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意境的分類有:(1) 熱烈崇高、慷慨悲壯典型代表曹操的《觀滄?!罚簴|臨揭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特點在于寫景雄奇壯美,氣勢恢弘;抒情奔騰震蕩,磅礴千鈞;文辭渲染夸張,振奮激昂。
(2) 悲涼凄清、蒼涼悲壯典型代表——李白的《關(guān)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xì)w多苦言。高樓當(dāng)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其特點在于寫景則蒼茫遼遠(yuǎn),峻拔蕭疏;抒情則豪邁雄健,慷慨悲涼;文辭古樸遒勁,慘烈悠長。 (3) 和平靜穆、淡泊靜謐典型代表——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淀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的特點在于通過描寫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現(xiàn)作者遠(yuǎn)塵避世的淡泊情緒。
(4) 宏偉壯麗、豪邁飄逸典型代表——王維《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的特點在于寫景則壯闊開朗,虛實相生;抒情則豪情滿懷,飄逸灑脫;文辭輕健明快,奇譎俊麗。(5) 深邃沉郁、慷慨悲壯典型代表——杜甫的《秋興八首》第四首: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宅第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guān)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遲。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這首詩的特點在于思想上沉郁頓挫,曲回郁結(jié);語言上不飾雕琢,真摯感懷,長于以情動人。
(6) 清新素雅、自然淳樸 典型代表——《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道路阻且長,相去日已遠(yuǎn), 思君令人老,與君生別離。 會面安可知。
衣帶日已緩。 歲月忽已晚。
相去萬余里, 胡馬依北風(fēng),浮云蔽白日, 棄捐勿復(fù)道,各在天一涯。 越鳥巢南枝。
游子不顧反。 努力加餐飯。
這首詩的特點在于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風(fēng)格純樸清新。詩中或描寫大自然景物,青山綠水,芳草佳樹;或描寫一些純潔天真的人物,生動活潑,俏麗可愛。
表現(xiàn)手法多為細(xì)致素雅,清新婉轉(zhuǎn),似流泉鳴琴,洋溢著生氣。(7) 纖秣婉麗、秣艷瑰麗典型代表——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鶴鴻。這首詩的特點在于題材多“酒邊花下,盛裝美人”,表現(xiàn)手法“濃抹彩繪,刻意雕琢”,藝術(shù)形象“金碧輝煌,銥艷絕人”。
(8) 凄冷寒涼、哀傷慘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詩的特點在于環(huán)境哀傷凄冷,如泣如訴,往往以愁腸楚惻的意象打動人心并喚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向往。
確定是問意境,不是風(fēng)格嗎?好吧,兩個都答一下。
1.意境種類: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yuǎn)、壯闊、深遠(yuǎn)
細(xì)膩——空寂、纏綿、靜謐、幽清、恬靜、婉轉(zhuǎn)、朦朧、明凈、優(yōu)美
繁復(fù)——絢麗、熱烈、高亢、繁華、喧鬧、瑰麗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概括時用二個詞四個字,例如:
雄渾壯麗、幽清明凈、沉郁孤愁、和諧靜謐、開闊蒼涼、高遠(yuǎn)遼闊
樸素自然、清新飄逸、華錄艷麗、雄健高昂、悲壯蒼涼、嚴(yán)謹(jǐn)細(xì)膩
2.下面是詩的風(fēng)格種類,由唐人司空圖編。
司空圖歸納的二十四種詩歌風(fēng)格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
關(guān)于意境的分類,文學(xué)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種分類方法。
有清代劉熙載從意境的審美風(fēng)格上提出的分類方法,將意境分為“花鳥纏綿、云雷奮發(fā)、弦泉 幽咽、雪月空明”四境,也就是“明麗鮮艷、熱烈崇高、悲涼凄清、和平靜 穆”四種美。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提出一種分類方法。
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 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p>
如杜甫的《春望》為有我之境,陶 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無我之境”。王昌齡《詩格》中的 “三境說”,也可算是一種方法。
他認(rèn)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 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 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 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
”這里的“三境”,實際上就是意境的三種類型,把偏重于描寫景物的稱為物境,偏重于抒寫情懷的稱為情境,偏重于說理言志的稱為意境。這里,我們采用劉熙載的從意境審美風(fēng)格上提出的分類方法,并將他提煉的四種擴展到八類,以便讀者學(xué)習(xí)。
關(guān)于意境的分類,理論上尚待深入。中國古代文論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分類方法。
(1) 劉熙載分類法
第一種是清朝劉熙載從意境的審美風(fēng)格上提出的分類方法。他說:
花鳥纏綿,云雷奮發(fā),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詩不出此四境。
所謂“花鳥纏綿”是指一種明麗鮮艷的美;“云雷奮發(fā)”是指一種熱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一種悲涼凄清的美;“雪月空明”乃是一種和平靜穆的美。這四種都是中國抒情文學(xué)意境美的表現(xiàn),哪一種寫好了都能出上乘之作。一般來說,風(fēng)格不應(yīng)有高低偏正之分,當(dāng)然個人鑒賞時是允許有偏愛的。
(2) 王國維分類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提出一種分類方法。他說: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所謂“有我之境”,是指那種感情比較直露、傾向比較鮮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此詩道出作者歷經(jīng)戰(zhàn)亂,目睹安史之亂后京城怕破敗景象的痛苦心情?;ú荼静缓瑴I,鳥兒也不會因人的別離而驚心,只因詩人痛苦不堪,所描寫的景物都帶上了人的情感色彩,這就是“有我之境”。
