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金山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王國的名稱,并非指的西漢時期的一個王國,而是唐末五代初年位于中國西部的一個小王國。西漢金山國,簡稱金山國,又名西漢敦煌國。唐末五代河西沙州地方政權(quán)。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張議潮之孫張承奉嗣立為沙州歸義軍節(jié)度使。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張承奉自稱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不再奉唐朝正朔。其在位期間,甘州回鶻興起,金山國數(shù)次與之對抗,兩地爭戰(zhàn)不已,國力損耗,百姓怨恨。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回鶻兵進逼沙州,張承奉無力抵抗,沙州百姓萬人上書回鶻可汗請和,遂定城下之盟,奉甘州回鶻可汗為父。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張承奉卒,州人奉長史曹議金為主。曹議金廢金山國仍稱歸義軍節(jié)度使,西漢金山國滅亡。
1、國號
西漢金山國的“西”乃言其國所居之方位,“漢”言其國之民族屬性,“西漢”連言之,意為西部漢人之國?!敖鹕健庇置鸢吧剑诙鼗臀髂暇?,古為同樓蘭與于闐、吐谷渾分界之嶺,即今甘肅、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爾金山,古代敦煌人把它同城東南的三危山是為護衛(wèi)敦煌的兩座神山。又據(jù)傳統(tǒng)的五行觀念,西方屬金,其色白,敦煌又有金地之稱,故名西漢金山國,張承奉自稱“白衣天子”。
2、歷史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敦煌大族張議潮乘吐蕃勢力衰弱,唐中央政府準備收復河隴之際,聯(lián)合當?shù)馗髯迤鹆x,驅(qū)逐吐蕃守將,據(jù)有瓜、沙二州。接著,張氏又擴充軍隊,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大中五年(851年)八月,張議潮遣兄議潭奉瓜、沙、伊、西、肅、甘、蘭、鄯、河、岷、廓十一州地圖入朝。十一月,唐設沙州歸義軍,以議潮為節(jié)度使,成為唐中央政府在西北的一個藩鎮(zhèn)。咸通八年(867年),張議潮入朝,以其侄淮深為留后。大順元年(890年)二月,張議潮子淮鼎為了爭權(quán),發(fā)動政變,殺死張淮深,成為歸義軍統(tǒng)治者。但張淮鼎在位時間不長,景福元年(892年)即去世,因其子張承奉年幼,遂托孤于索勛,從而使大權(quán)旁落,這引起了張議潮女婿李明振的不滿。乾寧元年(894年),李明振妻(張議潮十四女)率張、李兩家推翻索勛統(tǒng)治,立侄男張承奉為節(jié)度使,但實權(quán)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這又引起了瓜沙一些大族勢力的反對。
乾寧三年(896年)初,張承奉在瓜沙大族的支持下,推翻李氏家族,重新執(zhí)政。
光化三年(900年),唐王朝正式冊封張承奉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
天祐三年(906年),張承奉在敦煌稱帝,建立“西漢金山國”。906年秋,甘州回鶻大兵壓境,對“西漢金山國”興師問罪。雙方在金河東岸(今酒泉討來河以東)展開激戰(zhàn),甘州回鶻突破金山國東界防線,直抵敦煌城東安營扎寨,張承奉親自披掛上陣,率馬步軍一萬人迎敵。手下將領渾鷂子、陰仁貴,文官宋中丞、張舍人等率軍奮力迎戰(zhàn),才將回鶻逼退。
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前后,張承奉令國相羅通達率精兵征討鄯善的璨微部落,張良真、閻子悅等作為隨從戰(zhàn)將參戰(zhàn)。在攻占屯城、石城鎮(zhèn)(城市)二城后,派張良真繼續(xù)西征,獲取新城,掃清障礙,使沙州與于闐之間得以通達,并恢復了石城鎮(zhèn)(軍鎮(zhèn))的建制。
乾化元年(911年)七月,甘州回鶻可汗之子狄銀率兵圍攻沙州城,張承奉派宰相羅通達出使吐蕃,試圖聯(lián)合吐蕃共同抗擊回鶻。然吐蕃援兵未到,回鶻已兵臨城下,金山國兵敗失利,被迫議和,沙州僧俗百姓自宰相以下上書回鶻可汗,相議結(jié)為父子之國。
乾化四年(914年),瓜沙二州軍民推舉曹議金主掌瓜沙二州軍政事務,西漢金山國滅亡。
3、疆域
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十一月,唐中央在沙州設歸義軍時,歸義軍下轄瓜、沙、伊、西、肅、甘、蘭、鄯、河、岷、廓十一州。但是在歸義軍后期,由于歸義軍內(nèi)部的政治斗爭和少數(shù)民族勢力的崛起,疆域急劇縮小,到張承奉建國時,真正控制的地區(qū)僅剩瓜、沙二州。其中,沙州轄敦煌、壽昌二縣,瓜州轄晉昌、常樂二縣。而作為首都的敦煌縣又下轄敦煌鄉(xiāng)、莫高鄉(xiāng)、神沙鄉(xiāng)、龍勒鄉(xiāng)、玉關鄉(xiāng)、洪池鄉(xiāng)、洪閏鄉(xiāng)、效古鄉(xiāng)、赤心鄉(xiāng)、平康鄉(xiāng)、慈惠鄉(xiāng)等十一個鄉(xiāng)。
4、政治
