),在篆、隸書體及篆刻方面都受到鄧石如的影響。鄧石如在隸書上融入了個人風格,汲取漢隸的中的精華,其用筆方式和結構特點,線條渾厚有力,結體上緊下松,重心提高,縱橫有致,呈現出古樸自然的風格特征?!耙詽h碑入漢印,完白山人開之,所以獨有千古?!?/strong>鄧石如受到了漢碑額的影響,將漢代碑額中的一些特征引入到了篆刻中去,吳讓之在學習鄧石如的過程之中,同樣也吸取了漢碑額中的曲弧飄逸、末端出鋒的風格特征,在他的篆書作品中用筆注重中鋒,起筆與轉折的地方抑揚頓挫,收筆處出現尖尖的形狀,并且許多字都是使用了接筆,通過搭接完成的。從吳讓之的篆書對聯中看,其點畫飄逸流美,結體多舒展瘦長,穩(wěn)健有力的篆書相比,其線條的厚實感沒有那么明顯,但靈動瀟灑,獨具特色。
天下有情人盡解相思苦
草木有本心
吳讓之對鄧石如“印從書出”的觀念繼承,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其出新處,正如韓天衡先生所評價的那樣:首先表現在配篆上,他深獲展蹙穿插的妙理,蹙以求其結密,以求其婀娜,穿插求其呼應,使印多字,顧盼生姿,渾然天成,此法也影響了篆刻大家吳昌碩。吳讓之的朱文印,相比師祖鄧石如更顯流暢圓轉之美,他的許多印取豎長的字形,改變了元明時期的正方字形,開創(chuàng)了元朱文印的新面目。正如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篆刻家丁輔之吟詩所贊:“圓朱入印始趙宋,懷寧布衣人所師。一燈不滅傳薪火,賴有揚州吳讓之。” 吳讓之的印作不是簡單將篆書移入印面的,一方面是通過進行壓縮文字的長寬比例,對小篆作了印化的處理,另一方面印章中將小篆的體勢拉長,重心提高,抓大放小,不做忸怩之態(tài)。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楚客
“印從書出”是指印章中文字的線條可以體現出書法中用筆用墨的特點,并具備書法家的個性特征。相比之下,漢印的線條雖充滿多樣性,但仍不夠圓轉流利;圓朱文一味工穩(wěn),線條單一性較強,難以制造變化。而吳讓之的篆刻有其相應的篆書作為參照,讓篆刻中線條的形態(tài)富有自由生動、豐富多樣的變化,如在起收筆、接筆處、轉折處都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且耐人尋味的意韻。篆書中轉折部分的用筆方式通常表現在一個字之中兩個筆畫相交或轉換方向的地方。鄧石如將隸書用筆中的折法逐漸引入篆書,豐富了用筆方式。吳讓之的篆書作品中,轉法和折法相結合運用,呈現出內 圓外方之態(tài)。在書寫的過程中筆勢轉折處稍作停頓,隨著手腕的用力內轉,再提筆力行。篆書的線條挺拔圓潤,是由于它的運筆方式主要采取的是“中鋒用筆”的方法。
一切唯心造
吳讓之朱文印代表作 “逃禪煮石之間”此印頂端損壞一角,邊款不全。此印用刀淺削,結體修長,有吳帶當風般的飄逸感。此印最顯眼的地方是“石”字下面的大塊留白,給人制造出一種空凈悠遠之感。吳讓之將“禪”字的“礻”部及“之”字都作以弧線,顯現出其精熟的篆法。吳讓之印作運刀如筆,率直瀟灑,方中寓圓,剛柔相濟。吳讓之正是因為有自己的篆書作為基礎,才造就了他信手拈來、婉轉精美的字法。
逃禪煮石之間
吳讓之是一位藝術審美追求獨特、風格別具一格的書法篆刻家。吳讓之以篆書名世,存世作品篆書、篆刻都尤為珍貴,為我們研究其書法篆刻藝術留下了大量的史料和依據,研究其篆刻藝術,為我們學習篆刻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書法篆刻知識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