所謂“無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畫面中出現(xiàn),而是指那種情感比較含蓄的,不動聲色的意境畫面。王國維認(rèn)為,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無我之境”,作者自己雖出現(xiàn)在畫面中,但他的情感卻深藏不露,一切讓讀者自己從畫面中去體會。
現(xiàn)代詩歌的意象: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和象融會的復(fù)合體,是作者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現(xiàn)。
從創(chuàng)作方法的角度,可將意象分成以下三類: 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詩歌最基本的表現(xiàn)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務(wù)是使詩歌作品形象化。
在詩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稱之為比喻性意象。比喻有明喻、隱喻之別。
明喻要求本體與喻體都在詩中出現(xiàn),并在兩者之間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類表示比喻的詞語。在明喻中,本體與喻體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兩者不是等同關(guān)系。
例如:像云一樣柔軟/像風(fēng)一樣輕/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寧靜/人體在太空里 這是艾青看了俄國舞蹈家烏蘭諾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寫的詩。比喻中的本體是舞蹈家的“人體”,喻體則是“云”“風(fēng)”等等。
現(xiàn)代詩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說“隱喻”)和“曲喻”的手法。所謂暗喻,就是把喻體說成就是本體,暗示其相合的特性。
至于“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而又大膽到幾乎不近情理的聯(lián)想、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變異的狂想,但是,如果在詩歌中處理得當(dāng),反倒可以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驚人效果。 例如: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fēng)吹不起半點漪淪 聞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舊中國比作“一溝死水”,全詩是一種隱喻,它以一溝死水比喻那個黏滯得流不動的、漚得發(fā)臭的、完全喪失生命力的社會現(xiàn)實。
2、象征性意象。 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shù)手法。
現(xiàn)代詩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達某種特定的意蘊。 例如:太陽是光明的象征,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殘暴的象征,綿羊是溫順的象征,孔雀是驕傲的象征,玫瑰是美麗的象征,百合花是純潔的象征…… 現(xiàn)代詩中,同一個意象在不同詩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
狼可以象征殘暴,但有的場合也可以象征野性、自由不羈等等。所以,現(xiàn)代詩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確定的。
從接受美學(xué)的觀點看來,可隨著讀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轉(zhuǎn)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例如,艾青的《礁石》: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fù)溥^來/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這首詩中的“礁石”,顯然是一種擬人(有身體、有腳、站在那里、臉上含著微笑)的象征性的意象。
但它究竟象征什么具體的事物,讀者可以發(fā)揮各自的想象力,沒有唯一的、明確的界定。所以說,象征性意象能引發(fā)人們聯(lián)想的多義性、不確定性,開拓出自由想象的空間。
3、描述性意象。寫詩不能事事比喻,處處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與象征性意象外,詩人用得最多的還是描述性意象。
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還是被詩人用來描述景物與事物,并借以抒發(fā)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這首詩是寫詩人在康橋泛舟尋夢,瀟灑而來,又瀟灑而去。
詩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云彩”“金柳”“夕陽” “波光”“青荇(水草)”“清泉—虹—夢”“星輝—歌—笙簫—夏蟲”……這些意象都圍繞、襯托著“尋夢”的主題,從開始“輕輕的”到結(jié)尾“悄悄的”,從“作別西天的云彩”到“不帶走一片云彩”,展示了詩人無聲勝有聲的“沉默”“沉思”的情感歷程。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與散文中,通過形象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是抒情作品中呈現(xiàn)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
同時也包括作者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詩學(xué)和美學(xué)術(shù)語,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西方國家文學(xué)理論中沒有“意境”之說。但是西方國家的小說散文中有意境的創(chuàng)造。
比如《簡愛》中對桑菲爾德莊園的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就是一種意境。在中國,意境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學(xué),如老子的“大象無形”說實際上就是指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領(lǐng)悟佛法所能達到的境地,語出佛經(jīng),為南朝詩學(xué)借用。如劉勰《文心雕龍·隱秀》評詩,有“境玄思澹”之語,可見意境說初見端倪。