西漢金山國按照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quán)的百官制度,并采用大唐年號。其百官制度仿唐三省六部制,但因其僻居河西一隅之地,因而這一政治制度規(guī)模小且不系統(tǒng)。同時,又根據(jù)當時所面臨的形勢,創(chuàng)設了一些新的機構(gòu),使其政治制度又有了明顯的地方特色。金山天子之下,有宰相一職為百官之長。吏部尚書掛宰相銜,亦設有與中書省相同的機構(gòu)以及御史臺。歸義軍時期負責外事接待的客司則改為鴻臚寺,主要職責是負責接待周邊少數(shù)民族爭權(quán)的首領、使節(jié)等。西漢金山國沒有設立掌管禮樂、郊祀、醫(yī)藥、卜筮等工作的太常寺,但有伎術院行駛太常寺的職能。伎術院是西漢金山國時期的新機構(gòu),是掌管西漢金山國典禮祭祀、占補陰陽、天文歷法之事的職能部門,同時也是為政府部門培養(yǎng)禮儀、陰陽、歷法、占卜等方面專門人才的教學部門。
5、軍事
西漢金山國實行軍鎮(zhèn)制度,鎮(zhèn)與縣是平行機構(gòu),縣屬于地方行政,隸屬于州,鎮(zhèn)則屬軍事系統(tǒng),由中央直轄,是保障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早在盛唐時期,瓜、沙就已設有西關、龍勒、紫亭、懸泉、雍歸、新鄉(xiāng)等六鎮(zhèn)。張議潮沙州起義后,恢復了瓜、沙六軍鎮(zhèn)的建制,到張承奉建西漢金山國前,甘州回鶻已西侵到肅州,與歸義軍不斷發(fā)生正面沖突。在此情況下,張承奉對原來的軍鎮(zhèn)布局進行了調(diào)整,調(diào)整后的六鎮(zhèn)為新城、邕歸、壽昌、紫亭、玉門、懸泉。調(diào)整后的軍鎮(zhèn)布局,對西漢金山國抵御甘州回鶻起到了重要作用。
6、宗教
西漢金山國時期,佛教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其實早在張議潮起義時,敦煌佛教教團就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參加,歸義軍政權(quán)建立后,張議潮、張淮深叔侄都極力崇信和扶持佛教,從而奠定了佛教在敦煌的政治地位。而張承奉也早在天復二年,在節(jié)度使任上時,就曾發(fā)經(jīng)宏愿。西漢金山國建立后,張承奉也并不排斥佛教。不過相比歸義軍時期,西漢金山國對佛教的政策有了新的變化。其一是直接干預寺院的宗教活動。其二是僧官制度的變化,歸義軍時期,最高僧官都僧統(tǒng)的任免,都是由節(jié)度使推薦,最后由中央政府任命。但西漢金山國時期則是由張承奉直接任命。其三是對世俗百姓出家的限制,規(guī)定百姓出家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
7、文學
西漢金山國的文學為敦煌文學主題從張氏歸義軍時期應對甘州回鶻到曹氏歸義軍時期以表現(xiàn)對甘州回鶻的抗擊獲得勝利的勝利者心態(tài)為主旋律這一重要轉(zhuǎn)折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金山國文學文獻,今所能見者,據(jù)初步鉤稽,約有36件。其中,有世俗之作,也有宗教性作品。這些作品的文學水準不一。其中,最具文學特色,可視為金山國文學代表作的,應推《白雀歌》、《龍泉神劍歌》和《沙州百姓一萬人上回鶻天可汗狀》等三件。稍次一等的,有《七言詩三首》、《敦煌社人平詘子一十人創(chuàng)于巖泉建窟一所功德記》、《西漢金山國左神策引駕押衙兼大內(nèi)支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國清河張安左生前邈真贊并序》、《宰相兼御史大夫臣張文徹上啟》等,以及《修文坊巷社再緝上祖蘭若標畫兩廊大圣功德贊并序》。其余諸件,雖也有文學色彩,但文學水準并不怎么高。
8、民族
西漢金山國是以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quán),部分少數(shù)民族散居其間,但也已逐漸漢化,如吐谷渾、吐蕃、回鶻等。
西漢金山國建立之初,就處在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包圍之中。東部是甘州回鶻,西北部是西州回鶻,西部則是鄯善的璨微部落。
9、外交
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時,真正控制的地區(qū)不過瓜、沙二州。面對處在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包圍之中的西漢金山國。張承奉不甘心自己的處境,同時,雄心勃勃的張承奉也試圖恢復其祖父和父輩在位時期對整個河西的統(tǒng)治。為此,西漢金山國制定了南連吐蕃、吐谷渾諸部,西結(jié)于闐,共抗回鶻的決策。并為了加強聯(lián)系,于908年前后征討阻礙與于闐交通的鄯善璨微部落。
對于篡唐的后梁,西漢金山國改變了與中原王朝結(jié)盟的舊有國策,采取不承認態(tài)度。而后梁在得知張承奉稱帝的消息后,亦視西漢金山國為異己,稱其建國為叛亂。
參考資料:
1、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2、尹偉先、楊富學、魏明孔《甘肅通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3、周偉洲、丁景泰、王子義、王欣《絲綢之路大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