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書法的人士,對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總不會陌生,因為它是列于”三希堂“之首,故而在某些方面比《喪亂帖》更為被大眾所知。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v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
就是這四行28字,卻是考古界的一大爭議:如按褚遂良《右軍書目》所述,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似是有待考究。因為此帖最初是唐太宗賜丞相魏徵,傳于褚遂良。而宋初為銅山蘇舜元、蘇舜欽兄弟所得。據(jù)載宋家,僅此帖就有三本。后米芾得到一本為有“褚”印者,而宋代劉涇得一本為無“褚”印,蘇家按理尚有一本,按常理,三本中,或有一本為真,或均為摹本,作為家傳之寶斷然不會將真跡易于外人,因此,乾隆所得的是半印“褚”字,可能是摹本。
那么問題又來了,其他兩本置于何處?是不是已經(jīng)消失于世間?
乾隆雖將它與王獻之《中秋帖》、王洵《伯遠帖》同貯于養(yǎng)心殿溫室內(nèi),額其室為“三希堂”。后命人將其書法珍品刻于碑文中,后世稱為《三希堂法帖》。但終究無法考證其真假。
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是當(dāng)年有“褚”印本的”三希堂“首帖,雖然有趙孟頫等眾多名人題跋,且趙孟頫等人視為真跡,但事實上是否真跡,無人可察。
考證歸考證,只有我們熟知歷史,傳習(xí)書圣之風(fēng),終有撥云見日之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