王昌齡的《詩格》首創(chuàng)了“意境”一詞。到了唐代,皎然在《詩式》中提出“取境說”,即由境而來,由思而來。
權(quán)德輿提出“思與境諧”的理論。司空圖《詩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說。
劉禹錫發(fā)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說。宋人嚴(yán)羽《滄浪詩話》中提出“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說,對意境理論的形成多有探討。
到了清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集其大成。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薄拔恼轮睿嘁谎砸员沃?,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碑?dāng)代文藝?yán)碚摷易诎兹A說: “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jié)晶品?!?/p>
概括起來,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種藝術(shù)境界。意境與意象的關(guān)系,根據(jù)童慶炳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實在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diào),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fā),是要體悟的、抽象的,是一種氛圍。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gòu)成意境,意象是構(gòu)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維。
這就是說,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總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個個意象在作者的腦子里,然后組合融合化為一種意境。
'意象'與'意境'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它們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屬于兩個不同的美學(xué)范疇,有著各自獨特的內(nèi)涵和審美特征。
同時,意境和意象有著包容和被包容的關(guān)系,意象無窮的張力形成了意境整體上無窮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許多客觀存在的物象。它們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賴的關(guān)系。
就是說,沒有意象,難以組合融合成一種意境;而如果沒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盤散沙,沒有靈魂。它們的區(qū)別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藝術(shù)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發(fā)出來的藝術(shù)氛圍。
可以舉例說明:如白樸的《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鷗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綠葉黃花?!?/p>
共并列了十二個意象,雖也鮮明生動地呈現(xiàn)出絢麗的秋色圖,但并無飽滿深摯的情感,缺乏“情與景”“情與理趣”的自然融合,就無法構(gòu)成“誘發(fā)”人想象的“審美空間”,缺乏意境,當(dāng)然就難以感人了。再看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秋思》就是一首通過一組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為優(yōu)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散曲營造了一個游子思?xì)w而不得、觸景生情的凄涼悲清的意境;為了完成此意境的營造,作者構(gòu)筑了“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等意象,把這些名詞意象直接連綴,產(chǎn)生的悲涼氣氛就是意境。通過這兩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意象與意境的鮮明區(qū)別。
第二,意象是實有的存在,意境是虛化了的韻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記》,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寫的一首詩。
如果單個地挑出來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淚滴、荒涼的城等。然而,作者通過這些意象,一一組合起來,表達了對“姐姐”的思念。
請看原詩:“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
今夜,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頭還給石頭,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清稞只屬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關(guān)心人類,我只想你?!?/p>
從海子的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意象的實在性;同時也可看出,意境的韻味,那是一個被虛化了的世界。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終極目標(biāo),意象則只是營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脫離意境的意象建構(gòu)是不成功的蒼白無力的意象;沒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無味的,難以給人美感的失敗之作。一個作家,終生追求的目標(biāo),就是創(chuàng)造藝術(shù)形象,也就是營造不朽的意境。
但是,任何意境的創(chuàng)造,都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礎(chǔ)上營造意境。請看瘂弦的詩《秋歌》:“落葉完成了最后的顫抖,荻花在湖沼的藍(lán)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聲遠(yuǎn)了,暖暖。雁子們也不在遼瞏的秋空,寫它們美麗的十四行了,暖暖。
馬蹄留下踏殘的落花,在南國小小的山徑。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韻。
聯(lián)系客服